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的歷史評價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張衡的歷史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張衡的歷史評價
范曄《后漢書》:①崔瑗之稱平子曰’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斯致可得而言歟!推其圍范兩儀,天地無所蘊其靈;運情機物,有生不能參其智。故知思引淵微,人之上術。記曰:’德成而上,蓺成而下。‘量斯思也,豈夫蓺而已哉?何德之損乎!② 三才理通,人靈多蔽。近推形算,遠抽深滯。不有玄慮,孰能昭晰?③ 若李固、周舉之淵謨弘深,左雄、黃瓊之政事貞固,桓焉、楊厚以儒學進,崔瑗、馬融以文章顯,吳祐、蘇章、種暠、欒巴牧民之良干,龐參、虞詡將帥之宏規,王龔、張皓虛心以推士,張綱、杜喬直道以糾違,郎顗陰陽詳密,張衡機術特妙,東京之士,于茲盛焉。
張彥遠: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范、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鄭谷:張平子才高過人,性巧,明天象,善畫。
歸有光:賈生之通達,蔡邕之文學,張衡之精思,卓茂之循良,李膺之高節,黃憲之雅度,鄧禹之功勛,有不可一二數者。
郭沫若:張衡(79-139)東漢末葉杰出的文學家,他的兩京賦在漢代文學中有優越地位。但在天文方面,他也有獨到成就。年四十時(公元117年)制成渾天儀,以觀察天體運行。其后十五年,又制成候風地動儀,以測候地震。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敬仰。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渾天說的代表人物,是東漢的太史令張衡。張衡是有名的文學家,又是反讖緯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科學家。
錢偉長:張衡創渾天學說,作渾天儀......其精巧為以前中外所未有。張衡不但對于天文有很好的成就,他還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同時,他也是有數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他死后崔瑗為之撰碑說他‘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無疑地像張衡這樣人,在任何時代,統可成為一個鳳毛麟角的人......張衡創造了渾天學說,說明天象的運行原則。根據他所測繪的星圖——‘靈憲圖’這便是現代‘假天儀’的原始鼻祖。遠在機械工業發展前約二千年的祖國,竟能發明制作出這樣精巧的儀器,真是驚人而值得我們崇拜了。漢代學者蔡邕參觀了這個儀器,曾經有愿意終生偃臥在渾天儀里的感嘆,足見張衡的偉大和渾天儀的精巧絕倫了。
張衡發明了什么
地動儀
公元132年(陽嘉元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據《后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經過試驗,與所設制,符合如神,自從有書籍記載以來,是沒有過的。曾經一龍機發,地不覺動,雒陽的學者都責怪不足信,幾天之后,送信人來了,果然在隴西地發生地震,眾人于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后,朝廷就令史官記載地動發生的地方。
關于地動儀的結構,流行的有兩個版本:王振鐸模型,即“都柱”是一個類似倒置酒瓶狀的圓柱體,控制龍口的機關在“都柱”周圍。這一種模型已被基本否定。 另一種模型由地震局馮銳提出,即“都柱”是懸垂擺(見袁宏《后漢紀》),擺下方有一個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匯處(即《后漢書·張衡傳》中所說的“關”),地震時,“都柱”撥動小球,小球擊發控制龍口的機關,使龍口張開。另外,馮銳模型還把蟾蜍由面向樽體改為背向樽體并充當儀器的腳。該模型經模擬測試,結果與歷史記載吻合。
世界上地震頻繁,但真正能用儀器來觀測地震,在國外,是19世紀以后的事。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的地震儀之祖。雖然它的功能尚只限于測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卻超越了世界科技的發展約1800年。
渾天儀
漏水轉渾天儀是一種水運渾象。用一個直徑四尺多的銅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黃赤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恒顯圈、恒隱圈等,成一渾象,再用一套轉動機械,把渾象和漏壺結合起來。以漏壺流水控制渾象,使它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星空的周日視運動,如恒星的出沒和中天等。它還有一個附屬機構即瑞輪冥菜,是一種機械日歷,由傳動裝置和渾象相連,從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葉片;月半后每天落一葉片。它所用的兩級漏壺是現今所知最早的關于兩級漏壺的記載。
張衡在創作了渾天儀之后曾寫過一篇文章。此文全文已佚。只是在梁代劉昭注《后漢書·律歷志》時作了大段引述而使之傳世。劉昭注中把這段文字標題為《張衡渾儀》。稱之為“渾儀”可能是劉昭所作的一種簡化。在古代,儀器的定名并不嚴格。雖然后世將“渾儀”一詞規范為專指觀測儀器,但在隋、唐以前,“渾儀”也可用于表演儀器。
瑞輪莢
瑞輪莢是張衡別出心裁創造的自動日歷,它模仿神話中奇樹蓂莢的特征,靠流水作用,從每月初一開始,一天出現一片葉子,到滿月出齊15片,然后每天再收起一片,到月末為止,循環開合。這個神話曲折地反映了堯帝時天文歷法的進步。張衡的機械裝置就是在這個神話的啟發下發明的。聽謂“隨月盈虛,依歷開落”,其作用就相當于現今鐘表中的日期顯示。
指南車
張衡制造的指南車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傳動作用,由一輛雙輪獨轅車組成。車箱內用一種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車箱外殼上層置一木刻仙人,無論車子朝哪個方向轉動,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
計里鼓車
張衡創造的計里鼓車是用以計算里程的機械。據《古今注》記載:“記里車,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記里鼓車與指南車制造方法相同,所利用的差速齒輪原理,早于西方1800多年。
獨飛木雕
張衡制作獨飛木雕,是模仿鳥類高空翱翔的滑翔翼型設計。
地形圖
張衡也研究過地理學,根據他研究和考察的心得,畫過一幅地形圖。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云:“衡嘗作地形圖,至唐猶存。”
看了“張衡的歷史評價”還想看:
1.張衡的簡介和作品
2.蔡邕的歷史評價
3.傳統文化作文附評語
4.東漢大科學家張衡發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