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和國部民制的內容
部民制是日本大和國時期的奴隸制。產生于4世紀末,大化改新后被廢除。部是皇室和貴族占有的奴隸集體,一般冠以主人名、職業名,種類有田部、部曲、品部等。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日本大和國部民制的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日本大和國部民制的內容
大和國統治集團的奴隸人數眾多,按分工分別編成不同的部,包括負弓矢以充警衛的韌負部;提供陶制品的土師部、陶部;充任宮廷雜務的膳部、豚養部、馬飼部、鍛冶部、弓削部;地方上提供水產的海部、看守山林的山部;在屯倉、田莊中耕作的田部、部曲;由外來僑民中的有知識者編成的史部、藏部等。其中以在皇室直轄領地中勞作的田部和在貴族的田莊中從事生產的部曲數量最大。田部民又包括三種類型:將移民和被征服者直接編成田部;保留原有的農村公社的形式,采取向公社成員征收年貢形式進行剝削的田部;由地方貴族所獻的私有奴隸部曲──徭丁編成的田部。部曲則往往以其所屬貴族的氏姓作為部名,如大仲部、蘇我部等。部民組織一般由下級氏族貴族統帥,稱為伴造,職位可以世襲。有的貴族與部民并無血緣關系,但也自稱氏上,將部民作為氏人。對于外來的部民,往往保留其原有的內部結構,由其原首領任伴造,部民中有的為天皇或皇族私有,分別名之為名代和子代。
日本大和國部民制的歷史價值
部民制是日本奴隸制國家的經濟基礎。部民主要來自被征服者、中國和朝鮮的移民,戰俘和罪犯較少。這些人只能用于贈與,不能買賣和隨便殺害。他們有自己的家庭,地位略高于奴婢。大和國之所以采取部民制,是由于當時生產力低下,不易打破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村社形式。大化改新原則上取消部民制,但為了生產王室和貴族的必需品,仍留有部分手工業者作為品部,或雜戶置于主管官署之下。大化改新后,邊遠地區的貴族仍實行部民制。關于部民制的性質,日本史學界已普遍認為即是奴隸制。在中國史學界目前尚無定論。有些學者認為部民制屬半家長制半封建制,也有些學者則認為屬隸農制。
日本大和國的歷史
"大王"是日本大和國家首腦,豪族的同族集團叫做氏,有臣、連、君、直、造、首等姓。這種以姓氏表示的政治關系稱氏姓制度。他依賴中央、地方的氏姓貴族統治全國。大和統治階級將被征服的部落居民,按照"部"的形式組織起來進行生產。國家的經濟基礎是大王的直轄領地(屯倉和田莊)和部民制。部民在氏姓豪族和倭王領地的田莊和屯倉中從事生產。在朝廷和豪族控制的手工業部門中的生產者也叫部民,以專業不同編成不同的部,各部的領導(伴造)多半由地位較低的豪族充任。由大陸進入日本的移民,按其所掌握的專門技術被分配在各種部中,移民的首領往往是該部的領導者。
從6世紀開始,倭王與豪族為擴大屯倉、田莊以及占有部民,奴隸與奴隸主兩大階級之間的矛盾激化;朝廷與地方豪強、中央大貴族各個集團間的紛爭也愈演愈烈,先發生了史稱"盤井之亂"的大規模地方叛亂,葛城臣、平群臣、大伴連、物部連在斗爭中逐一失勢,至6世紀末只剩下蘇我氏與物部氏兩大日本古代高級貴族為控制朝政展開火拼。
推古元年(592)圣德太子攝政,他派出遣隋使,出使大陸。后來又以法制完備的大唐帝國為典范,革新政治,對日本社會進行根本改革。大力提倡佛教,制定冠位12階,公布17條憲法,鞏固了倭王政權。645年,經過精心策劃,中大兄皇子等發動政變,一舉翦除了保守貴族的核心集團蘇我氏,另立天皇,遷都難波宮。大化二年(646年)元旦,頒布改新詔書,各項改革措施也陸續出臺,制定了飛鳥凈御原令等法律,部民制解體,律令國家出現,史稱"大化改新"。 此后數十年間,改革大業不斷向前發展,從而使日本社會邁入了封建文明的發展時代。
4世紀中葉以后,大和國家對朝鮮半島南部進行政治和軍事擴張,并多次向中國東晉和南朝的宋國派出使節,接受其封號,以增強對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