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墓在什么地方
杜月笙是舊上海十里洋場著名的黑幫頭子、流氓大亨。杜月笙原名杜月笙,后經章太炎建議改名為鏞,號月笙。杜月笙的一生經歷了腥風血雨,爭斗廝殺,最終除了妻子兒女,一無所有,病逝于香港。那么,杜月笙墓在哪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杜月笙墓在什么地方,歡迎大家閱讀。
杜月笙墓在什么地方
杜月笙的一生非常精彩,他十四歲加入青幫,在陳世昌的關照下,杜月笙被時任法租界華探頭目、青幫龍頭黃金榮所看中,收入黃金榮公館當傭差。杜月笙憑借自身的機敏詭詐和善解人意獲得了黃金榮的喜愛和信任,黃金榮將手下的一個大賭場交給杜月笙打理,后來又提拔他提運鴉片,杜月笙就此起家。
杜月笙與黃金榮不同,他不是沒有頭腦只會喊打喊殺的混混頭子,他利用販運鴉片得來的錢結交軍閥和權貴,打開更多的財富之路和權力之門,鞏固自己的實力和地位。同時他又不吝惜金錢,在賑災、救災中慷慨解囊,他甚至持續多年主動購買預防疾病的藥物,義務向市民發放,收買門徒的中心和市民的擁護。
另一方面他一改傳統混混們的穿衣打扮,常年穿長衫,一副文儒打扮。他由于兒時因貧輟學,他對于文人和文化有著源于內心的尊重和推崇,所以當時的很多文人墨客如章太炎、楊度、秦聯奎等等都是他的座上賓。
關于杜月笙墓,曾有人認為是在香港,其實杜月笙在香港病逝后,已被四房太太姚玉蘭帶到臺灣安葬了。杜月笙墓位于臺北縣汐止“秀峰國小”后山,上面還有蔣介石題寫的“義節秉昭”,張群題寫的“譽聞永彰”金色挽額。
杜月笙三碗面
杜月笙是舊上海響當當的人物,是近代上海青幫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出身貧寒,自幼父母雙亡,十四歲時就拜入青幫陳世昌手下,后來被黃金榮所賞識和重用,在上海灘嶄露頭角,最終成為一方梟雄。
杜月笙是一個比較另類的幫派人士,他不但沒有一般幫派分子的流里流氣,反而身著長衫,交往文人墨客。杜月笙有句“三碗面”的人生格言非常出名,他說人生要吃好“三碗面”,分別是體面、場面和情面。
實際上杜月笙三碗面有多個版本,一種是“三碗面”的前后順序不同,有人說是情面、場面、體面,也有的人說是稱場面、體面、情面。杜月笙三碗面第二種版本是內容不同,有人說是人面、場面、情面,也有人說是臺面、場面、情面。但無論如何,杜月笙三碗面在民國時期是廣為人知的,這也是因為杜月笙身體力行著這三碗面,他在意體面,重視場面,講究情面。
舊上海素有“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的說法。相比,黃金榮和張嘯林,杜月笙心智、城府和手法都更為高明?;蛘哒f杜月笙的情商非常高,他善于協調幫派勢力的關系,也善于處理軍閥之間的矛盾,雖然善于斂財,卻也不惜散財。他將賺取的不義之財用來籠絡社會各界人士,無論是政治要人、文人墨客,還是幫會骨干、平頭百姓,無所不有,杜月笙的社會地位和勢力威望也因此不斷提升。
杜月笙傳
目前市面流傳的杜月笙傳有很多不同版本。主要分為以下幾類;第一種杜月笙傳來自大陸境外,主要是香港和臺灣。港臺兩地都以華文文化為主流,而且都有杜月笙的故友親朋,尤其香港是杜月笙晚年生活和故去之地,因此產生其是傳記不足為奇的。由于香港一向是多種文化并存,言論相對自由,因此這里是最早產生杜月笙傳記的地方。
第二種杜月笙傳,則是來自大陸的非主流文化圈。因為杜月笙出身草莽,白手起家,因此對于渴望成功的底層民眾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加之由于解放之后官方對于黑幫勢力的整治,正面反映黑幫勢力與黑幫人物的作品并不多見。反而形成一定的文化真空。
第三種杜月笙傳,則是處于官方管理下的主流文學。早些年的時候,主流文學響應國家政策與號召,把杜月笙作為階級敵人,對其記述大多是揭露性和批判性的。后來隨著政治環境的相對寬松,對杜月笙的記述逐漸相對客觀。尤其近些年,先后出現了《杜月笙傳》、《杜月笙大傳》等一系列以杜月笙為對象的傳記文學。這些傳記總體來說文字水平較好,一方面比較客觀的反映了杜月笙出身社會最底層、白手起家,努力拼搏,最后成為上海灘叱咤人物的艱辛過程。一方面也揭露了杜月笙在發跡過程中的不擇手段,如販賣煙土,開設賭場妓院等。
看了“杜月笙墓在什么地方”還想看:
1.霸氣的古風語句
2.梁啟超的兒子的情況
3.百年的中國歷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