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黨案的歷史
藍玉謀反時露了馬腳,兩萬武臣被無辜誅殺,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藍玉黨案的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藍玉的簡介:
藍玉(?―1393年),明朝開國將領,與胡惟庸同鄉,常遇春妻弟,漢族,定遠(今屬安徽定遠縣)人。
藍玉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官拜大,封涼國公。于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
洪武十二年秋封永昌侯,二十年拜征虜大。二十一年拜大、涼國公。他恃功驕縱,又多蓄莊奴、假子,恣意橫暴,奪占民田,觸怒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以謀反罪被殺,剝皮實草,傳示各地。究其黨羽,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余人,史稱"藍玉案"。
藍玉黨案的歷史:
北方元朝殘存勢力和南方的倭寇是明王朝的心腹大患,同時也是羅織罪名的有力工具。“藍玉案”是“胡惟庸案”的繼續,在“胡藍黨案”中,很多人被冠以“通倭通虜”的罪名,含冤而死。
藍玉黨案共計誅殺了二萬人,是洪武年間影響深遠的一件大案。呂景琳先生曾發表《藍玉黨案考》一文,認為此案“是完完全全的一個假案,不但牽連而死的一二萬人是無辜的,就是藍玉本人也是沒有謀反的行動和策劃”(《東岳論叢》)。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藍玉的功與過
藍玉(?~1393年)是淮西勛貴集團的重要人物,為洪武年間拜為大的三員驍將之一(另兩位是徐達、馮勝),曾為明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
藍玉,定遠人,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他生得高大威武,面頰紅紫,投奔朱元璋隊伍后,初隸常遇春帳下,臨敵勇敢,所向克捷。常遇春多次向朱元璋夸獎他的戰功,他因此由管軍鎮撫累升至大都督府僉事。洪武四年(1371)從傅友德入川,討伐明升夏政權,攻克階州(今甘肅武都西)。第二年從徐達北征,先出雁門,敗元兵于亂山,再敗之于土剌河。洪武七年(1374),率師攻拔興和(今河北張北),俘獲北元國公帖里密赤等59人。洪武十一年(1378),同西平侯沐英一起征討西番洮州(今甘肅臨潭東南)等處少數民族的叛亂,擒其首領三副使。翌年,
班師還朝,被封為永昌侯,食祿2500石,子孫世襲。洪武十四年(1381),以征南左副從潁川侯傅友德出征云南,在曲靖擒獲北元平章達里麻,進而包圍昆明,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投滇池自盡。旋又揮師西進,迭克大理、鶴慶、麗江、金齒、車里、平緬等地。“滇地悉平,玉功居多”(《明史·藍玉傳》),朱元璋下令增其歲祿500石,并冊封其女為蜀王妃。藍玉從此跨進了皇親國戚的行列,備受朱元璋的器重。
