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書房是什么地方
上書房是滿清皇子皇孫上學讀書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書房”,道光年間奉旨改為“上書房”。上書房還是游族網絡出品的網頁游戲《大》和《大俠傳》中的特色玩法。
上書房的形成
清朝重視皇子教育的傳統始于清圣祖,這應與其早年經歷有關。圣祖六齡即位,并未接受系統的教育,僅能跟隨兩名略通文字的內監學習句讀與書法,至親政后始有機會發奮勤學,五更即起讀書,“竟至過勞,痰中帶血,亦未少輟”(《庭訓格言》),并延納儒臣、舉行經筵日講。因此,當皇子臨近入學之齡時,圣祖對于師傅的選擇、課程的設置均有過縝密的考慮,而上書房課讀的雛形即隱然其中。
乾隆朝是上書房課讀走向制度化的關鍵時期。乾隆初,高宗選擇乾清門內東廡五間作為上書房的固定場所,據昭梿言,選擇此處是因為“近在禁御,以便上稽查也”(《嘯亭續錄》卷3),皇帝在乾清宮中即可聽到皇子讀書之聲。其次是上書房總師傅的產生,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侍郎介福、觀保、蔡新為上書房總師傅,后來則更多以大學士、尚書等貴臣派充,專司稽查。復次是“皇子六歲入學”家法的確立,并推及至于近支子孫,雖然尚不清楚這一變更具體發生于何時,不過在乾隆四十三年的一份上諭中,高宗已然將之形容為“我國家之制”,并作為清朝皇子教育遠勝于先代的例證(《清高宗實錄》卷1067)。在退位前一年,高宗已五世同堂,自皇子以至元孫皆在上書房讀書,上書房課讀至此達到巔峰。
課程
皇子入學首先要學習的是尊師,這主要體現在儀式上,清朝皇子的地位甚為尊崇,王公大臣皆須雙膝跪行禮,湯斌為胤礽課讀時,雖是坐講,但見面、授書時仍需跪拜。雍正元年弘歷等入學時,世宗本擬令皇子拜見,后因諸師傅惶恐不敢受,乃改為皇子作揖,諸師傅站立受禮,從此成為皇子拜師禮之定制。平日授讀時,諸師傅亦不必向皇子跪拜,不過這只限于漢臣,由于八旗制度下形成的強烈的主仆意識,教授滿蒙語文與騎射的諳達仍需向皇子長跪請安,口稱奴才。
就漢文經典的學習來說,上書房根據就讀皇子皇孫的年齡與程度,分為若干房,由不同的師傅授讀。當時雖沒有一份明晰的課讀章程,但歷任師傅遵循的讀書次第與范圍是大致相同的,即由經學而史學而詞章,這可從高宗與仁宗的回憶中得證。高宗九歲讀書,十四歲學作文,至二十歲“其間朝夕從事者,四書五經、性理、綱目、大學衍義、古文淵鑒等書”(《樂善堂全集》庚戌年原序);仁宗六歲隨覺羅奉寬讀書,十三歲時粗通五經,改從謝墉學今體詩,十七歲又師從朱珪學習古詩古文(《味余書屋全集》定本序)。
上書房讀書的定制是所謂“卯入申出”,亦即說皇子每天最多有近12小時在書房中度過,暑熱時則改為午初(11時余)散學,此外每年僅有六天放假,即元旦、端午、中秋、本人生日、萬壽日及前一日,甚至除夕也只是提前至辰時散學而已。
隨侍人員
書房中的隨侍人員,即哈哈珠子。此詞是滿文haha juse的音寫,意為幼童,但“非年屆十八歲弗用,僅存其意而已”(《聽雨叢談》卷12)。皇子各配八名哈哈珠子,負責料理雜務,他們出身八旗閑散,與皇子年輩相仿,容易得到信任,在清初尤其如此。胤礽身邊的親信哈哈珠子德住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突然因“悖亂”被處死,事關機密,詳情已不可考知,極有可能是因涉入宮闈政爭,圣祖希望以此警示胤礽。不過隨著后來對皇子的約束日益嚴格以及八旗制度的改革,哈哈珠子由八旗、內務府統一挑補,不可能再作為皇子的私屬性力量參與政治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