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墳時代的概述
古墳時代(Era of Great Tombs,假名:こふんじだい),又稱大和時代,日本繼彌生時代之后的時代,從公元300年開始,迄于公元538年,因當時統治者大量營建"古墳"而得名。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日本古墳時代的概述,歡迎大家閱讀:
日本古墳時代的概述
古墳時代,又稱大和時代,日本繼彌生時代之后的時代,從西元300年開始,迄於西元600年,因當時統治者大量營建「古墳」而得名。古墳的分佈基本上遍及本州島南部,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為主,北海道則未發現。這一時期的墳墓為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溝,「前方後圓」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墳的周遭圍繞著中空的黏土塑像,這些筒狀土制人偶可能是殉葬用的,稱之「埴輪」。建筑這些墳墓需要花費大筆金錢,只有少數的統治階級能夠負擔,目前發現有七十一座,鑰匙孔形的古墳最常見,大阪的大山冢,又名「仁德天皇陵」據悉為全世界最大的古墳。古墳里通常有許多銅鏡、珠寶等物品,到了後期,古墳里還有兵器和盔甲。
古墳時代分為前期、中期、後期。從8世紀初開始,火葬流行,古墳逐漸式微,并開啟了佛教建筑的時代。日本最早的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也於此時相繼編成,從而進入日本的歷史時代。
日本古墳時代的發展狀況
彌生時代以后盛行修筑古墳的時代,終于七世紀初。古墳初建于四世紀,前方后圓的大小古墳,以奈良縣為中心,散布在北起福島縣、南至熊本縣和大分縣的廣大地區。五世紀又從宮城縣擴展到鹿兒島縣。古墳只埋葬部族首長,由部族成員共同修筑。當時,農業生產仍是共同進行的,主要財產采取部族首長所有的形式。
進入五世紀,這種原始的所有制關系開始崩潰,大家族發展為生產單位和動產所有單位。原有部族內部發生利害矛盾。在這種變化的基礎上,從五世紀中期起,畿內強大部族間的相互內戰激化。有些強大的部族與出現倭五王的百舌鳥古紋群和古市古墳群有關,這些強大的部族,后來便制服了大和、吉備等地的有力部族。到六世紀,繼體天皇系統的新興勢力統一畿內東部各部族,確立了大王的地位。以筑紫君磐井為首的北九州勢力,曾希望獲得與此類似的地位而進行反抗,但在其獲得這種地位之前,這種反抗即已潰敗。在內戰過程中,各地首長授予部族成員中的有力者以修造小古墳的權利,借以增強戰斗力而贏得內戰的勝利.因此原來只是首長墓的古墳,到五世紀后半葉便向小古墳群(群集墳)演變。這種傾向到六世紀進一步發展。全國各地修造的古墳超過十萬個。古墳的主體部分也采用橫穴式石室,這很適合加強自主性的大家族的存在。石室內理葬數代家族成員,并以武器為中心,陪葬有須惠器、土師器等死后生活的必需品。
但大量小古墳群的出現,逐漸減弱了古墳作為統治者的建筑物的性質。因此,從六世紀末到七世紀初,倭王權在畿內盡力建造寺院,同時限制修筑小古墳群,大王和強大的豪族則葬于模仿中國皇帝陵墓的大型方墳。這樣,古墳時代臨近結束,而所謂大化《薄葬令》更進一步助長了這種傾向,留下來的只不過是高松塚古墳等貴族階層的墳丘小但很華麗的古墳。關東和東北地方古墳時代的結束比西日本晚,直到七世紀前半葉仍修造前方后圓墳。
另外,最近在群馬縣高崎市發現的六世紀的水田,為提高水溫而被分割成二百三十多個地塊,每塊面積約為二公畝,水田表面殘留有許多長二十四點五厘米的足跡。
看了“日本古墳時代的概述”還想看:
1.日本古墳時代介紹
2.古墳時代最大的墳墓是什么
3.古墳時代的和服是怎么樣的
4.古墳時代的歷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