洪武二十年(1387),以征虜左副從大馮勝出征納哈出,駐師通州(今北京通州區)。聞知有支元軍駐屯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北),藍玉在大雪的掩護下,親率輕騎襲破之,殺死北元平章果來,擒其子不蘭溪以還。然后大軍進至金山(在遼河北岸),在金山西側扎營駐屯。由于此前朱元璋派遣納哈出的舊屬乃剌吾前往招撫,納哈出見大軍壓境,遂親率數百騎至藍玉軍營約降。藍玉設盛宴款待,親自為他敬酒。納哈出一飲而盡,又斟酒回敬藍玉,藍玉卻脫下自己身上的漢族服裝,對他說:“請服此而后飲!”納哈出認為這是對他的悔辱,拒不接受,藍玉也不肯喝他敬的酒。雙方爭執不下,納哈出把酒潑到地上,用蒙古語指示隨行部下,準備脫身離去。在座的鄭國公常茂,抽刀砍傷了納哈出的臂膀。都督耿忠一看大事不妙,忙招呼身邊的士卒,簇擁著納哈出去見馮勝。納哈出的部眾紛紛潰散。馮勝“以禮遇納哈出,復加慰諭,令耿忠與同寢食”(《明太祖實錄》),并派人招撫其潰散的部眾,然后下令班師。此役馮勝雖收降有功,但有人告發他“竊取虜騎”,“娶虜有喪之女”,加上指揮失當,班師途中丟失了殿后的都督濮英3000人馬,被收奪大印。盡管藍玉違反朱元璋“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朱元璋還是“命玉行總兵官事,尋即軍中拜玉為大,移屯薊州”(《明史·藍玉傳》)。
納哈出的歸降,使北元失去東部屏障,汗庭直接暴露在明朝大寧諸衛的兵鋒之下,“虜心惶惑”,統治更加不穩。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洪武二十一年(1388)三月,朱元璋命藍玉為征虜大,統率15萬大軍北征,“以清沙漠”。藍玉師至捕魚兒海(今貝爾湖)東南哈剌哈河岸邊,偵知北元嗣君脫古思帖木兒駐帳捕魚兒海東北方向80多里處,令王弼率前鋒部隊出擊,自己率大軍繼后。當時正值水草匱乏,加上大風猛刮,黃沙蔽天,北元軍隊毫無防備。明軍出其不意發動突然襲擊,殺北元太尉蠻子等,余眾悉降。脫古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人上馬逃竄,藍玉率精騎追奔數十里,不及而還。這次戰役,俘獲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愛猷識里達臘妃及公主以下百余人,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屬3000人、男女77000人,并寶璽、符敕、金牌、金銀印諸物,馬駝牛羊15萬余,焚其甲仗蓄積無數。不久,又襲破北元丞相哈剌章的營盤,獲其人畜6萬。朱元璋得到藍玉的捷報大喜,賜敕褒勞,“比之衛青、李靖”。班師還朝后,又進封為涼國公。藍玉一生的事業,至此達到輝煌的頂峰。
洪武二十二年(1389),藍玉奉命至四川督修城池。翌年,率師赴湖廣、貴州平定幾個少數民族土司的叛亂,朱元璋增其歲祿500石,詔令還鄉。洪武二十五年(1392)三月,又令其赴西北理蘭州、涼州、莊浪、西寧、甘州、肅州諸衛軍務,加強邊防。四月,藍玉為追捕逃寇祁者孫,未經朝廷準許,擅自率兵征討罕東(一說在今甘肅敦煌,一說在今酒泉西南,一說在今青海西寧西北)的西番諸族。不久,因建昌(今四川西昌)指揮使、原蒙古降將月魯帖木兒發動叛亂,明廷命其前往鎮壓,他這才離開罕東之地,前往建昌。十一月,藍玉用計誘擒丹魯帖木兒及其子,降其部眾,然后報請朝廷批準,增置屯衛,遂班師還朝。
藍玉為明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但這個粗鄙的武夫也因此逐漸滋長居功自傲的思想。史載:“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既沒,數總大軍,多立功。太祖遇之厚,寢驕蹇自恣。”為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貪欲,他違法亂紀,“畜莊奴,假子數千人,出入乘勢漁獵。嘗占東昌民田,民訟之,御史按問,玉捶楚御史。及征北還,私其駝馬珍寶無算”(《明太祖實錄》)。還令家人“中云南鹽萬余引,倚玉勢先支”(孫宜《洞庭集·大明初略四》)。又“于本家墻垣內起蓋房舍,招集百工技藝之人,在內居住,與民交易”(朱國楨《皇明大訓記》)。