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墳時代時的代特征
古墳時代(Era of Great Tombs,假名:こふんじだい),又稱大和時代,日本繼彌生時代之后的時代,從公元300年開始,迄于公元538年,因當時統治者大量營建"古墳"而得名。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墳時代時的代特征,歡迎大家閱讀。
古墳時代時代特征埴輪
古墳頂部和墳丘四周排列的素陶器的總稱。可大別為圓筒形埴輪和形象埴輪。圓筒形埴輪是中空的,彌生后期出現在吉備地區,最初是供祭祀用的特殊的器臺形陶器。四世紀修造古墳時擴展到畿內。在墳丘周圍排列一層至三層,五世紀后也排列于濠溝外提。形象埴輪有屋形埴輪、器物埴輪、動物埴輪和人物埴輪,盛行于五世紀以后。六世紀時在關東地區特別盛行,制造了大量為畿內周圍所沒有的造型優美的埴輪。但九州地區很少,而從埴輪演變來的石人石馬很發達。六世紀后半期至七世紀,再看不到埴輪,這成為古墳文化消亡的先兆。
古墳時代時代特征倭王權
四世紀至七世紀,以大和地區為中心,君臨日本各地豪族聯合之上的王權。關于它的建立問題,因有邪馬臺國北九州說和畿內說,故在看法上大相徑庭。但無論如何,在二——三世紀各部族從分立狀態向聯合方向發展的過程中,倭王權已成為各部族的中心。倭王權為了確立聯合盟主的地位,重視對外關系,向東晉和劉宋朝貢。并竭力與朝鮮等國保持密切關系,壟斷渡來人傳入的各種技術。并于五世紀后半期,壓倒畿內和地方上的各豪族。在內亂過程中,繼體天皇于六世紀初取得大王地位。倭王權克服了六世紀前半期的繼體、欽明朝的內亂,平定了筑緊君磐井的叛亂,從而確立氏姓制和部民制,脫離部族聯合代表者的地位而建立強大的王權。后來大王上升為具有宗教權威的天皇,在天皇之下形成官司制,從而開辟了走向律令國家的道路。
古墳時代時代特征任那
弁韓舊地,加羅各國的別名。極盛時期包括慶尚南道西半部和整個全羅南、北道的地區。任那自古以來就是樂浪和帶方兩郡的重要中轉地。據說四世紀中期倭王權曾派大軍占領原弁韓地區,設置官家作為統治朝鮮半島的軍事據點,以日本府為統治機構。根據是廣開土王碑文,但明治以后對碑文內容似有歪曲,不可全信。五世紀后任那各國由于新羅、百濟進行擴張而被侵犯,562年併于新羅。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學者金錫亨主張任那是朝鮮王國的移民集團在日本列島內建立的分國,他通過研究《日本書紀》有關任那的史料,批判了認為存在倭國殖民地的通說。
古墳時代時代特征七支刀
奈良縣天理市石上神宮附近出土的鐵劍。據說這就是《日本書紀》神功皇后五十二年條所記載的七支刀。全長約七十五厘米。刀身兩側各交錯伸出三把雙刃枝刀,非實用品。刀身兩面有六十多個字的金嵌銘文,是探討東亞各國關系的寶貴史料。關于銘文的解釋尚無定論,有369年百濟為倭王制造的百濟上獻品說、百濟王對倭王的下賜品說、東晉通過百濟王下賜倭王說以及五世紀后半葉的百濟刀之說等等。但都嚴厲地批判把《日本書紀》、《古事記》中關于上貢倭王的記載與銘文直接聯系起來的傳統說法。七支刀是日本的國寶。
古墳時代時代特征廣開土王碑
也稱“好太王碑”。確切的稱呼是“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陵碑”。為贊頌高句麗中期國王廣開土王的功績而建立,位于鴨綠江中游輯安縣東崗。1882年發掘時,高六點二米,寬二米,是利用天然石鑿成的方柱。碑文有一千七百五十九字,記載廣開土王擴大領土和確立王權的功績。尤其是391年和399年高句麗兩次戰勝倭、百濟聯軍,領有大半個朝鮮半島的記載,是研究古代日朝關系的重要史料。碑文有“任那”二字,因此一直認為四世紀末倭國已在朝鮮半島建立根據地,但有人認為,這種通說是明治時期在參謀本部主持下,由軍方和學者共同對碑文作出的解釋,碑文已被削改。因此,有必要對碑文本身進行綜合學術調查。
古墳時代時代特征渡來人
四、五世紀至九世紀,有許多來自漢、百濟、高句麗和任那的渡來人、歸化人,曾對日本歷史產生巨大影響。特別在倭王權的勢力到達朝鮮半島以后,從大陸渡海而來的人更多了。他們傳來農業、養蠶、機織等技術以及高度發達的文化知識,對日本文化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部民制的基礎也是這些渡來人奠定的。尤其在660年百濟、高句麗被新羅滅亡后,其遺民渡海來日。倭王權對重要人物授以位階,任用為官,使之生活安定,以期引進知識和技術。奈良時代,稱歸化人。
古墳時代時代特征倭五王
《晉書》、《宋書》等古代中國南朝史書中記載的倭國贊、珍、濟、興、武等五王。據記載,倭五王在413——478年間,至少有九次遣使南朝,奉獻貢品。王名則按中國習慣稱呼,就是天皇的名字。贊相當于應神或仁德、履中天皇,珍(也稱彌)相當于反正或仁德天皇,濟相當于允恭天皇,興相當于安康天皇,武相當于雄略天皇。他們朝貢的目的,是為了對抗當時正處在興盛時期的高句麗,提高日本在朝鮮半島的國際地位。
偶田八幡神社位于和歌山縣橋本市。九世紀末,此地建立隅田莊,為石清水八幡宮所領有,因此他被供奉為該莊的守護神,按習慣成為首領隅田氏的氏神。隅田氏在中世時期結成隅田黨,十分活躍。神社的寶物仿制鏡上有銘文:“癸未年八月十日,大王年(與),男第王,在意柴沙加宮時,斯麻,念長壽,遣開中費直穢人今州利二人等,所(取)由上同(銅)二百旱,作此竟(鏡)”。癸末年有指383年、443年和503年等說法,但383年說疑問很多。這面銅鏡的銘文和船山古墳出土的大刀銘文,都是日本著名的由最古老的金石文。
一般認為漢字傳入日本最早是在應神天皇時,百濟的學者王仁奉獻《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卷。實際上比這更早,大約在公元100年左右,漢字即已傳入日本。在沒有文字的上代,《古事記》、《萬葉集》等采用漢字的音和訓,創造了日本獨特的書寫方法。
看了“古墳時代時代特征”還想看:
1.古墳時代的歷史概述
2.古墳時代最大的墳墓是什么
3.古墳時代的和服是怎么樣的
4.日本飛鳥時代的文化有什么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