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731部隊
731部隊全稱滿洲731部隊,是日本侵略軍細菌戰(zhàn)制劑工廠的代號。為掩人耳目,先后叫過“加茂部隊”、“東鄉(xiāng)部隊”、“關東軍防疫給水總部”。731部隊偽裝成一個水凈化部隊。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日本731部隊。
731部隊形成
731部隊的前身
是石井四郎于1932年在中國東北哈爾濱市郊的背陰河設立的東鄉(xiāng)部隊。該部隊最早的開始進行了在日本國內無法進行的人體實驗。
1932年,石井四郎率部隊修建中馬城,在哈爾濱市郊的監(jiān)獄。1935年的一次監(jiān)獄暴動迫使石井關閉中馬城。石井到離哈爾濱更近的平房區(qū)重新設立一個新的設施。
673部隊在黑河孫吳縣建立細菌實驗基地,包括動物飼養(yǎng)、制菌室等300間建筑。
731部隊得名由來
“731”在“背蔭河時期”(1932~1934)有三個歷史名稱:對外稱“關東軍防疫班”,而內部的秘密稱呼是“加茂部隊”或“東鄉(xiāng)部隊”。日本學者松村高夫在《戰(zhàn)爭與惡疫》一書中寫道:“(1932年石井四郎)在哈爾濱東南約70公里的五??h背蔭河的防疫班(東鄉(xiāng)部隊)開始了細菌戰(zhàn)研究。”臺灣學者藤井志津枝在《731部隊———日本魔鬼的生化恐怖》一書中寫道:“1932年,陸軍省、參謀本部和關東軍的軍頭聽從石井的建議,首先在哈爾濱附近的背蔭河設立‘關東軍防疫班’,匿名是加茂部隊……”據(jù)此可知,在背蔭河時期“731”的公開名稱是“關東軍防疫班”;而其秘匿名稱有兩個:“加茂部隊”和“東鄉(xiāng)部隊”。《惡魔的飽食》一書的作者森村誠一在他的書中也談到,731部隊老兵們告訴他當時有兩個隱秘名稱:加茂部隊和東鄉(xiāng)部隊。關于“加茂部隊”名稱的來歷,是由于“加茂”是石井四郎家鄉(xiāng)的名稱,而跟隨石井到背蔭河的人員大多是由石井從加茂招募而來。
關于“東鄉(xiāng)部隊”名稱的來歷,是由于石井四郎的化名叫“東鄉(xiāng)春一”(一說“東鄉(xiāng)肇”),因石井崇拜日俄戰(zhàn)爭(1905年)中日軍擊敗俄軍的統(tǒng)帥東鄉(xiāng)平八郎。在“平房時期”(1935~1945),731部隊的對外名稱先后為“關東軍防疫部”和“關東軍防疫給水部”;秘匿名稱則為“石井部隊”、“奈良部隊”、“滿洲第731部隊”等。隆二在伯力法庭上曾供述:“該部隊在成立初期是稱為‘防疫部’,而在(1940年)改編后則稱呼為‘防疫給水部’了。”另一次庭審中又供述:“1941年前,這部隊還沒有正式番號,只稱呼為關東軍‘防疫給水部’,同時又叫做石井部隊,因為日軍中各個部隊通常是按該部隊長官姓氏來稱呼的。1941年,關東軍總司令下令全軍所有各部隊及機關都采用番號時,于是這部隊就開始命名為第731部隊。”“731部隊”一名,1941年以后才開始使用。但今天的人們把日軍任何時期的在哈爾濱的細菌戰(zhàn)部隊都稱之為“731部隊”。在日本,有的學者甚至把“731部隊”用作“日本細菌戰(zhàn)”的代名詞。
關于“奈良部隊”,這是731部隊在1940~1942年間向華中地區(qū)派出的細菌戰(zhàn)遠征隊的秘密名稱。據(jù)當時日軍大本營參謀本部作戰(zhàn)課參謀井本雄男大佐的工作日志《井本日志》記載: 731部隊1940年9月至10月曾在浙江寧波一帶實施細菌戰(zhàn); 1941年11月4日曾在湖南常德實施細菌戰(zhàn); 1942年7月至8月曾在浙贛鐵路沿線一帶地區(qū)實施細菌戰(zhàn)。731部隊在實施這三次細菌戰(zhàn)時,都組織了一支遠征隊,由這支遠征隊與南京的1644部隊配合去完成實施任務。這支遠征隊為什么被稱為“奈良部隊”曾在1940年參加過遠征隊到浙江實施細菌戰(zhàn)的原731部隊老兵石橋直方說:當時負責組織遠征隊的731部隊總務部庶務課主任叫飯?zhí)锬瘟?,于是就?ldquo;奈良”作為遠征隊的秘密代稱。