據說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案發時,曾發現“玉嘗與其謀”,朱元璋考慮到他是常遇春的妻弟,“以開平之功及親親之故,宥而不問”。但是,藍玉“素不學,性復狠愎,見上待之厚,又自恃功伐,專恣橫暴”,更是越禮犯分,“床帳、護膝皆飾金龍,又鑄金爵以為飲器。……馬坊、廊房采用九五間數”。北征歸來,夜至喜峰口,關吏沒有及時打開關門迎納,便縱兵毀關而入。“又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慚自經死,帝切責玉”。朱元璋原擬封他為梁國公,“以過改為涼,仍鐫其過于券”。但藍玉仍不知悔改收斂,“恃宴語傲慢,在軍擅黜陟將校,進止自專”,并“遣人入朝,覘伺動靜”。奉命治理蘭州、涼州諸衛軍務時,又違背朱元璋在西番藏族聚居地區借茶馬貿易“以系番人歸向之心”的羈縻政策,為追捕逃寇祁者孫,擅自帶兵進入罕東之地。許多部將建議:“莫若緩以綏之,遣將招諭,宣上威德,令彼以馬來獻,因撫其部落,全師而歸。”藍玉就是不聽,“遣都督宋晟等率兵徇阿真川,酋哈昝等懼,遁去。又襲逃寇祁者孫,弗及”。朱元璋因此對他很不放心,不久命其總兵前往四川建昌鎮壓月魯帖木兒的叛亂,又命義子、都督徐司馬為副總兵,以便監視他的行動。但藍玉仍“欲深入番地,取道松疊以達建昌。會霖雨積旬,河水汛急,玉悉驅將士渡河。麾下知非上意,多相率道忘,玉不得已,乃由隴右抵建昌”。
藍玉正是由于驕蹇自恣,違法亂紀,越禮犯分,最終走上謀反的道路,從而招來殺身之禍的。
藍玉黨案的爆發
藍玉的所作所為,不能不引起朱元璋深切的關注和憂慮。
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底,年僅38歲的皇太子朱標在久病之后去世。朱標的長子朱雄英前已夭折,次子朱允■是朱元璋的第三個孫子。九月,按照嫡長制的繼承原則,朱元璋詔立朱允■為皇太孫,作為將來的皇位繼承人。此時的朱元璋已屆65歲的高齡,而朱允■只有16虛歲,性格又酷似乃父,仁柔寬厚,他擔心自己百年之后,這個年輕的繼承人心慈手軟,控制不住局面,如果那些久經戰陣、老謀深算的軍中大將憑借他們是開國元勛,不服調遣,后果將不堪設想。而朱標去世時,燕王朱棣自北平來朝所說的一番話,更加重了他的這種憂慮。原來朱標的元妃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兒,而藍玉則是常遇春的妻弟。由于這層親戚關系,藍玉自然對皇太子朱標非常關心。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出征納哈出歸來,曾問皇太子:“主上諸子中,殿下度誰最愛者?”皇太子答曰:“莫若燕王。”藍玉說:“臣亦知之。臣聞望氣者言,燕地有天子氣,殿下審之。”但皇太子卻說:“燕王事我甚恭。”(何喬遠《名山藏》)并沒有將這話放在心上。后來,藍玉的話傳到燕王耳朵里,燕王恨死了藍玉。皇太子一去世,燕王入京朝見,便到處散布說:“諸公侯縱恣不法,將有尾大不掉憂。”(夏燮《明通鑒》)朱元璋因此對那些手握重兵的開國功臣也就更加疑忌。他不禁想起,在命藍玉征討月魯帖木兒之前,曾急召藍玉進京面授征討方略。藍玉和十幾個部將陛辭時,他讓諸將先走一步,想留藍玉單獨面授機宜。他連呼三聲,竟沒有一個將領離開,只見藍玉舉起衣袖一揮,這些將領便都趕忙退出。朱元璋想不到藍玉在諸將中竟有如此威勢,對他更是深懷疑忌。這也是命義子徐司馬為副總兵,以監視藍玉的原因之一。此后,朱元璋對藍玉的一舉一動也更加關注。
