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說的發展
明代小說,是在宋元時期的說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代小說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從明代開始,小說這種文學形式才充分顯示出它的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打破了正統詩文的壟斷地位,在文學史上,取得了與唐詩、宋詞、元曲相提并論的地位。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明代小說的發展。
發展介紹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政權以后,吸取了元統治者覆亡的歷史教訓,在明初采取了恢復發展生產、使人民休養生息的方針。歷百年左右,出現了經濟繁榮和社會安定的局面。中葉以后,工商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市民階層日益壯大,他們的生活和思想要求在文學中得到反映,因而在宋元時期說話藝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通俗小說,便受到他們的歡迎而得到發展的機會。葉盛《水東日記》卷二十一說:“今書坊相傳,射利之徒,偽為小說雜事,農工商販抄寫繪畫,家畜而人有之,癡文婦,尤所酷好。”反映了當時小說的讀者群主要在市民階層。
明代小說,是在宋元時期的說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代文人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稱為“擬話本”,就是直接摹擬學習宋元話本的產物;長篇小說如《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亦多由宋元說話中的講史、說經演化發展而來。嘉靖以后,文人獨立創作的反映現實的長篇小說如《金瓶梅》,亦取資于講唱文學的寫作經驗。
由于宋元以來通俗小說創作的實踐,顯示了這一文學形式不可忽視的社會作用,因而受到明中葉以后一些具有進步思想的文人的重視,在理論上給予高度的評價,闡明其社會的和文學的價值,為小說爭得了文學地位。如李贄就將《西廂》、《水滸》與秦漢文、六朝詩相提并論,同稱為“古今至文”;袁宏道稱《水滸》和《金瓶梅》為“逸曲”。而《古今小說》綠天館主人序更指出話本小說比儒家的經典《孝經》和《論語》具有更強烈的感人力量。
明代印刷術的進步,刻書業的發展,也為小說創作的刊行流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促進小說創作的繁榮。從明初到嘉靖年間,以成書于元末明初的《三國志演義》、《水滸傳》和成書于嘉靖年間的《西游記》為代表,標志著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由宋元時代初具規模的講史和說經話本,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這三部作品的共同特點,是在長期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由文人作家加工寫定,是集體創造的成果。它們都繼承了話本的思想藝術傳統而又有較大的突破。在短篇小說方面,這個時期瞿佑的《剪燈新話》、李禎的《剪燈馀話》等文言小說,專事模仿唐宋傳奇,成就不高,比較沉寂。從嘉靖以后到明末,出現了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創作空前繁榮的局面。長篇小說,一方面是在《三國志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的影響下,從豐富的史籍、民間傳說和藝人講說中吸取素材和營養,繼續出現不少歷史演義、英雄傳奇和神魔小說。另一方面,則出現了由文人作家獨立創作、以現實生活為題材、描寫也更趨于細致的《金瓶梅》。這就使古代長篇小說的創作突破了依附于歷史或神怪的窠臼,而有了新的發展。短篇小說也出現了許多由文人創作而專供人們案頭閱讀的擬話本,在題材內容和藝術風貌上,比之宋元時期供講唱的話本小說,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色。
明代小說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以陳壽《三國志》為藍本,經各家說話人熔裁敷演,由羅貫中于元末明初寫定。初不分回,只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是清初毛宗崗改定的。此書生動描述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三國鼎立,最后司馬氏統一天下的復雜歷史,結構宏偉、場面壯觀、人物眾多。有些人物頗具特色,成為某一類型人物的代表,如曹操、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但總的來說,《三國演義》重于敘述歷史事件而薄于文學創造,人物有類型化的傾向,語言半文半白,顯示出由歷史向文學嬗變的痕跡。
《水滸傳》
《水滸傳》或題施耐庵著,或題施耐庵、羅貫中合著。描述北宋宣和年間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人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雄壯故事。宋江事史載甚略,宋人話本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水滸故事已在民間流傳,至《大宋宣和遺事》記宋江等三十六人聚義梁山泊,已略具《水滸》雛形。水滸故事就是在這一基礎上由文人加工寫定成書的。《水滸傳》情節曲折、故事性強,善于在敘事中刻畫人物,李逵、武松、林沖、魯智深等成為婦孺皆知的文學形象,但虛構成分多于《三國演義》。它是中國第一部用通俗口語寫成的長篇小說,在文學史和漢語史上都有很高價值。
《金瓶梅》
刊行于明萬歷年間的《金瓶梅詞話》在白話長篇小說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擺脫英雄與神怪的傳統題材,轉而表現現實日常生活的創始之作。作者題蘭陵笑笑生,前人疑為王世貞,不可信,近年又有屠龍、李開先、賈三近諸說,但均缺乏有力證據。該書籍《水滸傳》中西門慶、潘金蓮故事為線索,演成百回長書,雖假托宋代,反映的卻是16世紀北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作者熟悉市井生活和市民語言,描摹人情世態細致傳神,語言潑辣生動。但書中對官僚地主放縱肉欲頗多自然描寫,影響了這部書的價值與流布。
此外,較著名的明代長篇小說還有熊大木的《北宋志傳》、郭勛的《皇明英烈傳》、許仲琳(或曰陸長庚)的《封神演義》、董說的《西游補》、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等,均在中國文學史占據一定地位。
明代描寫冤獄訴訟的公案小說的興起,是明后期社會政治腐敗的產物。較著名的有李春芳著《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無名氏著《包孝肅公百家公案演義》、余象斗著《皇明諸司公案》等,歌頌著名的清官包拯、海瑞、況鍾等。但多追求情節離奇曲折,藝術上較粗糙,多夾雜迷信描寫,并宣揚封建倫理道德觀念。
明代的白話短篇小說也獲豐收。馮夢龍輯纂的《喻世明言》(一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收入宋、元、明話本及擬話本一百二十篇。題材多取自稗史或傳說,有宋元舊作,也有明人擬作,經馮夢龍潤色加工,反映出當時市民階層的思想、生活和情趣,對后世的白話小說及戲曲都有很大影響。常與“三言”并稱,地位相當的是凌蒙初編著的擬話本集《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各四十篇,內有一篇重復,一篇雜劇,實七十八篇。“二拍”思想性、藝術性不及“三言”,但為凌氏本人創作,選材標準與語言風格比較統一。此外,明人創作的擬話本小說集還有《石點頭》、《醉醒石》、《西湖二集》等十多種。但成就皆遜于“三言”、“兩拍”。這些短篇小說中,愛情婚姻題材占重要地位,揭露統治階級的罪惡和政治的黑暗也是重要主題,但美化統治階級,宣揚封建禮教和鬼神迷信等充滿糟粕的作品也占相當數量。
元明清三代的小說超過以前所有時代,尤其以章回體小說光輝奪目。繼元明兩代產生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之后,到清代又產生了《儒林外史》《紅樓夢》等長篇小說著作,達到了古典小說的頂峰,讓后世學者對它們產生了無窮的興趣。明代小說非常侃口,四大名著中三冊在明朝誕生,這也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