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神武帝高歡介紹
編者按:高歡足智多謀,眼光深遠,善于權謀機變,極具軍政天賦。從他替爾朱榮出謀劃策,到后來擊破掌權的爾朱家族都顯示了這一點。另外,高歡臨終前囑咐兒子高澄,指出侯景必然造反,但只要用慕容紹宗為帥就可討平。
南北朝神武帝高歡介紹
北齊神武帝高歡(496年-547年),鮮卑名賀六渾,祖籍渤海調蓨(今河北景縣南)。北朝東魏權臣。因祖犯法,遂移居懷朔鎮(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東北,一說內蒙古固陽),成為鮮卑化漢人。他曾參加杜洛周起義軍,繼歸葛榮,為親信都督。后判降爾朱榮,并收編六鎮余部,鎮壓青州流民起義,任第三鎮酋長、晉州刺史。他竭力調和漢胡關系,依靠鮮卑族和漢土族高門,擴充政治實力。普泰二年(532),一舉消滅爾朱氏殘余勢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逼走孝武帝,西奔長安依宇文泰,另立孝靜帝并挾其遷都鄴城。因鄴城殘破,他令仆射高隆之負責新建鄴城南城。城呈龜形,結構嚴謹、布局合理、殿堂樓閣、豪華奢糜、殿旁有殿、樓后有樓、繁復迷離、不可勝數。仙都苑中建有五岳五海。高歡專擅東魏朝政16年,死后,其子高洋代東魏稱齊帝,追高歡為神武帝。
高歡像
高歡是南北朝時期東魏權臣,北齊的實際創建者。小字賀六渾。祖籍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東)人。其子高洋稱帝后,追尊為太祖獻武帝(后被改尊為高祖神武帝)。高歡的先祖因犯罪徙居懷朔鎮,世居北邊,生活習俗鮮卑化。東魏的建立,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高歡為人深沉,富于機謀。善用人,不問地位高低,唯才是舉。治軍嚴明,將士樂為效死。孝武帝想依靠據有關隴的宇文泰以消滅高歡,計劃不成,于永熙三年逃奔長安。高歡在洛陽立孝靜帝元善見,是為東魏。535年,宇文泰殺孝武帝,立文帝元寶炬,是為西魏。東西魏皇帝,實際是高歡、宇文泰分別操縱的傀儡。
他統治時期,梁雖然有北伐,但與東魏的關系仍以頻繁通使為主。高歡害怕北方士大夫望梁朝為正朔所在而投奔江南,也無意南向擴張疆土。魏分東西以后,彼此抗爭,柔然的傾向對東西魏有舉足輕重之勢。高歡娶柔然公主,表示對柔然結交求和。孝靜帝即位,高歡因此決定遷都于鄴,他多次與西魏作戰,雙方各有勝負。546年,高歡悉舉山東之眾攻西魏,圍攻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50余日,士卒戰死病死者7萬人,被迫退軍。高歡智力皆困,而發病。次年高歡卒。
人物評價:
北齊皇帝高歡避暑宮《北史》記載:神武(高歡死后被兒子高洋尊謚為獻武帝后改為神武皇帝)性深密高岸,終日儼然,人不能測。機權之際,變化若神。至于軍國大略,獨運懷抱,文武將吏,罕有預之。經馭軍眾,法令嚴肅,臨敵制勝,策出無方。聽斷昭察,不可欺犯,知人好士,全護勛舊。……雅尚儉素,刀劍鞍勒無金玉之飾。少能劇飲,自當大任,不過三爵。居家如官,仁恕愛士。……至南和梁國,北懷蠕蠕,吐谷渾、阿至羅咸所招納,獲其力用,規略遠矣。”其中雖不無溢美之辭,但基本不失公允。
高歡足智多謀,眼光深遠,善于權謀機變,極具軍政天賦。從他替爾朱榮出謀劃策,到后來擊破掌權的爾朱家族都顯示了這一點。另外,高歡臨終前囑咐兒子高澄,指出侯景必然造反,但只要用慕容紹宗為帥就可討平。結果不出高歡所料。并且高歡用人惟才是舉,高澄、高洋日后的班底,基本不出他的建制,為北齊立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的來說,高歡當政十五年,比較留意農桑,關心民間疾苦,先后溝通了衛水、漳水,開通了天平渠(于天平年間開鑿,故以年號命名),用來灌溉良田。還曾多次治理黃河水患、親自出巡四方,了解各地吏治民生,對于苛暴行為,及時革除懲戒(如尉景);清廉州官,則獎掖提拔(如韓軌)。
然而,百密終有一疏,只因一時之仁、一念之差,致使宇文泰走脫、孝武帝出奔,最終造成東西魏對峙之局。雖然如此,高歡控制的東魏實力還是遠強于西魏,但他前期輕敵,后期又運道欠佳,結果導致神武如他,終其一生竟也未能一統天下!真所謂時也運也,冥冥之中,造化弄人。
爾朱榮認識高歡時,對高歡能讓馬乖乖站著讓他清洗,十分驚訝,高歡表示軟硬兼施(類似于今日老美大棒在手、金元在口政策)才是唯一方法,爾朱榮對他記憶十分深刻,開始拔擢他。后來,高歡幾個兒子有次面對一團繩索難解,其中次子高洋一刀砍斷,高歡十分高興。此為“快刀斬亂麻”一語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