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從古到今的外交歷史
日本作為一個現代化一個強大的國家,接下來看下它從古到今的外交吧,小編這就帶你去看下
中國南北朝時代的「宋書」記載,從5世紀初開始約1世紀的期間,倭國的五王曾向中國的南朝朝貢,企圖獲得高貴的稱號。當時我倭王的信中都要求得到對朝鮮半島的統治權。據中國吉林省輯安的高句麗的好太王碑記載,當時大和朝廷曾控制朝鮮半島的南部,同北部的高句麗交過戰。這些侵略的目的主要是想獲得朝鮮的先進技術和資源等。
5世紀后半期,高句麗的勢力不斷發展,而且南部各國的獨立性不斷提高,日本在朝鮮的據點任那發生危險,終于在562年為新羅所滅。
當時中國已由隋朝于589年實行了統一,大和朝廷由于失去了朝鮮,為了避免和強大的新羅對抗,同時也為了吸收大陸的先進文化,直接尋求同隋朝的交往。607年,小野妹子作為遣隋使赴中國。據中國古書「隋書」中的記載,在日本給隋朝的國書中所表明的態度于倭之五王的時代有所不同,這次是主張對等的立場。隋煬帝于第二年向日本派去了裴清作為對遣隋使的答謝。
日本大化改新后,在朝鮮半島上新羅得到唐的支援,在公元660年滅亡了于日本關系密切的百濟。齊明天皇為了日本在半島上的勢力,曾支援待在日本百濟的王子,出兵朝鮮,但在663年白村江戰役中敗于新羅于唐的聯軍,而徹底退出了朝鮮半島,新羅又進一步滅亡了高句麗,于676年統一了朝鮮半島。日本政府在白村江戰役后,為了加強對馬,長門,筑紫等沿海地方的防御,在九州的太宰府的北面構筑了水城。
柰良時代,日本于統一朝鮮的新羅曾多次交換使節,但由于日本想把新羅當作屬國來看待,雙方的關系惡化,遣唐使船直接使向中國的江南地方。另外,7世紀在中國東北興起的渤海國因于新羅對抗,曾多次向日本派出使節。
10世紀初,高麗代替新羅在朝鮮半島上興起。10世紀后半期,這時中國已是唐王朝的末期,由于內部動蕩的結果,文化已經衰退。菅原道真曾被任命為遣唐大使,但他提出唐朝衰退和航海困難的理由,建議廢止遣唐使。唐朝于公元907年滅亡,之后經歷了五代的內亂后重新統一為宋。日本于宋朝雖沒有正式的邦交,但商船來往的非常頻繁。中國東北部的渤海國自柰良時代以來一直同日本保持親密關系,公元926年為遼所滅。公元1019年(寬仁3年),在中國東北部至日本海沿岸一帶居住,后來建立金國的女真人突然入侵壹歧,對馬和九州北部,這稱為「刀伊入寇」,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刀伊被大宰權帥,藤原隆家等大宰府官吏奮戰擊退。
11世紀后半期,宋和高麗的商船大批來到日本。宋在12世紀受北方金的壓迫而遷都杭州后,日本和南宋仍然沒有邦交,但兩國的貿易越見頻繁。
13世紀初,成吉思漢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征服高麗。忽必烈對日本也多次強制要求進貢,遭到當時的執政北條時宗的拒絕。于是元和高麗聯軍于1274年(文永11年)首先侵犯對馬和壹歧,后又大舉在九州北部的博多灣登陸。幕府向九州地方的御家人下達了動員令,抵抗蒙古軍的入侵。當時日本的戰法是騎在馬上的武士一個一個地出戰,而元軍是采取集團戰法,而且武器較精銳,所以日本軍作戰及其艱苦,但因為是保衛國土,日本軍拼死奮戰,致使蒙古軍的傷亡很大,全軍暫時撤回船上。當晚遇到大暴風雨,蒙受巨大的損失,終于撤退回去。這稱為「文永之役」。以后,元滅了南宋,企圖乘勢再次征服日本,派出了使團。但時宗斬了使者,表示了堅決抵抗的決心。1281年(弘安4年),元軍分兵兩路,東路軍從朝鮮半島處罰,江南軍從長江出發,共14萬大軍分乘4400艘船進迫博多灣。這次日本軍學習了元軍的戰法,并在博多灣筑石壘,還乘上小船襲擊元的大船,拼死抵抗。這樣,阻止了元軍登陸。這次元軍又因大暴風雨遭受巨大損失,最后敗退。這稱為「弘安之役」,連同「永安之役」,稱為元寇或蒙古來襲。
蒙古來襲后,日本和元一直沒有邦交,但貿易卻很興旺。元末明初,九州和瀨戶內海延岸的土豪們也大多從事貿易。他們是一種武裝的商人集團,在貿易不順利時往往變成海盜,騷擾中國和朝鮮的沿海地區,中國和朝鮮稱之為倭寇。1368年明王朝的朱元璋把元趕到北方,從第二年開始,曾數次向日本派出使者,敦促日本朝貢,要求禁止和鎮壓倭寇。使者在九州會見了南朝的征西懷良親王,但由于當時日本還不知道元為明所代替,對元仍保持警惕戒備的態度,加上日本正處在南北朝 內亂中等原因,所以談判沒有成功。