旗下部隊
細菌武器研究室
設立于日本東京陸軍軍醫(yī)學校,位于日本東京新宿,對外稱防疫研究室。1997年新宿曾出土很多殘缺不全的頭顱等人骨,相信曾遭受人為切割。
關東軍659部隊
本部設于哈爾濱平房區(qū),對外稱關東軍隊防疫給水部,其本部稱為731部隊。731部隊是舊日本軍(關東軍)防疫給水本部的別名。該單位由石井四郎所領導,因此也稱之為「石井部隊」。731部隊也是在抗日戰(zhàn)爭(1937-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侵華日軍從事生物戰(zhàn)細菌戰(zhàn)研究和人體試驗相關研究的秘密軍事醫(yī)療部隊的代稱。
關東軍100部隊
731部隊
本部設于長春,對外稱關東軍獸疫預防部,下設2630部隊等。負責人高橋隆篤獸醫(yī)和松有次郎獸醫(yī)。
北支甲1855部隊
本部設在北京的天壇公園西門南側的神樂署,原國民黨中央防疫處所在地,對外稱華北派遣軍防疫給水部,后稱第151兵站醫(yī)院,也被稱為西村部隊。1855部隊部長初為黑江,后為菊池齊。1939年,西村英二繼任。下設三個科:
第1科設于協(xié)和醫(yī)學院,從事細菌(生物)戰(zhàn)劑的研究;第2科設于天壇公園西門南側,從事細菌生產(chǎn);第3科設于北海旁北京圖書館西原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和北平社會調查所,為細菌武器研究所。
此外,在濟南、天津、太原、青島、鄭州、開封、郾城派駐支隊等。
榮字1644部隊
本部設于南京中山東路原南京陸軍中央醫(yī)院,對外稱華東派遣軍防疫給水部/中支那防疫給水部,又稱“多摩部隊”。部隊長為桔田武夫中佐,副部隊長兼研究課長為小林賢二少佐。下設7個課。榮字1644部隊在上海、南京、岳陽、荊門、宜昌等地派駐12個支隊
波字8604部隊
本部設于廣州原百子路中山大學醫(yī)學院內, 對外稱華南派遣軍防疫給水部。是日軍在中國南部的一支重要細菌戰(zhàn)部隊。部隊長先后為田中嚴大佐、佐佐木高行、佐藤俊二、龜澤鹿郎。下設6個科:
總務科,科長熊倉少佐 ; 細菌研究科,科長溝口少佐; 防疫給水科,科長江口少佐; 傳染病治療科,科長小口少佐 ; 鼠疫培養(yǎng)和病體解剖科,科長渡邊少佐;器材供應科。
岡字9420部隊
本部設于馬來西亞新加坡,對外稱南方防疫給水部。
日本細菌部隊在中國境內有五大部隊,63個支隊。731部隊行徑只是日本侵略軍在占領滿洲期間(從1931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的1945年)犯下的許多戰(zhàn)爭罪行之一,在這期間,1500萬中國人,朝鮮人,菲律賓人,印度尼西亞人,緬甸平民,太平洋島上居民和反法西斯聯(lián)軍俘虜被殺害。
細菌生產(chǎn)
第一部(細菌研究),菊地為部長。下屬有專門從事鼠疫研究的"高橋班",從事濾過性病毒及當?shù)仫L土病研究的"笠原班",從事細菌媒介——昆蟲研究的"田中班",從事凍傷研究的"吉村班",從事赤痢研究的"江島班",從事脾脫疽研究的"太田班",從事霍亂研究的"湊班",從事病理研究的"崗本班"和"石川班",從事血清研究的"內海班",從事藥理研究的"草味班",從事立克次氏體(包括跳蚤)研究的"野口班"。
第二部(細菌試驗),由太田大佐兼任部長。這個部下設一個分部,專門培育和繁殖供散布鼠疫菌用的寄生蟲。下屬一個航空班和在安達東三十五里的鞠家窯的特別試驗場。這個部的主要任務是除了用人作細菌試驗之外,還通過"八木澤班"對植物進行病毒研究和試驗。
