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航空母艦歷史簡介
日本是世界上較早研發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日本海軍航空母艦歷史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日本海軍航空母艦歷史
日本自明治維新后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在軍國主義興起后,更是醉心于堅船利炮。和各列強海軍一樣,最初日本海軍內部也曾有過航空母艦與戰列艦孰輕孰重的激烈爭議,但仍從1911年就開始了航空母艦的開發工作。
到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為止,先后建造了29艘航空母艦(其中有4艘已經下水但未完工)。二戰初期,日本海軍在山本五十六等一班深知海軍航空兵重要性的將領的指揮下,幾乎橫掃大半個太平洋。直到中途島戰役,日本海軍在一連串的失誤下慘敗而歸,大批優秀的飛行員和飛機維修人員伴隨4艘第一線航空母艦命喪汪洋,從此日本國力的缺陷--物資、人力的不足--紛紛暴露出來。雖然日本傾盡全力趕造和改裝各型航空母艦,但在美國一大批新造航空母艦的壓迫下,不熟練的飛行員和不足額的艦載機使得日本海軍縱有航空母艦,也無法挽回頹勢。日本苦心經營了40年的聯合艦隊,在短短4年多的時間里灰飛煙滅。
在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公約》中,限定英、美、日、法、意五國新建造的航空母艦,每艘排水量不能超過23000噸;用戰列艦、戰列巡洋艦改裝的航空母艦,每艘排水量也不得超過33000噸。日本所能擁有航空母艦的總噸位被限制在83000噸以下。當時簽約各國為了維護自身的海洋霸權,或多或少地采取了一些陽奉陰違的策略,而處心積慮的日本軍閥更是使出一切手段來規避條約的限制。日本聯合艦隊在二戰期間擁有的大量經過改裝或改造的航空母艦便是這些伎倆下的產物。
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前,就有資助民間航運公司建造大型郵輪的計劃,以備有朝一日征用這些郵輪改造為航空母艦。1937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上述計劃,凡是排水量在6000 噸以上、航速在19節以上的客輪、郵輪、貨輪,政府均會在建造之中予以"獎助金"。
日本1945年戰敗投降后,軍隊被解散,軍事機構被撤消。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基于其自身需要,指令日本重新發展軍事力量。同年,日本組建"警察預備隊",后改稱保安隊,1952年成立"海上警備隊",1954年新建航空自衛隊,7月頒布《防衛廳設置法》和《自衛隊法》,將保安隊、海上警備隊分別改稱為陸上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將陸、海、空三軍正式定名為自衛隊,并成立了防衛廳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健全了統帥指揮機構。
日本防衛的基本政策是:在和平憲法下,實行專守防衛;堅持日美安保體制;確保文官統治;遵守非核三原則;有節制地增強防衛力量;堅持質量建軍原則,使之能獨立應付有限的小規模戰爭。
日本海軍航空母艦的建造情況
參加太平洋戰爭的日本航空母艦,按建造過程大致可分為正規航空母艦、改造航空母艦和改裝航空母艦三類。其中,正規航空母艦一開始就是按照標準航母設計建造的,如"翔鶴"級;改造航空母艦是指原本其他艦種的軍艦,在施工階段改變原設計,而以航母的姿態出現在聯合艦隊序列中,如"赤城"級改裝航空母艦則是指將一些服役中或已經完工的戰列艦、巡洋艦乃至征用的商船,拆除部分原有結構,增設飛行甲板和操作艦載機設備而成的航空母艦。
二戰期間日本有25艘航母。分別為"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
"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祥鳳"、
"瑞鳳"號、"龍鳳"號、"大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
"云龍"號、"天城"號、"葛城"號、"信濃"號、"大鷹"號、"云鷹"號、
"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
其中自行設計建造10艘:
"鳳翔"號、"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大鳳"號、"云龍"號、"天城"號、"葛城"號;
由別的軍艦和民用輪船改裝而成的有15艘:
"赤城"號、"加賀"號、"祥鳳"、"瑞鳳"號、"龍鳳"號、"千代田"號、"千歲"、"信濃"號、"大鷹"號、"云鷹"號、"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
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前,一共擁有10艘航空母艦:
"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祥鳳"、"瑞鳳"號.
在戰爭中建造和改裝了15艘:
"龍鳳"號、"大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云龍"號、"天城"號、"葛城"號、"信濃"號、"大鷹"號、"云鷹"號、"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
除了"鳳翔"號、"隼鷹"號、"天城"號、"龍鳳"號和"葛城"號在戰后解體外,其余的都在戰爭中被擊沉。
看了日本海軍航空母艦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