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簡介
戊戌變法發生在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之間,因為時間只持續了短短的103天,所以歷史上又稱之為“百日維新”。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了解這段歷史。
戊戌變法是哪一年
戊戌變法是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一次資產階級維新運動,這次變法頒布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方面的法令,在這次變法中變法詔令幾乎是每隔幾天就頒布一個,讓人目不暇接,但是由于當時的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變法遭到了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的阻撓,最終以失敗告終。戊戌變法是哪一年?這一年是1898年。
戊戌變法是哪一年?戊戌變法發生在1898年。這一年之前,帝國主義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從此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列強的瓜分狂潮和國內風起云涌的農民起義浪潮之中,清政府的統治岌岌可危,因此這促使清政府的統治者想要進行變革,而國內資產階級隊伍也已經初具規模,于是在許多資產階級先進的知識分子的要求之下,變法很快拉開了序幕。1895年4月,日本逼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發動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歷史上稱之為“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公車上書”之后,資產階級的維新派在國內創辦了很多的保持雜志,宣傳變法維新,并且成立了資產階級的變法政黨,要求變法的呼聲越來越高。1898年以光緒帝為首的清政府開始了變法,這次變法史稱戊戌變法,因為變法只維持了103天,所以這次變法又稱為“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性質介紹
戊戌變法是光緒年間,以康有為等人為代表通過光緒帝倡導學習西方文化的一場革命活動,但是這場活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抵抗,導致正常運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結束了。那么戊戌變法的性質是什么呢?
戊戌變法的性質其實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最為官方的解釋,歷史學家認為戊戌變法的性質其實是具有爭議性的有一部分人認為戊戌變法的性質是一場社會革命,是一場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只不過革命的結果是失敗的而已。
之所以說戊戌變法的性質是一場社會革命,是因為戊戌變法的目的是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假設戊戌變法成功了,那么中國就真正的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但是最終戊戌變法并沒有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因為它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則是因為在戊戌變法過程中,維新派過度的依賴并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同時還脫離的群眾。
當然認為戊戌變法的性質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的理由則是因為戊戌變法的領導階級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維新派的發動戊戌變法的目的是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實現君主立憲制,而且這場變法促進了西方的資產階級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同時維新派是通過光緒皇帝來頒布變法條例的,光緒皇帝是清朝統治的上層階級,由他頒布,也就是所謂的上達下效,并且維新派的變法并不徹底,顧慮到皇帝的原因,很多條例只是改良而非直接的改革。
戊戌變法的意義
戊戌變法雖然遭到慈禧太后的扼殺而失敗了,但是戊戌變法的意義影響了中國近代化進程。戊戌變法作為近代中國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這意味著戊戌變法的意義具有進步性。雖然戊戌變法遭到了守舊派的打壓,但是戊戌變法為后來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
縱觀戊戌變法的意義,它具備多個方面。首先,戊戌變法作為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它推動了國人思想的轉變。在戊戌變法的影響之下,知識分子積極地倒向朝著維新革命派。戊戌變法失敗后,擁護孫中山進行辛亥革命的人增多了。原本對清朝統治者抱有一絲希望的人,都轉變成了革命黨人。這位孫中山后來領導的辛亥革命提供了人力保障。其次,戊戌變法的失敗促進了清政府的自我反省和改革。隨著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認清了改革的必要性。
等到慈禧太后主掌朝綱后,便下令實行新政。新政內容包括廢除科舉制度,修建學堂,開辦工廠更多個方面。第三,戊戌變法作為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它將民主思想進一步進行了傳播。戊戌變法之后,中國掀起了一場民主思想熱潮,原來不敢講“民主”的知識分子,都在積極地討論民主與民權。戊戌變法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是戊戌變法的意義卻是不容忽視的。戊戌變法將西方政治制度、西方文學思想傳入到了中國,推動了中國近代化歷程。
對戊戌變法的評價
戊戌變法發生在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之間,因為時間只持續了短短的103天,所以歷史上又稱之為“百日維新”。這是一場自上而下進行的資產階級改良。在這次運動中資產階級第一次登上政治舞臺,充當了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運動領導人的角色。歷史上對戊戌變法的評價是比較高的。
戊戌變法的評價一: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戊戌變法資產階級希望依靠封建王朝的皇帝光緒帝,通過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而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進行改革,希望能夠通過這次改革使得中國走上富強民主的道路,所以說這次運動具有進步的意義。但是由于資產階級本身所具有的妥協性和軟弱性,使得這場改革進行的非常的不徹底,沒有能夠完成反帝發封建的歷史任務。
戊戌變法的評價二:戊戌變法是一次非常明顯的愛國圖存的運動。當時的社會背景是中國面臨著列強的瓜分,中國的資產階級希望學習西方國家通過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能夠走上富國強民的道路,所以這場運動具有非常明顯的愛國主義思想傾向。但是由于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想要使得中國強大起來,面臨著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這一任務無疑是中國軟弱的資產階級無法完成的。
戊戌變法的評價三:戊戌變法是一場思想解放潮流。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者通過創辦報紙、雜志、興辦新式學校等積極的傳播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猛烈的抨擊了當時的封建思想,在社會上起到了非常好的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