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裁員歷史
就國家而言,裁撤冗員可達到精兵簡政、提高效率、節約財政的目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明朝的裁員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明朝的裁員歷史:
若不認真分析情況,遇到財政困難就裁員,以為裁員是“脫貧”的不二法門,那就大錯特錯了。明朝的歷史又可提供這方面的佐證。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后,封自己的9個兒子為親王(太子除外),親王有自己的藩國,到一定的年齡就要到封地“就國”。他們不擔任任何職務,也不從事任何文武活動,卻要每年從國家那里接受一萬石的俸祿。親王有王府,王府里有大量的服務人員,這些人員也需要國家供養。朱元璋的這套制度為明朝的歷代皇帝所沿襲,除繼承皇位外,皇帝的兒子自然成為親王,親王的爵位還可繼承,于是親王越來越多,到最后,明朝竟設了60多個親王的頭銜。親王之外,其他的皇親(公主、郡王等)也越來越多,明朝給官員的俸祿很少,但是對皇親卻慷慨大方。只要是皇親,不論男女,都可終生從國庫領取豐厚的俸祿。這樣,皇親的人數越來越多,皇親的俸祿也就成了國家的一個沉重的財政負擔。
有學者估算,在明朝的最后幾年,國家俸祿冊里列出的皇親有10萬人之多,而同時期的中央官員(京官)是1.5萬人。1562年,全國各地上交國家的田賦共有400萬石,可朝廷支付各地親王及皇親的俸祿則為800萬石,用現在的話說,皇親們一年的消耗竟然等于兩年的全國農業稅!粗略估算,國家財富30%—40%都被皇親所耗費。
到了明朝晚期,財政出現了困難,朝廷開始裁員以擺脫危機,但有趣的是,裁員的對象不是消耗了國家巨大財富的皇親,而是最基層的工作人員———驛站小吏。朝廷打著節約的名義裁撤驛站,在漢、唐之時,驛站之間的距離多為30里,明朝裁撤之后,驛站數量減少,驛站之間的距離改為60里,后來,驛站越撤越少,驛站之間的距離也就越來越大,有的甚至到了200里以上。裁撤驛站確實節約了朝廷的財政開支,據測算,崇禎朝裁撤了三分之一的驛站之后,節省國庫開支10萬兩白銀。但是,裁撤驛站之后,驛站的服務質量嚴重縮水,很多官員也因忍受不了長距離的跋涉而放棄了必要的巡視檢查工作,導致了惰政的進一步滋長。同時,被裁員的大批驛站小吏成為失業人員,他們中的很多人成了官路上的劫匪,嚴重地危害著社會穩定。更關鍵的是,就在崇禎皇帝的一次大規模裁撤驛站的行動中,驛站小吏李自成被迫下崗。后來,對朝廷充滿仇恨的李自成揭竿而起,領導了農民起義,給原本孱弱的明朝以致命一擊。當李自成率領大軍攻占北京之際,當初以裁員成功而得意的崇禎皇帝就只得上吊自盡了。
縱觀歷史上的裁員經驗,我們可以看出,裁員本身并無好壞,但裁員的方向卻事關成敗。唐太宗李世民裁員,先拿自己秦王府的舊部開刀,刀口向上,“裁員不避親”,最后,不僅裁員成功了,而且裁員還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反觀明朝的裁員,刀口向下,“只裁小吏不裁皇親”,名為財政改革,實為轉移社會矛盾。結果,社會矛盾不僅沒被解決,反而被激化了。對比之下,二者真是判若云泥。
一句話,裁員之事要思量,像宋朝那樣,任由冗員過多和機構臃腫不管,該出手時不出手不行;像明朝那樣,該對皇親下手卻非要對底層小吏動刀,裁員的方向不對也不行。只有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樣,不但問題看得準,而且方向也選得對,這樣,“該出手時就出手”,裁員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