沒有多少城府的藍玉,對此卻渾然不察。洪武二十五年底,他平息月魯帖木兒的叛亂后,奉旨班師回朝。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兼太子太師,曹國公李景隆、涼國公藍玉兼太子太傅,開國公常升、全寧侯孫恪兼太子太保、詹徽為太子少保兼吏部尚書,茹常為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藍玉不樂居宋、潁二公之下,發牢騷說:“我不堪太師焉!”聯想到自己最近請求辦的事,朱元璋多不從,如平定月魯帖木兒之叛后,他曾奏請在四川籍民為兵以加強守御,又請移師討長河西朵甘百夷,朱元璋都沒有同意,因此越發悶悶不樂,曾私下對家人和親信說:“上疑我矣!”(查繼佐《罪惟錄》)他想起自己的親家、靖寧侯葉升于八月間以“交通胡惟庸”的罪名被殺,懷疑是葉升的口供指認他為胡黨,故而引起朱元璋的猜忌,說:“前日靖寧侯為事,必是他招內有我名字。我這幾時見上位好生疑忌,我奏幾件事,都不從。只怕早晚也容我不過,不如趁早下手做一場。”(《逆臣錄》)
轉眼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1),朱元璋因受不住皇太子病死的打擊,患了“熱癥”病倒。藍玉認為“天下兵馬都是我總著”,正是下手的好機會,于是密遣親信,暗中聯絡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后軍都督府同知祝哲、中軍都督府同知汪信等和自己過去的老部下,把他們召至自己私宅密謀策劃。在夜闌酒酣之際,藍玉煽動說:“如今天下太平,不用老功臣。以前我每(們)一般老公侯都做了反的,也都無了。只剩得我每(們)幾個,沒由來,只管做甚的,幾時是了?”他讓諸將分頭搜羅士卒和馬匹、武器,做好起事的準備。正月二十八日,藍玉派人去找準備擔任謀反主力的府軍前衛步軍百戶李成。二月初一,李成匆匆趕到藍玉私宅,藍玉對他下達了在二月十五日朱元璋外出耕籍田時起事的命令:“我想二月十五日上位出正陽門外勸農時,是一個好機會。我計算你一衛里有五千在上人馬,我和景川侯兩家收拾伴當家人,有二三百貼身好漢,早晚又有幾個頭目來,將帶些伴當,都是能廝殺的人,也有二三百都通些,這些人馬盡夠用了。你眾官人好生在意,休要走透了消息。定在這一日下手。”
藍玉的密謀,早被錦衣衛的特務察覺。未等藍玉等人動手,錦衣衛指揮蔣獻已向朱元璋告發。此時,經過明軍的屢次打擊,明朝的勁敵北元已被擊潰,陷于分裂狀態,北部邊防比較鞏固,朱元璋決定再次大開殺戒,徹底鏟除那些可能對朱家天下構成嚴重威脅的開國老將,確保年輕仁柔的皇太孫將來能坐穩江山。當年二月初二,他將馮勝、傅友德、常升、王弼、孫恪等從山西、河南召回京師。二月初八,藍玉入朝,即下令將其逮捕,命皇太孫與吏部尚書詹徽進行審訊。藍玉不服,詹徽大聲呵斥道:快快從實招來!不料藍玉卻高聲呼喊:詹徽就是我的同黨!皇太孫大為驚訝:“有是哉?”隨即命左右將詹徽揪住,拉出場外。第二天,藍玉被投入錦衣衛大牢,第三天以“謀反”罪被處死,夷滅三族。朱元璋隨即借機搞擴大化,以藍黨的罪名,把一大批淮西老將及其子弟加以牽連誅殺,并將刑訊逼供得出的口供輯為《逆臣錄》,公布于眾。至九月,為了安定人心,宣布赦免胡惟庸、藍玉余黨。事實上,赦免令頒布后,誅殺仍在進行。整個藍玉黨案總共大約殺了兩萬人(朱元璋的赦免令稱“族誅者萬五千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航海侯張赫已死,也追坐藍黨,革除爵位。過了一年,潁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弼也追坐藍黨賜死。又過一年,宋國公馮勝也以藍黨罪名被殺。“及洪武末年,諸公、侯且盡,存者惟(耿)炳文及武定侯郭英”。活躍于明初政治舞臺的淮西勛貴勢力已被完全鏟除。洪武二十九年(1396)九月,為了安撫那些已不對他構成威脅的尚存武臣,朱元璋將已退休的武臣2500余人召至京師,賞給每人一大堆銀子鈔幣,讓他們“還鄉撫教子孫,以終天年”。十月,又給他們各進秩一級。
