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山縣有朋和甲午戰(zhàn)爭
導讀:四年后,山縣有朋第二次當組閣拜相,雖然僅執(zhí)政兩年,但“壞事”沒少干,其中有兩件最轟動。第一件是為了對付伊藤博文那幫文人政客,他制定了“軍部大臣現(xiàn)役武官制”,規(guī)定擔任陸軍大臣或海軍大臣的人必須是現(xiàn)役大將或;第二件是派遣部隊參加了著名的“強盜匪徒組合”
山縣有朋和甲午戰(zhàn)爭
山縣有朋是一個嚴厲、陰沉、專橫的家伙,他對日本軍事發(fā)展貢獻巨大,地位顯要,權傾朝野,但并不討人喜歡(日本國內不待見他的人極多)。他一手打造了現(xiàn)代化的日本“皇軍”,開創(chuàng)了日本軍部干涉政治的先例,直接參與策劃和指揮了對中國清王朝和沙皇俄國的戰(zhàn)爭并取得勝利。他對日本迅速躥升為世界軍事強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也使日本在軍國主義道路上一路狂奔,再不回頭,直到毀滅。
山縣有朋
山縣有朋,日本軍事家,政治家,歷任陸軍卿、參軍、參謀本部長、內務大臣、農商大臣和內閣大臣(首相)。他自幼喜愛習武,曾把“我是一介武夫”作為座右銘,擅長柔道和劍術。1853年16歲起,任長州藩役卒、監(jiān)察員隨從,參加“尊王攘夷”活動,任長州藩倒幕武裝奇兵隊軍監(jiān)。他曾就學于松下村塾,拜倒幕派領袖吉田松陰為師,與久扳玄瑞、高杉晉作、木戶孝允、伊藤博文、井上馨、前原一誠等交往甚密。1909年伊藤博文死后,他成為日本最有權勢的元老,在日軍和日本政府中勢力龐大,是日本陸軍之父,開啟了長州藩軍人控制陸軍的習慣。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身為陸軍元老的山縣興奮極了,他親自揮刀上陣,擔任第一軍司令官,指揮日軍擊敗清軍,攻占平壤,然后率軍渡過鴨綠江進入中國境內,連克九連城、丹東。由于日軍連連得手,清軍節(jié)節(jié)敗退,山縣是越打越亢奮,甚至打算殺入中國內地與清軍主力決戰(zhàn),全然不顧補給問題和西方列強有可能干涉。他提出向大本營提出了《征清三策》,極力主張冬季作戰(zhàn):1.從海路至山海關再次登陸作戰(zhàn),建立根據(jù)地進行直隸作戰(zhàn);2.向旅順進軍,將兵站基地移至不凍港;3.立刻北進,攻取奉天。山縣在《征清三策》中提出南迫京津,北略奉天,同時開辟兩個戰(zhàn)場,再一次表現(xiàn)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冒險主義。
首相伊藤博文考慮到日軍冬季登陸不便以及西方列強干涉等因素并不贊同山縣有朋的冒進主張,還有冬季如果戰(zhàn)線拉得太長,補給勢必也會困難,不如趁機攻擊山東威海衛(wèi)的北洋水師軍港以及南下攻擊臺灣為上策。最終大本營采用了伊藤的建議,否決了山縣的冒進主張,命令山縣有朋第一軍冬季全軍待命以待春季再發(fā)動攻勢。但是山縣悍然獨斷專行,違抗大本營指示私自下令桂太郎師團進攻海城,遭到海城清軍奮勇抵抗而陷入泥潭,而日本國內無足夠的兵力再去支援海城。所以大本營決定罷免山縣第一軍司令官的職務,但是川上操六等人擔心如果公開罷職山縣勢必會為了保存武人顏面而剖腹自裁,于是建議伊藤首相面見明治天皇以“回國養(yǎng)病”名義召回山縣。于是明治天皇親自寫了召回詔書,山縣雖然聲稱病已痊愈但是天子命令已下無可奈何,只得乘坐輪船回國。臨行前,他給野津道貫、桂太郎二位師團長寫下了如下的詩句:
馬革裹尸無所期,出師未半豈空回?
無奈天子召何急,臨別陣前淚滿衣!
其憤懣之情溢于言表。回國后面見天皇,被解除樞密院議長以及第一軍司令官職務,改任“監(jiān)軍”。但依舊參與大本營重要決策。野津道貫升任第一軍司令官職務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和日俄戰(zhàn)爭
四年后,山縣有朋第二次當組閣拜相,雖然僅執(zhí)政兩年,但“壞事”沒少干,其中有兩件最轟動。第一件是為了對付伊藤博文那幫文人政客,他制定了“軍部大臣現(xiàn)役武官制”,規(guī)定擔任陸軍大臣或海軍大臣的人必須是現(xiàn)役大將或;第二件是派遣部隊參加了著名的“強盜匪徒組合”——八國聯(lián)軍,合伙欺負大清。匪徒們在北京一番燒殺奸掠后,山縣很是欣慰——“皇軍”在“卑鄙邪惡”的道路上終于可以和歐美列強平起平坐了!1904年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后,山縣又一次激動得歡呼雀躍,他出任日軍參謀總長和兵站總監(jiān),親自制定了對沙皇俄國的作戰(zhàn)計劃,日軍在陸上擊潰了沙俄陸軍,在海上消滅了沙俄艦隊,取得了近現(xiàn)代史上第一次“黃克白”(黃種人打敗白種人)戰(zhàn)爭的勝利,中國東北的父老鄉(xiāng)親被禍害得不輕,“皇軍”則“威震世界”,從此在瘋癲的道路上一路疾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