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簡介
日本歷史是指日本或日本列島的歷史。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日本歷史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日本早期歷史
舊石器時代
【きゅうせっきじだい】
日本人類在舊石器時代末期才得到較大發展,在舊石器時代大部分時間,即距今十萬年前發展緩慢。考古研究發現,在幾十萬年前來自中國北方的原始人類開始進入朝鮮半島上居住,極少量人在距今約十萬年前才又開始遷徙到日本。日本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誕生于約十萬年前,考古學和人類學觀點認為日本民族主要由東北亞游牧民族,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族、朝鮮半島的三韓民族、 東南亞的馬來人以及來自中南半島的印支人逐漸遷移到日本混合衍變而來。從戰國后期來,一部分燕國人、齊國人和越國人等為躲避戰亂逃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后至唐朝末期,在中國北方出現戰亂和災害時,又陸續有中國人移民朝鮮半島,后來又從此處向東或向南到了日本列島。
日本原來是沒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國的漢字。日本人古代使用和語,借用了大量漢語詞匯,日語中的漢語借詞超過80%。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國的深刻影響。
繩文時代
【じょうもんじだい】
公元前1萬2千年,因末次冰期結束而開始急劇溫暖化,使得人們的文化與生活產生極大變化,除了琉球群島以外,全島進入下個時代,繩文時代。其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這6期。這個時候的人們制作繩文式陶器,以狩獵、捕撈及采集為生,使用弓箭狩獵、貝冢漁撈、采集植物等經營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等等。構成了貧富與階級有別的社會。早期以后邁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豎穴式住居)。也進行栽培,后期到晩期間種植稻,繩文時代于前公元300年正式結束。
彌生時代
【やよいじだい】
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50年之間被稱為彌生時代。這個時代的命名是由在這個時期被視為有代表性特征的彌生式陶器而來,以種植稻米為中心的農耕社會,從北部九州向日本列島各地快速蔓延開。當時的日本列島被中國稱呼為倭、倭國。
公元前300年,水稻種植技術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彌生式陶器
根據陶器的形式,可分為前、中、后三期。前期從九州擴展到近畿一帶(東日本尚處于繩紋時代末期),中期波及到東北地方。扁平片刃石斧等磨制石器、青銅器和前期北九州的支石墓等類似于大陸文化。彌生文化從一開始就具有先進的農耕技術,通常認為它受到了來自朝鮮的移民的影響。中期以后灌溉技術進步,農業生產漸趨穩定。后期,鐵制農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銅鐸、銅劍、銅矛、銅戈等青銅祭器發達,出現制鐵和制鹽等社會分工。通過交易和戰爭等,形成了統一的政治性的地區集團。此時北海道尚不能種植水稻,仍處在繩文文化的殘余階段。
古墳時代
【こふんじだい】
古墳時代即盛行修筑古墳的時代(公元250年至公元600年)。前方后圓的大小古墳之后出現了群集墳,以奈良縣為中心,散布在北起福島縣、南至熊本縣和大分縣的廣大地區,5世紀又從宮城縣擴展到鹿兒島縣。古墳起初只埋葬部族首領,由部族成員共同修筑。
3世紀左右,在奈良縣一帶興起了大和國,并且逐漸征服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區,首領稱為“大王”,后來改稱天皇,于4世紀末、5世紀初大和國形成較大國家。5世紀,原始的所有制關系開始崩潰,大家族發展為生產單位和動產所有單位,原有部族內部發生利害矛盾。從五世紀中期起,畿內強大部族間的內戰激化。有些強大的部族與出現倭五王的百舌鳥古墳群和古市古墳群有關。到六世紀,繼體天皇系統的新興勢力統一畿內東部各部族,確立了大王的地位。以筑紫君磐井為首的北九州勢力,曾希望獲得與此類似的地位而進行反抗,但在其獲得這種地位之前,這種反抗即已潰敗。在內戰過程中,各地首長授予部族成員以修造小古墳的權利,以此增強戰斗力。因此,原來只是首長墓的古墳,到5世紀后半葉便向小古墳群(群集墳)演變。這種傾向到6世紀進一步發展。日本全國各地修造的古墳超過十萬個。古墳的主體部分也采用橫穴式石室。石室內埋葬數代家族成員,并以武器為中心,陪葬有須惠器、土師器等死后生活的必需品。但大量小古墳群的出現,逐漸減弱了古墳作為統治者的建筑物的性質。因此,從6世紀末到7世紀初,倭王權在畿內盡力建造寺院,同時限制修筑小古墳群,大王和強大的豪族則葬于模仿中國皇帝陵墓而建的大型方墳。這樣,古墳時代臨近結束,而所謂大化《薄葬令》更進一步助長了這種傾向,留下來的只不過是高松冢古墳等貴族階層的古墳,墳丘小但很華麗。關東和東北地方古墳時代結束的比西日本晚,直到七世紀前半葉仍修造前方后圓墳。
日本古代天皇制的確立和發展
從“大化改新”到1868年“明治維新”以前的1200年左右的時間,是日本的封建社會時期。這段時期的歷史,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645年到1192年,第二階段從1192年到1868年。
根據帝都的變遷,第一階段可以分為三個歷史時代。
飛鳥時代(539年~年)由于當時的帝都在飛鳥地方(今奈良市以南20公里)的藤原京,故稱“飛鳥時代”。
奈良時代(710年~794年)
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是從桓武天皇于794年(一說784年)遷都長岡(今京都市)時起,到1192年鐮倉幕府建立為止的時期。
幕府政治
日本封建社會的第二階段,是從1192年源賴朝正式開創鐮倉幕府起,到1868年“明治維新”為止的時期。這是天皇的大權旁落,各地領主依靠一定的武士集團,不執行朝廷政令,獨自進行 根據幕府的發展變化與封建統治者內部的紛爭,這個階段的歷史發展形成了以下幾個時代:
鐮倉時代(1192年~1333年)是源賴朝(1147年~1199年)于1185年推翻平氏,1192年稱“征夷大”正式在鐮地方(今神奈川境內)設置幕府,到1333年北條氏滅亡、鐮倉幕府被推翻為止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