藍玉黨案是明初皇權與軍權矛盾沖突的產物。朱元璋為了使自己及其朱家子孫能“躬覽庶政”,拼命擴張皇權,不僅把軍權集中到君主手中,而且要求所有的武臣都“事君以忠”,絕對服從君主的調遣與指揮。但是,一批開國功臣特別是淮西勛貴“迨身處富貴,志驕氣溢,近之則以驕恣啟危機,遠之則以怨望■文網”,終于導致藍玉黨案的爆發。朱元璋通過此案打擊了一部分驕橫跋扈的功臣,自然有其積極的意義,但大規模的誅殺,又必然造成大量的冤獄,以至“勇力武健之士芟夷略盡,罕有存者”(《藍玉傳》),其消極的影響也毋庸忽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建文帝朱允■無將可用,先后起用年邁的老將耿炳文和沒有作戰經驗的膏粱子弟李景隆為大,帶兵北上討伐,結果均遭敗績,就是一個突出的例證。朱允■的皇位被篡奪,也就勢所必然了。
藍玉謀反的事實難以推翻
藍玉黨案結案后,朱元璋公布的該案案犯供狀,現存兩個手抄本,分別藏在國家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前者名為《藍玉黨供狀》,不分卷,已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雜史類,由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后者名為《逆臣錄》,分為五卷,已經王天有、張何清點校,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呂景琳細讀《逆臣錄》之后,在《藍玉黨案考》一文中指出:一、這部供詞匯編沒有本案首魁藍玉和二號人物曹震的口供,表明兩名主犯根本沒有招供。二、謀反的時間眾說紛紜,口徑不一。三、說藍玉曾參與胡惟庸、李善長謀反,純屬胡編亂造;四、藍玉被捕前28天,先后接待千余人,門庭若市,令人不可思議;五、說藍玉選擇在皇帝耕籍田之日動手謀反,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他認為“藍玉案是完完全全的一個假案”。
呂景琳所說的前四條,確實存在。第一條所說的沒有本案兩名主犯的供狀,確是《逆臣錄》的一個重大缺陷。但案件的判決,主要取決于證據而不是口供,所以此條似乎尚不足以構成推翻本案的充足理由。至于第二、三、四條所說問題的出現,則是由《逆臣錄》的性質所決定的。朱元璋的《御制〈逆臣錄〉序》即已明確指出,這部《逆臣錄》是“特敕翰林,將逆黨情詞輯錄成書”的。它既然是案犯口供的匯編,供詞中出現口徑不一、互相矛盾乃至荒唐怪誕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何況,這些口供又是在刑訊逼供的情況下取得,并經過翰林院官員的加工整理,表述的自然不全是客觀的真實情況。也就因此,書中的許多供詞,既有歧異迭出、互相矛盾的一面,又有大同小異、千篇一律的另一面。所以,根據這幾條,可以斷定受到牽連而被殺的一二萬人是無辜的,但卻不足以否定藍玉本人及其幾個同伙的謀反罪行。
呂景琳所說的第五條,被認為是否定藍玉謀反罪行的最有力的證據。呂景琳認為,按照明代的禮制,皇帝耕籍田的日子雖定在仲春二月,至于二月的哪一天,要由欽天監臨時“擇日”。即使擇定了日期,朱元璋也未必親自前往,他可以派官員代行,“去不去的隨意性很強”。因此呂景琳認定,朱元璋“諸事慎之又慎,行蹤詭秘”,即使決定前往南郊祭祀或躬耕,也“不可能提前廣為宣泄”,“一般人決無可能較早知道享先農耕籍田的日期,更不可能預測朱元璋今年去不去躬耕籍田”。所以,呂景琳斷定,“具體謀反日期露出了馬腳”,“這件最確鑿的事實卻恰恰成了藍玉案中的最大漏洞和最有力的反證”。