1401年,(應永8年),足利義滿命令九州探題禁止倭寇,同時向明派出使者,建立了邦交。于是在1404年達成了所謂的「勘合貿易」,規定以有無勘合符來區別政府和民間的商船。勘合符由明朝中央府的禮部發行,規定每一代皇帝發行100道。日本的勘合船區明時,要攜帶勘合符去,于明朝方面所持的帝薄驗對,吻合則準許貿易,并把用過的勘合符收回。
明朝的皇帝換代時,要交回未使用過的勘合符,領取新發行的勘合符。在整個明朝期間,共發行了永樂,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6種勘合符。勘合船在中國的寧波接受驗證,在北京交易。因是朝貢的形式,不征收關稅,連滯留費,搬運費和歸國費也由明朝方面負擔,所以日本方面的利潤很大。
與明朝的邦交形式,對中國來說是傳統的外交形式,但在日本當時就有許多人持批判的態度,義滿死后,第四代義持聽從了認為是日本恥辱的一件,中斷了與明朝的邦交及貿易,但第六代義教于1432年(永享4年)又加以恢復,并借此機會修改了勘合貿易的規定,規定貿易每10年1次,船3只,乘員300人。
當時日明貿易的中心是博多和界。勘合貿易的實權最初是由幕府掌握,后來落到有實力的大名大內氏及于其勾結的博多商人,以及另一個有實力的大名細川氏及其勾結的界商人的手中。最后貿易最終被大內氏獨占。1551年(天文20年)大內氏滅亡,勘合貿易也隨之斷絕。于是倭寇又逐漸開始活動,一直延續到16世紀末才為豐臣秀吉所禁止。
朝鮮在高麗王朝末期遭受倭寇之害尤甚于中國。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建立了李氏朝鮮。朝鮮也要求日本禁止倭寇,義滿同意了這一要求,因而締交了邦交,采取與勘合貿易同樣的形式,進行日朝貿易。不過,在邦交恢復后,倭寇仍然沒有停止入侵,朝鮮水軍于1419年(應永26年)襲擊了被視為倭寇根據地的對馬。這次事件被稱為「應永之外寇」。由于朝鮮并無侵略的意圖,貿易在這事件之后照常進行。但由于日后逐漸縮小了給予居住在三浦(富山浦,乃而浦,鹽浦)的日本人的各種特權,對此感到不滿的日本人于1510年(永正7年)發起所謂「三浦之亂」的叛亂。叛亂遭到鎮壓后,日朝貿易開始衰弱。
在日本的文獻上可以看到沖繩在7-8世紀以南島等名稱派使者來日本朝見的記載。琉球王國利用當時明朝禁止民間貿易的政策,廣泛地展開同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的中轉貿易,一度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但到16世紀中期,隨著中轉貿易的衰退,琉球王國也衰落了。
1543年(天文12年),一艘由澳門開往寧波的葡萄牙船,漂流到九州南部的種子島。這是日本人接觸歐洲人的開始。1549年(天文18年),耶穌會(天主教一個傳教團體)的創始人之一方濟格來到鹿兒島,后來拜訪了山口的大內義隆和府內的大友義鎮,受到他們保護,主要在中國和九州傳教。當時的大名都希望能富國強兵,所以貿易的利益有很大吸引力,但對天主教的傳教抱著相當警惕的態度。葡萄牙人不能靠近,不準傳教的大名的領地,所以鹿二島的島津禁止天主教時,就在松浦氏的保護下,轉移到平戶;10年后松浦氏一度禁止傳教,就進入到大村純忠的領地橫瀨浦,接著又進入了長崎。
西班牙人于1584年(天正12年)來到平戶,參加了對日貿易。秀吉在完成國內統一后,禁止倭寇等海盜行為,給長崎,京都,界等去海外的商人發一種稱作「銖印狀」的出國許可證,證明持有這種證件的人不是海盜,保護和獎勵了貿易。對待____的態度,1587年(天正15年)出兵九州時,發現長崎已變成了耶穌會的領地,以及葡萄牙人把日本人當奴隸輸出等事實,于該年6月發布限制信仰基督____令,禁止大名信仰基督____于第二天發布了驅逐傳教士的命令。但仍采取獎勵南蠻貿易的方針,強烈要求在印度果阿的葡萄牙政府和在東南亞的西班牙政廳前來朝貢。
