錦衣衛的歷史簡介
在明朝,錦衣衛三字可說是恐怖的代名詞。因為他們的存在,朝野人人自危,整個大明朝離心離德。因此,有人認為,他們才是大明朝滅亡的元兇。下面是錦衣衛的歷史簡介
錦衣衛即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皇帝的侍衛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時所設御用拱衛司。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四月,建明之初朱元璋設置拱衛司,統領校尉、隸屬都督府,為皇帝侍從軍事機構,后改拱衛司為拱衛指揮使司。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拱衛指揮使司又重新更名為親軍都尉府,別設儀鸞司歸其統領。后又將儀鸞司改為錦衣衛,下設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南北鎮撫司鎮撫、千戶五職,皇帝任命自己心腹出任指揮使。朱元璋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活動。
錦衣衛的權利
錦衣衛建立前的儀鸞司只是替皇帝管理儀仗的普通侍衛機構,改為錦衣衛后,權力增添了很多。除擁有侍衛職權外,還有權巡察緝捕和審理詔獄。錦衣衛屬下的鎮撫司承辦由皇帝命令查辦的案件。他們用刑十分殘酷。廷杖為其中一種,初期杖滿即停刑,后期直到打死為止。還有一種是用300斤重的立枷,很快就可將犯人壓死。這種對犯人嚴刑逼供、非法凌虐的做法,致使民情激憤、怨聲載道。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不得不下令焚毀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后來在明成祖時期,錦衣衛又得以恢復,并由北鎮司專門處理詔獄。
錦衣衛除擁有眾多特權外,還擁有大量田地。直到成化年間,他們的權勢地位才逐漸削弱。
1420年又設東廠。1477年明憲宗更設西廠。明武宗又增設內行廠,統稱廠衛制度,開創了中國特務制度的先河。
錦衣衛酷刑
錦衣衛在天津設立機構后,就開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軍情民意,凡是有一點對皇帝不利的言論都逃不過他們的耳目,當地的官吏也不敢隨便過問他們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對他們的不滿,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務們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輕也要落個殘疾的下場。據明史記載,錦衣衛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么夾棍、腦箍、攔馬棍、釘指等等都包括其內。其中有一項刑罰叫做“杖刑”,特務對于“杖刑”的執行非常有講究,對一般的犯人行刑官只說“打著問”,意思是不必太重;要求打重一些的,就說“好生打著問”;要求狠狠打,不論死活的就說“好生著實打著問”。一般來說,只要犯人被抓進來,18種刑具都要受過一遍。和錦衣衛有密切關系的一種刑法,叫“廷杖”,即殿廷上杖責進諫觸怒或有過失的大臣,以提高皇帝的威權。洪武年間,公侯如朱亮祖(死有余辜),大僚如工部尚書薛祥等,都是受廷杖致死的。相對于杖刑、夾棍等刑罰,廠衛不常使用的幾大酷刑可就令世人不寒而栗,在幾大酷刑中,刷洗、油煎、灌毒藥、站重枷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來,生不如死。
錦衣衛的編制
錦衣衛官員有指揮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從三品,僉事二人,四品,鎮撫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戶十四人,五品,下屬有、力士、校尉,對外有參口口事(缺兩字,私參知某事,見朝鮮實錄)、校令,另有精通多國語言的翻譯(如憲宗朝張渺正),內有法庭和監獄,其中,經歷司掌文移出入,鎮撫司掌本衛刑名,兼理軍匠,即“詔獄”。錦衣衛平日為皇帝爪牙,鎮壓臣下時則羅織大獄,捕人,審訊和處刑。
明朝的特務機構錦衣衛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駐有分支機構,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區的錦衣衛橋大街和以前的錦衣衛橋,就是當初這些特務機構的所在地。明代的特務機關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分駐各地的,一是駐在京師的,再有就是臨時向外派遣的。這三部分中,以分駐各地的最為繁多,從明成祖朱棣時就開始設立,后來全國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鎮全部都設有。
他們的任務實際是替皇帝偵察該地官吏軍民人等,暗查軍民動態。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五年將首都遷往北京,遷都前,首先派出負責皇帝防務的貼身衛隊“錦衣衛”到天津衛,在原來三衛的指揮衙門前設立錦衣衛指揮衙門府,所在地就是現在的錦衣衛橋大街附近,專門負責暗地監察京津軍民動態。(1404年設立天津衛后,由于天津還沒有建城,天津衛指揮使的官衙就設在現在的獅子林橋望海樓附近;在建城以后,衛指揮使衙門遷入城內,原來的衛所便被空置。)
著名首領
紀綱,原是山東秀才,為人機敏,擅長騎射,在靖難之役時投靠燕王朱棣,深受賞識,被任命為永樂時期的首任錦衣衛指揮使。他奉旨大肆捕殺反對朱棣的建文帝舊臣,同時也借機羅織罪名,貪贓枉法,鏟除異己。他曾多次偽造詔書,敲詐鹽場。又誣陷權貴巨商,借以勒索重金。文淵閣大學士解縉,被他用酒灌醉,脫光衣服,凍死在雪地里。挾勢弄權的紀綱野心膨脹,越發肆無忌憚,他蓄養了大批武士并私藏大量刀弓甲胄,有不軌之心。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紀綱奉命為明成祖選妃時,竟然先選出絕色美人私納于家中。后來,紀綱被有仇隙的宦官告發,朱棣將他凌遲處死。
袁彬, 錦衣衛并非都是大奸大惡之人,英宗時的指揮使袁彬就稱得上忠義正直之士。袁彬生于侍衛家庭,他的父親是錦衣衛校尉,袁彬39歲時承襲了這一職務。英宗御駕親征,遭遇了“土木之變”,明軍大敗。當英宗被敵軍俘虜時,身邊侍衛只剩袁彬一人,其他人都已逃散。皇帝被挾持到北京城外,之后又被擄到蒙古草原,期間遭遇種種艱險,都有袁彬在身旁護衛。寒冷的夜晚,他將皇帝的雙腳抱在懷里,為其取暖;艱難的處境中,他談笑從容,為皇帝消解煩惱;敵人軟硬兼施,誘使英宗投降,他闡明大義,極力勸阻;身為俘虜,四面受敵,他還是設計鏟除了叛徒喜寧。英宗復位之后,袁彬又參與平定了曹吉祥和石亨的叛亂。到了憲宗時期,袁彬被授予錦衣衛指揮使,他任職12年,恬淡寡欲、剛正不阿,一改錦衣衛統帥招權納賄、欺罔官民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