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切腹文化的由來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切腹”文化是最被世人所熟知的,在日本的武士看來這是光榮赴義。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日本武士切腹文化的由來,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日本武士切腹文化的由來:
舉例來說,羅馬皇帝常常要求叛變者自殺以保全其家族的財產(chǎn):命令一個人死于自己的手里,懲罰意義已經(jīng)足夠,但對武士而言,情況卻完全不同,死于自己的手里既是保全榮譽,也是接受懲罰的正統(tǒng)死法。
武士常常切腹自殺以免被俘,或是因為領(lǐng)主已死,藉由切腹以死明志,也有些令人難以理解(外人眼中)的武士,采取切腹的方式來抗議領(lǐng)主所下的決定,這樣的行為被視為最高的忠誠的表現(xiàn),即便領(lǐng)主不予理會亦然,然而很少有人在家臣寧可切腹自殺而不愿服從其命令時,不重新考慮的。
雖然有這出于善意的致命一刀,但第一刀仍然需要切腹者相當大的自我修持,才能下得了手,那么,日本切腹文化的來源又是什么呢?
相傳,在永祚元年(西元989年),權(quán)傾一世的藤原家出現(xiàn)了一個惡棍,此人名叫藤原義,他白天過著優(yōu)雅的貴族生活,夜里卻搖身一變成為無惡不做的大盜,騷擾京都的大街小巷,他武功高強,詭計多端,京都的捕快用了好久的時間才摸清他的真實面目,這天晚上,藤原義作惡歸來,在自家院外巡視一番,見無異況,閃身越墻而入,而這一切,都被不遠處的三個武士監(jiān)視著,京都的捕快終于確定了他的身份。
后半夜,官兵包圍了藤原義的住宅,令他們驚愕的是,藤原家燈火通明,院宅大開,官兵狐疑的涌入,只見藤原義坦胸露腹,盤坐于堂上,膝上橫著一柄雪亮的太刀,正悠閑的吹著一只簫,簫聲凄涼,但無人知道是什么曲子,官兵們圍在堂下,但沒有任何人敢貿(mào)然上前捉拿。
一曲吹罷,堂上堂下一片靜寂,藤原義舉起太刀,只不過他的刀尖是指向自己的,官兵們屏息注視,不知道他要做些什么,
藤原義把刀用力的插入腹部,將腹部一字切開,然后用刀尖挑出內(nèi)臟扔向官兵,倒地而死。
官兵們嚇的無人敢上前一步,藤原義當時設(shè)計的這一死亡方式,可能僅僅是為了追求死的駭異而已,但他萬萬沒有料到的是,這種切腹自殺,在他死后幾百年,居然成武士道最崇高的典范,從而成為每個武士的必修科目,也就是說,每個武士都期待著某一天可以切腹自殺。
藤原義本人也成為武士道中第一個確有其人的切腹武士。
據(jù)史料記載,切腹是日本平安時代以后才廣泛流傳的自殺方法,日本封建時期武士如被主君賜死,相比起純粹的斬首,切腹被視為最光榮的死法。
至于以“切腹”作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是因為古代許多的國家和民族,均主張人的靈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將自己的靈魂向外展示的時候,采取剖腹以示眾人的方法和儀式。
“切腹”文化的盛行是在日本的鐮倉幕府以后,因丟失陣地而引咎剖腹,或恥于被擒而陣前剖腹,占了絕大多數(shù),一直持續(xù)到戰(zhàn)國時代。
江戶開幕以后,社會統(tǒng)治相對平穩(wěn),因殉死而剖腹,和作為刑罰的“詰腹”,逐漸占了主流,雖然幕府嚴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無法阻止這一歷史性的趨勢。
另外,“切腹”文化到江戶時代才得以形成過程洗練、并由介錯輔助的復(fù)雜儀式,在日本戰(zhàn)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初期,切腹者并沒有介錯人協(xié)助,會直接于腹部割開十字形狀,內(nèi)臟爆裂流出,直至失血過多死亡,這種剖腹方法稱為“十文字切”。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一般認為刀鋒到達內(nèi)臟時,切腹者會已失去知覺,最后使用十文字切方式自殺的,是1912年的乃木希典,完成辭世之句,準備切腹。