這些理由實際上是經不起推敲的。耕籍田的具體日期雖由欽天監擇定,但絕非臨時決定,而是提前一段時間擇定,因為耕籍田并非只是皇帝本人或委派代行官員的個人行動,而是牽涉到一大批百官耆宿的集體行動。“其耕籍儀:祀先農畢,太常卿奏請詣耕籍位,皇帝至位,南向立,公、侯以下及應從耕者各就耕位。戶部尚書跪受耒。太常卿奏請復位,南面坐。三公五推,尚書、九卿九推,各退就位。太常卿奏禮畢。太常卿導引皇帝還大次,應天府尹及上元、江寧兩縣令率眾人終田。是日宴勞百官耆宿于壇所。”(《明太祖實錄》)參加耕籍田的,不僅有皇帝,還有三公九卿、太常寺卿和應天府尹、上元及江寧縣令,此外還有耆宿庶民等。這樣一個大規模的祀禮,顯然需要提前進行認真細致的籌備,這就需要盡早擇定具體的日期,并事先通知從耕的各位官員耆宿。而提前預測短期的天氣變化,就當時的科學水平來說,是可以辦到的。吳元年(1367)十一月十二日,朱元璋半推半就地接受文武百官的奉表勸進,決定登基就位、建立大明王朝后,開始著手進行各項籌備工作。登基的具體日期,是朱元璋與謀士劉基商量后決定的。劉基精通象緯之學,當時身兼太史令,正主持歷法的制定工作。他利用豐富的天文氣象知識,預測來年的正月初四是個大晴天,是朱元璋登基的吉日。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祭告上帝皇祗說:“是用明年正月初四,于鐘山之陽,設壇備儀,昭告帝祗,惟簡在帝心:如臣可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祗來臨,天朗氣清;如臣不可,至日當烈風異景,使臣知之。”在舉行這個祭告儀式的前兩天,應天(今江蘇南京)連降雨雪,但到正月初一,大雪卻突然停止,到初四日果然是個大晴天。我們無法確定,劉基是在什么時候預測到來年正月初四是個大晴天的,但應該不會早于吳元年十一月十二日,晚于十二月二十二日,如果是前者則預測到51天后的天氣,如果是后者也預測到12天后的天氣變化。據《逆臣錄》的記載,揭發藍玉定于二月十五日耕籍田之日動手謀反的案犯中,蘇慶、王遜、陳繼、吳貳、湯泉和王德交代是在“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內失記的日”得知這個具體日期的,馬聚、戴成和陳貴交代是在當年正月十二日,張仁交代是在正月十四日,潘福榮和陳銘交代是在正月二十五日,單慶和李成交代是在二月初一。其中,能明確說出得知耕籍田的具體日期的,最早是在正月十二日,從這一天到二月十五日為33天,最晚則在二月初一,從這一天到二月十五日為14天,在當時的條件下,專掌氣候觀測歷法制定工作的欽天監,是完全能夠辦到的。
至于耕籍田的日期確定后,朱元璋是親自前往還是遣官代行,這要看皇帝政務是否繁忙、身體健康狀況如何而定,而不是隨心所欲,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而且在皇帝親往躬耕抑或遣官代行之事決定之后,還須及時通知掌管操辦耕籍田禮儀的太常卿,以便就相關禮儀是否變動(如遣官代行,“太常卿奏請詣耕籍位,皇帝至位,南向立”,“戶部尚書北向進耒,太常卿導引皇帝秉耒三推,戶部尚書跪受耒。太常卿奏請復位,南面坐”這一系列禮儀就須作相應的改動,因為代行禮儀的官員是不能“南向立”、“南面坐”的,戶部尚書也不必“跪受耒”)、安全保衛是否應該加強(如皇帝親往,必須提前清道,并加強沿途及先農壇周邊的警戒和保衛力量)作出決定和安排。藍玉在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已被授為太子太傅,作為必須參加耕籍田的三公之一,他事先知道耕籍田的日期定在二月十五日并得知皇帝將親往參加,是一點也不奇怪的。后來,朱元璋果然在這一天親自前往南郊躬耕籍田,正是這一推斷的最好證明。因此,許多案犯所交代的“具體謀反日期”,不是藍玉案的“最有力的反證”,而是它的最有力的鐵證。我們切不可因為朱元璋在此案中牽連誅殺大批無辜的武臣,就連藍玉的謀反事實也加以抹煞、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