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神邏輯
朱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朱元璋的神邏輯相關信息,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朱元璋的簡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后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后,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后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云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的神邏輯:
洪武初年,國家有文化的干部資源極端短缺,朱元璋先生高調征召讀書人出來做官。江西貴溪縣的夏伯啟叔侄也在被征召的行列。
中國士大夫素來有廟堂和江湖兩種安身立命的選擇。居廟堂之高而憂天下,處江湖之遠而保其身,都是中國傳統士大夫所欣賞的處世態度。夏伯啟叔侄遭逢亂世,得以茍全性命,早已喪失了對廟堂的興趣,所以并不想出來做官。但朱元璋先生的命令下得很死,不去,綁著、抬著也得去。夏伯啟叔侄無奈,只好在規則里找漏洞。殘疾人不能做官,是當時鐵打的原則,所以兩叔侄一狠心,咬咬牙就把自己左手的大拇指給砍掉了。
本來想著成了殘疾人,就不用再出去做官。沒想到朱元璋先生卻不依不饒,依舊五花大綁把他們綁到京城。
《大誥三編》里詳細記載了朱元璋和夏伯啟之間的一段對話。
朱元璋問:“當年天下大亂,你們住在什么地方?”
夏伯啟回答:“紅寇亂時,躲在福建、江西兩省交界的地方。”
朱元璋問:“帶沒帶家小?”
夏伯啟回答:“帶著老爹。”
朱元璋問:“既然帶著老爹,上高山,下深谷,用不用手扶持他?”
夏伯啟回答:“扶持。”
朱元璋問:“此后又居住在哪里?”
夏伯啟回答:“紅寇張士誠占據信州,我回了老家。”
朱元璋問:“再往后呢?”
夏伯啟回答:“在老家教書,一直到現在。”
朱元璋覺得夏伯啟張口閉口的“紅寇”,很明顯是看不起自己,覺得自己的天下來路不正,所以很憤怒,他決定好好“開導開導”這位不合作者。
朱元璋問:“什么叫做再生父母?”
朱元璋自問自答:“人遇上大災難,快要死了,有人及時把他救了。這個人,不論他是男女老幼,都是被救者的再生父母。”
朱元璋問:“夏伯啟你當年在亂世里倉皇奔走,命若懸絲。如今你卻靠教學為生,恬然安逸,不必擔憂遭到侵暴,也不怕被別人奪走家產。你過上這樣幸福的生活,究竟靠的是什么?”
朱元璋自問自答:“你靠的是君,知道嗎,是君!是我讓你不再擔心被侵暴,被搶劫,是我讓你過上了安逸的生活,我就是你的再生父母。你逃難的時候知道要扶持著老爹一塊跑,對再生父母,你卻把自己的手指砍掉,不想為他所用!”
朱元璋先生明顯已經出離憤怒了:“爾宜梟令,籍沒其家,以絕狂夫愚夫仿效之風!”
在對話結束的時候,朱元璋先生強烈地覺得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太低下了,他說:“嗚呼!天下大亂的時候,老百姓朝不保夕。官軍來了就依附官軍,匪軍來了就依附匪軍。也許偶爾會碰上一兩個仗義之士,來拯救他們一下,得以保命一時,最多也不過一兩年。老百姓們往往就對這些人的保命之恩、再生之德,在夢里也念念不忘。”朱元璋先生沒有再往下說下去,可沒說出來的意思所有人都明白:我平定天下,保全了你們一生一世,你們為什么對我卻沒有那樣的感恩之情?為什么還不為我所用!
朱元璋曾經撰寫過一篇《嚴光論》,這篇文章也可以作為他殺掉夏伯啟叔侄的一個注解。
嚴光是東漢初年著名的隱士,光武帝的同學。光武帝做皇帝后征召他去朝廷做官,嚴光對官爵祿位不屑一顧,更愿意垂釣山水之間來了此殘生。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里,嚴光始終是一個值得欽敬的形象。但朱元璋不這么看,他在《嚴光論》里面說:“漢代那個嚴光,正逢國家凋敝,民生艱難的時候,人才寡少,做皇帝的憂心天下百姓,禮賢之心才迫切,所以才去征召他。誰曾想,朝廷厚禮征召,他卻不識時務,飄然而去,在水邊垂釣為樂!”
“天啊!當時舉薦嚴光的人究竟是誰!把這家伙舉薦上去,他居然不做官,跑掉了,古今之人還以之為美談!在朕看來卻不然。”
“名爵是國家的重器。國家聘請人才,授給他顯赫的爵位,他卻拒絕接受,這對國家是一種何其大的侮辱!”
“朕觀察這些家伙,蒙受君恩,卻不思報答!他們自得其樂地在水邊垂釣,自以為是,卻從不思考,沒有君王如曠漠般廣闊的恩典,他們怎么可能享受到這一切!假使光武帝沒有平定赤眉、王郎、劉盆子這些割據勢力,天下大亂,嚴光之流,又能上哪里去垂釣!”
最后,朱元璋的結論是:“朕觀當時之罪人,罪人大者,莫如嚴光之徒!”
實在是:“可不恨歟!”
朱元璋先生一直都努力牢牢占據著一個道德制高點:俺是全國人民的大救星,所以,你們不與我合作,那就是罪惡,是自絕于朕,自絕于你們的再生父母!
終其一生,朱元璋都沒有放棄這一道德制高點。這位“全國人民的大救星”,不斷地在《大誥》系列叢書里埋怨、憤恨他統治下的百姓:你們這些忘恩負義、不思報答的混蛋們啊!!!
當然,在中國歷史上,懷揣著這種道德制高點的,絕非只有朱元璋先生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