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銜的演變
時間:
耀聰2
日本歷史
日本軍銜,明治維新以后,天皇根據兵庫縣知事伊藤博文的建議,建立起中央直轄的軍隊,分為陸軍和海軍兩個軍種。大元帥為最高統帥銜,授予天皇。當時的日本憲法規定,天皇為陸海軍之統帥,全權定陸海軍之編制及常備兵額,并宣戰講和及宣告戒嚴。
軍銜制度
1840年日本從中國 鴉片戰爭失利中得到教訓,看到了改良“兵制與兵器”的重要性。1853年6月, 美國軍艦炮擊鹿兒島。第二年,英、美、法、荷 聯合艦隊又向下關轟擊。 日本蒙受恥辱,決心急起直追,效法歐美,改良兵制。當時日本還處于 幕府時期。幕府決定仿照西洋 軍隊,組織洋式兵隊3個大隊,包括步、騎、炮兵共計13625人,"井模仿西洋兵制,規定陸海軍將校的階級"。這是 日本歷史上最早設立的西歐式軍銜制度。
日本兵制
日本在二戰期間實行征兵制。1950年,日本重建武裝力量,實行募兵制。
日本軍銜演變
將官:大將、、;
佐官:大佐、中佐、少佐;
尉官:大尉、、;
準士官;
下士官:曹長、軍曹、伍長;
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明治維新以后,天皇根據 兵庫縣知事伊藤博文的建議,建立起中央 直轄的軍隊,分為陸軍和海軍兩個軍種。大元帥為最高統帥銜,授予天皇。當時的 日本憲法規定,天皇為陸海軍之統帥,全權定陸海軍之編制及常備兵額,并宣戰講和及宣告戒嚴,凡有重要之軍事,皆親裁之。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日本決定廢監軍部,改設元帥府為最高的軍事咨詢機關。元帥府配備 元帥若干人,由 日本天皇就陸海軍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擔任軍事顧問及檢閱陸海軍等任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日本投降時止,日本共授元帥31人,其中,陸軍17人,海軍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