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在二戰中是什么角色
日本天皇制作為一種制度,它經歷了古代、近代、象征天皇制三個發展時期,已在日本存續了將近13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近代天皇制對日本社會產生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日本天皇在二戰中是什么角色?二戰結束后,圍繞著天皇在戰爭中究竟充當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爭議始終不斷。那么,揆諸歷史,真相究竟如何呢?
利用內閣、軍部的對立,裕仁天皇居于其間,對重大事務作出決策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實行所謂“兵政分離主義”。按照《日本帝國憲法》,一方面,天皇“總攬統治權”,內閣“國務各大臣,輔弼天皇,負其責任”;另一方面,“天皇統帥海陸軍”,由陸軍參謀本部、海軍軍令部輔翼,實行“統帥權獨立”原則,內閣無權干涉。因為內閣與軍部互不統屬,又幾乎在所有重大問題上都存有分歧,為實現“國策統一”,他們只能聽從天皇“圣裁”。裕仁正是利用利益集團間的相互制衡,使自己處于決策核心。
1945年初,日本敗局已定時,東條英機、重光葵都提醒天皇,蘇聯將日本視為東亞的最大威脅,如果戰爭繼續,日本將被“共產化”,危及國體。而天皇與大本營則相信,蘇聯在未來同英美的對抗中,會需要日本,寄希望于蘇聯出面調停。為此,裕仁甚至一度置《波茨坦公告》于不顧,直至蘇聯出兵東北。裕仁這個政策選擇,讓日本國民遭受了原本不必的兩顆原子彈襲擊。
天皇的存在,壓制了各機構對自身利益的過度追求,使日本需要一個統一決策時,就能迅速獲得。但是自幼深居宮中的裕仁,缺少外交、軍事經驗,只能依靠宮中大臣與各種情報判斷局勢,很多時候的決斷并不正確。同時,他也沒有能力真正彌合政府與軍部的關系,只是讓兩者保持表面上的“一致”,實則是暫時掩蓋矛盾,為戰敗埋下伏筆。
裕仁天皇不是不問政事的“立憲君主”,能充分行使統治大權
為了提高這種多元體制的效率,日本在戰時先后設置了“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大本營政府聯絡懇談會”“最高戰爭指導會議”等。如果商討的內容極為重要,還要有天皇出席,召開所謂“御前會議”。這個會議的意義之一,就是讓外界看到,“內閣與軍統帥部之間對需要商議的事務經過妥協達成合意”。
除此之外,裕仁還能通過大本營向陸軍、海軍發布“大陸令”、“大海令”;以發布詔敕表達對戰爭的意見。依照檔案統計,二戰期間,大陸令發至1392號、大海令共發361次,而關于軍事的詔敕也有200多件。這些都是裕仁天皇在日本近代特殊體制中,游刃于政府、軍部之上,行使統治大權的明證。
延伸閱讀
日本國君使用天皇稱號大概是在唐朝時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皇后并稱二圣,這可能影響到日本天皇稱號的采用。日本天皇最早文字記載是673—688年前后天武天皇的《飛鳥凈御原令》。中國稱日本元首為天皇大約是在清末的同治時期。在日本的歷史上,出現天皇的稱號以后,還有天皇和皇帝的稱號并用的。這種兩個稱號并用的天皇有43代元明、45代圣武(追謚)、46代孝謙、50代垣武。到了近代明治元年(1868年)后,日本致外國首腦信件、國際條約批準書、宣戰詔書使用的還是皇帝稱號。從1936年以后,對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稱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