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
導語:魯迅研究橫亙整個20世紀, 已發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魯迅學。魯迅在中國的價值就在于對中國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對黑暗的堅韌反抗。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名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論文、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后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世紀中國的主要作家,是中國現代小說、白話小說和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的精神。
魯迅
魯迅1918年在《新青年》中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直到1926年,陸續創作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吶喊》《故鄉》《彷徨》小說集《故事新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詩集《野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舊事重提》)等專輯。其中,1921年12月,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其中大部分作品和雜文收錄在了《墳》《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等專輯。
魯迅的資料
中文名:魯迅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
出生日期:1881年9月25日(辛巳年)
逝世日期:1936年10月19日
職業: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革命家
畢業院校:仙臺醫科專門學校(日本東北大學)
主要成就:深刻影響“五四”后的中國文學
代表作品:《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朝花夕拾》《野草》《狂人日記》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
他的特別之處在于很少批評外國侵略者,而只批評自己的民族。在最惡劣的環境下,勇敢的面對現實,確確實實的“活”著,不自欺,魯迅認為是頭等大事。 魯迅同時倡導“拿來主義”,外國的一切東西都可以拿過來,并且“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要使自己成為這些東西的“新主人”。
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里。
或許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魯迅的形象都被塑造為“橫眉冷對”,好像不橫眉冷對就不是真正的魯迅、社會需要的魯迅。的確,魯迅是愛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說魯迅沒有普通人的情感,沒有他溫和、慈愛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