1592年(文祿元年)秀吉以九州的名護屋為大本營,派15萬大軍侵入朝鮮,這稱作「文祿之役」。并在1597年(慶長2年)再次向朝鮮派出14萬軍隊,稱作「慶長之役」。7年后日本戰敗,與朝鮮和明朝的關系破裂。
江戶時代,家康也禁止____,但獎勵貿易,努力修復同朝鮮和明朝的關系。1600年,荷蘭商船尼腓得號漂流到九州,這是荷蘭人到日本的開始。以后荷蘭和英國分別于1609年(慶長14年)和1613年(慶長18年)獲得準許貿易的「銖印狀」。和西班牙的關系自1596年(慶長元年)的圣.腓力號船事件后斷絕,但1609年(慶長元年)呂宋前總督東.絡德尼哥在回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的途中漂流到上總,家康對他們進行了保護,并于第二年派船送到墨西哥。當時京都的商人田中勝介等人隨船同行,家康送去了書信,希望同墨西哥展開貿易。這是日本人首次渡過太平洋去美洲大陸。另外,大名伊達正宗曾派家臣支倉常長去西班牙。常長于1613年(慶長18年)經墨西哥到達歐洲,覲見了西班牙國王和羅馬教皇,但要求通商沒有成功。
幕府為了掌握生絲的進口,于1604年(慶長9年)設立了「絲割符制度」,打擊了葡萄牙人從中國的澳門進口到日本的生絲貿易。家康還積極同呂宋,安南,柬浦寨,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展開邦交活動。
自秀吉侵略朝鮮以來,朝鮮同日本一直處在交戰狀態下。家康希望同朝鮮恢復邦交,通過對馬的大名宗氏進行了交涉,結果朝鮮的使者終于在1607年(慶長2年)來到日本,以后每次換代都派來通信使。
琉球自15世紀以來都處在尚氏的統治下,薩摩的島津為奪取琉球的中轉貿易地位,于1609年(慶長14年)占領了琉球。但島津形式上讓琉球獨立,使其同明朝繼續保持朝貢關系,從而得到了當時日本國內無法獲得的明朝物產,賺取了巨大的利益。(哈哈哈哈,不愧是我們島津啊!)家康也希望能同明朝建交,但明朝仍擔心倭寇的問題,沒有同意。
1612年(慶長17年),幕府向其直屬領地發出禁止____的命令,第二年將禁令推及到全國。幕府還于1616年(元和2年)禁止歐洲的船只在平戶和長崎以外的地方入港。1623年(元和9年)英國人和荷蘭人競爭失敗,撤出平戶,以后被禁止來航。1624年(寬永元年)禁止西班牙船只來航。以前規定日本船獲得「銖印狀」就可以去海外,1633年(寬永10年)加強了限制,規定還需要有稱作「老中奉書」的特別許可證才能出航。1635年(寬永12年)限制中國船只能在 長崎停泊,同時禁止去海外的日本人回國。1639年(寬永16年)禁止葡萄牙船來航,又于1641年(寬永18年)把荷蘭的商館遷到長崎的出島,進行嚴密的監視。對外貿易限制在長崎一港進行,而且由幕府一手壟斷,至此完成了鎖國。
在鎖國期間,準許同日本貿易的歐洲國家只有和____沒有關系的荷蘭。荷蘭把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當作殖民地,以巴達雅亞(雅加達)作為東印度公司的根據地,在長崎設立了分公司。荷蘭向幕府保證不傳播基督____船一到長崎,即由商船船長向幕府提交「荷蘭風向書」,報告海外的情況,一直到幕府末年,荷蘭始終采取阻撓其他歐洲國家同日本進行貿易的政策。
在中國,明朝于17世紀滅亡,由清朝取代。江戶幕府對同清朝建立邦交并不積極,并未建立正式的邦交。以后日本的外交由于鎖國的關系并沒有什么大事可以記載的,直到幕府被迫開國為止。(其中有價值的事件是俄國與日本的邦交:1792年(寬政4年)俄國使者拉克斯曼來到根室要求通商;1804年(文化元年)俄國的里扎諾夫來到長崎要求通商,遭到幕府拒絕。俄國船(懷疑是海盜)于1810年(文化7年)在擇捉,國后兩島登陸,進行掠奪。針對這種情況,日本方面也于1811年(文化8年)捕捉了來到國后島的俄國軍艦的艦長,接著在第二年又發生了高田屋嘉兵衛在航行途中被俄國軍艦綁架等事件。1813年日俄雙方互相釋放被扣留的人,事件獲得解決。以后日本控制了國后的擇捉,俄國控制了得撫島以北,兩國之間一直到幕府末年都保持著比較平靜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