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應仁之亂
導讀:之后仍然有殘存勢力繼續進行小規模戰爭,1477年(文明9年)11月11日政弘撤回到周防國撤收以致西軍在事實上已經瓦解。11月20日,幕府為了祝賀“天下靜謐”進行祝宴,使維持了十年的應仁之亂終于完結。
日本應仁之亂
應仁之亂(1467年─1477年,應仁元年—文明9年)是日本室町時代的8代足利義政在任期間的一次內亂。幕府管領的細川勝元和山名持豐等有名守護大名的爭斗。應仁之亂結束后政長與義就的戰爭依然在山城國繼續,受到不斷戰亂之苦的人民以國人為中心團結在一起、得到細川勝元的后繼者細川政元為后盾、發起山城國一揆把兩派趕出山城國。
1449年,足利義政成為室町幕府第8代,他耽于酒色,不理政事,導致社會動蕩,各地不斷發生德政暴動,權力逐漸衰落,幕府實權旁落重臣和實力強大的守護大名細川勝元、山名持豐(又名山名宗全)等手中。義政早年無子,1464年以弟義視為繼嗣、以細川勝元為保護人。次年其妻日野富子生子義尚,以山名持豐為保護人。二者爭奪繼嗣地位的斗爭,使中央勢力發生分裂。在守護大名各領國內,地方領主力量也不斷增大,并干預守護大名的繼承糾紛,因而守護大名的勢力也發生分裂。以細川勝元和山名持豐的對立為中心,中央與地方封建勢力的分裂日趨激化。1467年1月18日,畠山政長和畠山義就在京都發生武裝沖突,山名持豐助義就獲勝。以此為導火線,細川勝元和山名持豐各自調集援軍進入京都。細川方面有斯波義敏、畠山政長、赤松政則、京極持清等,大本營在駐地幕府,稱東軍。山名方面有斯波義廉、畠山義就、一色義直、六角高賴等,大本營在幕府以西的山名持豐邸,稱西軍。5月26日,兩軍開始大戰。最初東軍稍強。8月,大內政弘率軍2萬東上京都,支援西軍,10月激戰于相國寺,未決勝負。此后京都地區的戰斗進入膠著狀態,戰亂逐漸波及地方。戰爭中,東軍控制足利義政、后土御門天皇和后花園上皇,西軍則控制義視和南朝的后龜山天皇之重孫,雙方均以自己為正統,稱對方為賊軍。
開拓中興時代
長期戰亂極大地消耗了雙方的實力。地方武士則借機擴大自己的領地,爭奪領國統治權,有的甚至企圖奪取守護大名的地位,在京都作戰的守護大名對此深感不安,因而出現厭戰情緒。1472年,兩軍首腦開始和談。1473年,持豐和勝元相繼死去,和談加速進行,次年4月一度達成和議。但因赤松政則、畠山義就和大內政弘反對,未能實現。1477年9月,畠山義就由于領國不穩率軍返回河內。大內政弘也在幕府重新承認他對周防、長門、豐前、筑前等領國的統治權后,于11月率軍退出京都,戰亂基本結束。應仁之亂中,京都大半化為焦土,相國寺等古建筑與許多藝術珍品遭破壞,人民備嘗離亂之苦。戰亂后,幕府、守護大名和莊園領主貴族的力量更加衰弱,日本歷史進入新興的戰國大名互相混戰的戰國時代。
最初,號稱官軍的東軍將西軍從內里和花的御所周邊驅逐,皇室為了確保義政在有利的情況下決定進軍, 6月山名軍以數萬兵力上洛,于8月由周防大內政弘和四國的河野通春七國的軍勢、以水軍身份入京、西軍的勢力開始回復。在相國寺之戰后,由于兩軍的激戰下,出現不少死傷者,最終此戰不分勝負。
應仁元年8月29日,義視突然離開東軍并逃到伊勢國投靠北畠教具。義視離開原因可能為武衛騒動以及因文正政變而被追放的宿敵伊勢貞親試圖恢復義政政權。這可能是當時義政與義視之監護人勝元傾向廢義視而立義向為的主要原因。
沒有履行將職位讓位給義政之承諾,義視為了就任開始催促勝元注視,時仍出家的義尚。義視在義尚誕生的時候已經在府之處。
之后,留在伊勢國一段時間的義視,在勝元和義政游說下返回東軍,但又再次逃走到比睿山。被義尚擁立的勝元,事實上已經將義視追放。應仁元年11月23日,西軍在比睿山迎接被擁戴為“新”的義視,試圖與東軍對抗。
但是由于兩軍皆無法占優勢,實際交戰的情況只是少數。文明年間屬于東軍的足軽骨皮道賢在后方以游擊戰攪亂,其實亦包括了強盜集團的部隊。
長期的戰亂以與盜賊橫行使京都市街地荒廢。由于守護大名的介入,使戰線拉長,眾人名不能在京都附近進行戰場。這導致東西軍的厭戰氣氛增大。
1473年(文明5年)有較大的變化,3月18日山名宗全以及在5月11日細川勝元相繼死亡,12月19日義政將讓位給義尚后隠居。1474年(文明6年)4月3日,宗全之子山名政豐以及勝元之子細川政元達成了議和。
之后仍然有殘存勢力繼續進行小規模戰爭,1477年(文明9年)11月11日政弘撤回到周防國撤收以致西軍在事實上已經瓦解。11月20日,幕府為了祝賀“天下靜謐”進行祝宴,使維持了十年的應仁之亂終于完結。
日本室町幕府末期封建領主間的內亂,亦稱應仁之亂(おうにん の らん)、文明之亂。發生于應仁元年(1467)至文明九年(1477),故名。此后日本進入戰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