二戰(zhàn)結(jié)束之日,日本陸軍大將阿南惟幾就是采用切腹的方式結(jié)束了自己,但死時極為痛苦,成為戰(zhàn)后第一個以切腹方式自決的日本高級將領(lǐng),可見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人心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相關(guān)資料介紹:
剖腹是日本平安時代以后才廣泛流傳的自殺方法,一般認為源為朝是最初進行剖腹的人。日本封建時期武士如被主君賜死,相比起純粹的斬首,剖腹被視為最光榮的死法。剖腹到江戶時代才得以形成過程洗練、并由介錯輔助的復(fù)雜儀式。
在日本戰(zhàn)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初期,剖腹者并沒有介錯人協(xié)助,會直接于腹部割開十字形狀,內(nèi)臟爆裂流出,直至失血過多死亡。這種剖腹方法稱為「十文字切」。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一般認為刀鋒到達內(nèi)臟時,剖腹者會已失去知覺。最后使用十文字切方式自殺的,是1912年的乃木希典. 完成辭世之句,準備剖腹。二戰(zhàn)結(jié)束之日,日本陸軍大將阿南惟幾就是采用切腹的方式結(jié)束了自己,但死時極為痛苦,成為戰(zhàn)后第一個以切腹方式自決的日本高級將領(lǐng),可見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人心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自動切腹的動機較復(fù)雜,除了為主報仇,切腹而死外,有引咎切腹的,有尸諫切腹的;有戰(zhàn)敗不屈切腹的,有有志不遂、生不如死而切腹的等等。凡自動切腹的,就沒有‘介錯人’在旁幫忙了。切腹者多數(shù)采用下列幾種方式:其一,用力在腹部自左至右,橫切一刀;再從下至上,直切一刀,成為十字形,達到心臟為度。其二,腹部橫切一刀,立即回刀割斷自己的咽喉。其三,腹部橫切一刀后,立即用刀向心窩刺入,再用力向下拉,成十字形。切腹者明知這樣死法肉體上很痛苦,但必須始終忍住痛苦不出一聲,積極達到目的。臨死時要保持清楚明晰的意志,按照儀式一一做去。第一,要使尸體不傾斜,只許向前俯伏。如仰面朝天,便算失儀。第二,腹上刀痕不許皺折。第三,雙膝須合攏,如松開了,就表示不夠修養(yǎng)。最后對于自殺用的武器也得安置妥當,不能任其散亂。看來切腹者不但死志堅強,固執(zhí)禮儀,并能超脫生死的觀念,實在當?shù)闷?lsquo;硬漢’的稱呼。
另外,據(jù)知:江戶時代高級武士被賜切腹的,一般不一定要真的開膛,往往切腹人手剛剛拿起脅差,介錯便卡嚓一刀砍下斷其首級,被稱為:‘擬腹’。
一般附有介錯人幫助的剖腹儀式過程如下:
剖腹自殺者穿著莊重服裝,用來剖腹的刀或劍放在他正前方。刀可能用特別的布料墊著。武士會作死亡的心理準備,例如寫作稱為辭世之句的詩歌。待他和身旁的介錯人助手準備好,剖腹者會揭開身穿的和服,拿起刀劍,捅進自己腹部。剖腹者首先從左至右的切割,然后作稍微向上的第二刀,讓其腸臟溢出。切出第二刀之時,介錯人進行抱首,即揮刀向剖腹者的脖子斬下,但不完全斬斷,讓頭和脖子仍有一絲牽連。由于這一刀要非常精確,介錯人一般是劍術(shù)高手。剖腹者會和介錯人預(yù)先同意何時徹底完成斬首。 亦有一些切腹者會以扇子或木刀來代替切腹用的小刀,作為形式上的切腹,實際上是由介錯人下刀殺死切腹者。此種切腹方式被稱為扇子切?!〗殄e人一般是剖腹自殺者的親友。武士如果戰(zhàn)敗但輸?shù)霉鈽s,對手可能會為了向其勇氣致敬,而自愿擔(dān)當介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