第三部(細菌武器制造),由江口中佐任部長。這個部下屬兩個工廠,一個是濾水器制造廠,這是為掩人耳目而設的。另一個是在楊馬架子的瓷彈殼制造廠,專門生產(chǎn)"石井式"細菌炸彈等細菌武器。
第四部(細菌生產(chǎn)),由川島任部長。這個部下設兩個分部,每一分部按照分工獨立地進行各種細菌的生產(chǎn)。
第五部 總務部,起初由中留中佐為部長,后由太田大佐兼任。該部是七三一部隊本部的綜合部門,權力很大,它不僅負責整個部隊的財務管理、生產(chǎn)計劃、人事分配,而且更重要的是直接與憲兵隊聯(lián)絡和接收作細菌試驗的人。
第六部 訓練教育部,起初由園田大佐任部長,后來由西中佐接任部長。這個部專門負責培訓從事細菌研究、生產(chǎn)和使用細菌武器的專業(yè)人材。據(jù)資料記載,僅少年隊員的培訓就進行了四期。
第七部 資料供應部,由大谷任部長。這個部負責各種器材、設備的供應。
第八部 診療部,由永山大佐任部長。這個部負責對細菌傳染的預防和日本人的疾病醫(yī)療事宜。
與各部平行的還有一個石井特別班,由石井四郎的家族人員親自把持。石井四郎的二哥次男剛男負責“特別秘密監(jiān)獄”的管理,石井四郎的三哥三男負責試驗動物飼養(yǎng)的領導工作。
主要成員
陸軍石井四郎陸軍中佐內藤良一
醫(yī)生 北野政次 柄澤班篠冢良雄
其他部隊
第一部
在活體試驗者身上研究淋巴腺鼠疫,霍亂,炭疽病,傷寒,肺結核。一個容納300人左右的監(jiān)獄為這個目的建造起來。部長菊地齊軍醫(yī)。下設:
笠原班(病毒):研究濾過性病毒及當?shù)仫L土病。班長笠原四郎軍醫(yī)大佐
田中班(昆蟲):研究昆蟲。班長田中英雄軍醫(yī)少佐
吉村班(凍傷):研究治療凍傷的有效方法及航空醫(yī)學。班長吉村壽人陸軍技師
高橋班(鼠疫):研究鼠疫。班長高橋正彥軍醫(yī)少佐
731部隊罪行
江島班(赤痢):研究赤痢及血清學。班長[江島真平]陸軍技師。
太田班(炭疽):研究炭疽,班長太田澄軍醫(yī)大佐
湊 班(霍亂):研究霍亂。班長湊政雄陸軍技師
岡本班(病理):研究病理、活體及死體解剖。班長岡本耕造陸軍技師
石川班(病理):研究病理及制作人體組織標本。班長石川太刀雄丸陸軍技師
內海班(血清):研究血清、開發(fā)疫苗及實行細菌戰(zhàn)時當友軍感染後對癥療法。
田部班(傷寒):研究傷寒。班長田部井和軍醫(yī)中佐
二木班(結核):研究結核菌。班長二木秀雄陸軍技師
草味班(藥理):研究藥理、毒劑的化學結構。班長草味正夫藥劑少佐
野口班(斑疹傷寒):研究斑疹傷寒。
肥之藤班(炭疽):研究炭疽,班長肥之藤信三。
碇班(炭疽):研究炭疽。班長碇常重
在田班(X光):研究X光等其他放射線。
特別班:負責特別秘密監(jiān)獄的管理和實驗動物的培養(yǎng),負責人石井剛男和石井三男。
第二部
研究生物武器的在戰(zhàn)場上的使用,特別是在傳播細菌和寄生蟲的設備的研究方面。部長太田澄大佐。下設一個分部,下屬一個航空班和在鞠家窯的安達特別實驗場
八木澤班(植物菌):研究植物菌。班長八木沢行正陸軍技師。
大田班(消毒):班長大田大佐。
第三部
生產(chǎn)容納生物戰(zhàn)劑的炮彈,駐扎在哈爾濱。部長江口中佐,下設兩個工廠,主要是陶瓷彈殼制造廠,用于生產(chǎn)“石井式”陶瓷細菌彈。還有一個運輸班。
第四部
生產(chǎn)各種生物戰(zhàn)劑,部長川島清。下設4課進行各證細菌的生產(chǎn)。
第1課
柄澤班:細菌制造 班長柄澤十三夫軍醫(yī)少佐
野口班:生產(chǎn)鼠疫菌和炭疽菌。班長野口圭一
第2課:研究干燥菌和疫苗。負責人三谷幸雄
第3課:研究干燥菌和疫苗。
第4課(疫苗)
植村班:生產(chǎn)瓦斯壞疽菌和炭疽菌。班長植村肇
有田班:生產(chǎn)斑疹傷寒及疫苗。班長有田正義軍醫(yī)少佐
朝比奈班:班長朝比奈正二郎陸軍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