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大臣張廷玉簡介
張廷玉(1672—1755),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朝雍正年間的大學士,兼任軍機大臣,權位之重,一時無人出其右。張廷玉身居高位達數十年之久,兢兢業業,思維嚴謹、頭腦清晰、文思快捷。下面是軍機大臣張廷玉簡介
初入仕途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出生于北京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十六歲的張廷玉準備參加會試,但因張英奉命為總裁官而回避不試。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進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張廷玉的夫人姚氏離世,父親張英登上相位。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張廷玉授翰林院檢討。開始擔任《親征平定朔北略》的纂修官。次年四月,入值南書房。康熙四十四年后,多次隨康熙南巡3及巡行蒙古諸部。康熙五十五年,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授刑部左侍郎。次年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六月,張廷玉母親離世。九月父親張英離世。服闋,仍原官。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充會試同考官。四月,授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修撰。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充經筵講官。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充武殿試讀卷官,十一月,充纂修《省方盛典》副總裁官。
深受重用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十一月康熙駕崩,雍正即位后張廷玉受命協同掌院學士阿克敦,勵廷儀辦理翰林 院文章之事。不久即提升禮部尚書,充任《世祖仁皇帝實錄》一書的副總裁官。
雍正元年(1723年),張廷玉復值南書房,與朱軾等人同為諸皇子師傅。四月任順天鄉試主考官。雍正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八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學士事。九月調戶部尚書。十月,張廷玉任四朝國史總裁官。雍正六年三月,晉保和殿大學士。不久又兼管吏部尚書事務。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在隆宗門開始設立軍機處,命張廷玉與怡親王,蔣廷錫領其事。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病危,臨終前,張廷玉與莊親王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遺詔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
乾隆元年(1736年),張廷玉再次奉命為皇子師,仍兼管翰林院事。二月,乾隆帝親謁景陵,張廷玉與王大臣留京事務。自此以后,皇帝每逢巡幸,張廷玉總是留京事務。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授事務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進三等伯爵,賜號勤宜。
乾隆三年(1738年),罷事務之名而以大學士掌機要。乾隆十一年(1746年),張廷玉的長子內閣學士張若靄病故。乾隆十三年(1748年)一月,張廷玉老病乞休,乾隆帝執意堅留。
晚年坎坷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同意張廷玉辭官,命待次年春天舟行回鄉,并制詩三章贈張廷玉。隨后張廷玉入謝時觸怒乾隆皇帝,降旨切責。廷臣請奪張廷玉官爵及罷配享,詔許削伯爵,以大學士原銜退休,仍配享。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長子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再次請歸,激怒了乾隆皇帝,于是命以太廟配享諸臣名示張廷玉,命其自審應否配享。乾隆帝用大學士九卿議,罷配享,免治罪。隨后歸去。后來又因四川學政編修朱筌坐罪,命張廷玉盡繳頒賜諸物。乾隆二十年(1755年)張廷玉卒于里第,享年八十四歲。死后葬于龍眠山,乾隆最終仍遵遺詔,命配享太廟。
人物評價
雍正八年(1730年),長期和清廷對抗的蒙古準噶爾部煽動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及西北各族反清,雍正帝為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決定出兵征討。因戰事緊急,軍令需要迅速處理和嚴守秘密,所以,即令在隆宗門內設立“軍機房”,嗣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命怡親王允祥、張廷玉及大學士蔣廷錫領其事”,“廷玉定規制”。按照旨意,張廷玉就軍機處的性質、官職、職能、紀律等方面都作出了嚴格規定,其中涉及到檔案的地方就達多處,如:軍機處參予官員奏折的處理和諭旨的撰擬;軍機章京負責謄寫、記檔及日常工作;軍機處設《存記簿》,“奉旨存議”事務,一律登記;“密事有件”,密封存檔,屆時拆閱辦理等。這一整套嚴密的規章制度,不僅加強了皇權統治,避免了政出多門以及失、泄密現象的發生,而且更重要的是統一了辦文機構,保證了檔案的齊全、完整與安全,為利用和編撰方略(志)提供了方便。
張廷玉在任期間的主要工作在于擔任皇帝的秘書,對清廷政治制度的貢獻是完善了奏摺制度與軍機處的運作規則。與其他直接處理政務的大臣不同,歷史上并沒有留下太多關于張廷玉的具體事跡。
張廷玉為人謹小慎微,謹守「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宋:黃山谷言)。故雍正贊揚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稱其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