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中日戰爭
中日問題歷史沿革由來已久,從中或許可以找到中日間世代恩怨的端倪。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歷史上的中日戰爭。
第一戰 唐日白江口戰爭
7世紀中葉,中國進入唐代(高宗時期),國力日盛;日本經進入了大和政權時期;而朝鮮半島上則是“三國鼎立”的局面,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分別向唐朝和日本結盟,形成了當時的大和日本、百濟、高句麗三國為一方,唐朝和新羅兩國為另一方的戰爭對抗陣營。
這年8月, 唐朝出兵援助盟國新羅對抗日本、百濟和高句麗, 在白江口進行海戰,戰爭結果是大唐與新羅聯軍大勝,百濟被滅,日本慘敗。這次對唐戰爭的慘敗,使日本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與中國抗衡,于是此后的幾百年間,激發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情,開始派遣規模更大、次數更多的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政治、經濟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日本進入了全面吸收唐文化的時期。
第二戰 元忽必烈渡海東征
13世紀,中國第二次向朝鮮方向派兵,并和朝鮮一道共同向日本進攻,這是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時期——元代;而此時的朝鮮已經被蒙古軍隊征服,接受元朝統治;海外的日本進入了鐮倉幕府統治時期。
忽必烈企圖使日本與其它政權和民族一樣臣服于蒙古人。1274年和1281年,元與朝鮮聯軍,分兩路從中國南方和朝鮮對日本本土發動進攻。但蒙古軍不習海戰,難以登陸日本,更不巧的是元朝海軍遇到了臺風的猛烈襲擊,風雨過后,元軍幾乎全軍覆沒。蒙古入侵失敗后,很快發生了日本對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入侵,這從另一個角度證實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對蒙古元帝國秩序的威脅。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試圖建立大陸主導的東亞統一帝國秩序未能完成,而在中華帝國秩序外的日本,被最終證明了是中國的心腹大患。
第三戰 中(明)日戰爭
明朝出兵援助朝鮮對豐臣秀吉之戰(公元1592年、1597年,明萬歷十九年,萬歷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祿元年,慶長三年),所以日本方面稱為“慶長·文祿之役”,朝鮮稱“壬辰衛國戰爭”。
在日本的對外擴張歷程中,為日本的大陸野心定下所有的基調,以至于影響了日本以后的歷史,直至今天仍被認為是日本歷史上最偉大實質上是日本歷史上最富有侵略野心的人物,莫過于豐臣秀吉。要理解近代日本對外擴張的瘋狂和其基本理念,只要研究豐臣秀吉的行徑就已經一目了然。
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戰國時代大名紛爭的日本后,自感實力強大,迫不及待地發動對中國的戰爭。早在戰國紛爭階段,他奉命征伐時,就說過“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素志”,1585年時說:“如今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晉升,鄰國在握,財富充裕,已無他求。唯望自己的名聲和權勢遺留后世。待日本諸事穩定后,將讓日本于兄弟,自己為征服朝鮮和中華,決意渡海”。1587年他在給愛妾淺野氏的信中說:“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1590年他致信朝鮮國王,要求借道進攻中國,遭拒絕后,他于1591年把關白職位讓給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在松浦郡建造名護屋城,作為作戰大本營。1592年4月,出兵朝鮮,豐臣秀吉宣稱官次戰爭不是對朝鮮而是對明朝,朝鮮只是路過,這從5月18日發布的遷都北京準備令里也有體現,該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國和日本的官職,對朝鮮未做安排。豐臣秀吉認為兩年內就可以遷都北京,自己將定居寧波,然后主持對印度的征服。
出兵朝鮮后,豐臣秀吉坐鎮名護屋為統帥,宇喜多秀家擔任前線總指揮,黑田長政、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進擊,并迅速攻占朝鮮京城和大片國土,但由于其海戰能力弱,被朝鮮將領李舜臣通過兩次海戰,殲滅了日軍精銳部隊,致使日本陸軍的北進受到牽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軍李如松部近5萬人與朝鮮軍隊配合,相繼收復失地,日軍退縮,豐臣秀吉提出議和,第一次戰爭暫告結束。
由于豐臣秀吉無法滿足于當時明朝中國在華夷體系內預留給日本的地位,此后兩年多的明日和談最終失敗。1597年1月,日軍再次進攻,黑田長政在稷山被明朝軍隊擊敗,海軍也被李舜臣在鳴梁海面重創,明朝援軍繼續入朝,進擊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部隊。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憂郁而死,日本撤軍,到12月全部撤出朝鮮,第二次侵朝徹底失敗。另一位日本封建領主德川家康也了取代豐臣秀吉的勢力,建立統一的日本戶幕府。這次侵略戰爭的失敗,使日本又意識到與中國作戰的時機不成熟,于是江戶幕府馬上又采取對中國表面上睦鄰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維新后,中日間又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第五次中日戰爭。
第四戰 甲午中日戰爭
第四次中國出兵援助朝鮮是在完全不同的亞洲現代史背景下展開的,19世紀末,中國的大清王朝逐漸衰落,而東方的日本自明治維新后,國力大升,而且始終未放棄自豐臣秀吉時期就已經建立的自朝鮮半島向東亞大陸擴張的國策,因此在19世紀后期不斷加大向朝鮮擴張的勢頭,而最終導致與在朝鮮半島有直接戰略利益的清王朝的沖突。
這次中日之間的交戰就是我們熟悉的1894甲午中日戰爭,而這一次中國向朝鮮半島出兵遭遇了軍事失敗,簽訂了《馬關條約》,隨后的朝鮮亡國、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中國失去臺灣,直接導致中國長時期的衰敗幾近亡國。
第五戰 抗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之后,日本對華的侵略腳步仍未停止。1931年“9-18”事變之后日本緊進入東北,然后進入華北,于1937年發動第二次侵華戰爭,意圖全面占領中國。鑒于我們對近現代史的熟悉,此處就無需再提,中國人民在甲午戰爭后浴血奮戰半個世紀之久,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重新恢復了自己因甲午戰爭失敗而一落千丈的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