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典故
三國歷史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著名的三國典故
單刀赴會
原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荊州宴會。后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這次“單刀會”,經戲劇家、小說家敷衍,關羽成了英雄,魯肅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軟膽怯的侏儒。那是藝術家的創造,并非歷史。魯肅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并為之“守之終身而不易”(王夫之語)。所以,劉備、孫權都逐漸強大,建立了與曹魏抗衡的蜀、吳二國,中國歷史上才出現了三國時期。
三顧茅廬
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六出祁山
諸葛亮聲東擊西,以奇兵“六出祁山”,平取隴右,是避實就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曹魏赤壁戰敗后,將主力防線布于長江、秦嶺,尤其劉備占據荊襄,外接好孫權,故曹操更加緊長江防線。關羽荊州之失,章武三年(223)蜀主伐魏敗,曹魏以為“備已死,數多寂然無聲”,故“略無備豫”。諸葛亮“六出祁山”,利用隴右諸多有利因素,對盡快形成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聯軍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七擒孟獲
黃承宗認為,“七擒七縱”的故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后來的《三國演義》和劇本加以渲染,使情節尤為離奇,怪誕不稽。而實際上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政策。他對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運糧。既籠絡了地方首領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銀、丹、漆、耕牛、戰馬。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使他能專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內保持安定。
九伐中原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死于五丈原后,蜀國后主劉禪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后歷任司馬、鎮西大,兼任涼州刺史、衛、大,朝廷授予符節。《三國志》記載,西元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
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 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后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三英戰呂布
“三英戰呂布”是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情節,敘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在虎牢關與猛將呂布大戰的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五回。但不是史實,因為據史書記載,參與討伐董卓的沒有公孫瓚,也沒有“三英”,因此小說中“溫酒斬華雄”以及“三英戰呂布”都是杜撰的。“三英”指劉備(字玄德)、關羽(字云長)、張飛(字翼德)。
煮酒論英雄
《三國演義》里有兩個英雄人物,一個長歌當嘯,豪氣沖天,指點群雄;一個寄人籬下,一味謙恭,裝孬不折本,他們就是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這一篇絕世妙文把他們兩人的心態刻畫得淋漓盡致。其中有一個細節是:操以手指玄德,然后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于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千里走單騎
建安五年,劉備兵敗投袁紹,關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禮遇甚厚,拜為偏,封為漢壽亭侯,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為報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馬千萬眾之中,殺顏良,誅文丑,解曹軍白馬之圍;曹操更加喜愛關公,派關羽同鄉張遼勸說,關羽說;“我知道曹公對我很好,但我受劉備厚恩,立誓生死與共,絕不能背叛于他。”曹操聽罷也無可奈何。以后關羽打聽到劉備下落,拜書告辭曹操,“千里走單騎”最后終于與劉備兄弟主臣相會。
過五關斬六將
劉備軍被曹操擊敗,劉、關、張失散。其中關羽被曹操軍包圍。曹操希望招降關羽,就當事情這樣順理成章的進行時,突然,關羽得到了劉備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請辭,但曹操避而不見,最后,關羽只能不辭而別。由于沒有得到曹操的手諭,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層層攔阻,但關羽憑借一己之力,過了五個曹操所轄關隘,立斬曹操六員大將。
溫酒斬華雄
“溫酒斬華雄”是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情節,敘關羽在汜水關前斬殺董卓部將華雄的故事。“斬華雄”這場戰斗,無論是對關羽還是對這次戰爭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就關羽而言,這是他一生英雄的戰斗歷史的開端,在這以前他只不過是一個區區縣令手下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小的馬弓手;從這以后,就一發而不可收,斬將立功,聲名大振。就這次戰爭的意義而言,他為這支討董聯軍贏得了第一個勝利,鼓舞了聯軍的士氣。
刮骨療傷
有一次,關羽在戰斗中右臂被敵人射中一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腫,不能動彈。華佗聽說關羽箭傷不愈,表示能為他刮骨去毒。手術進行中,華佗刮骨的聲音悉悉刺耳,周圍的人掩面失色,而關羽卻依然飲酒弈棋,若無其事。等到敷上藥,縫上線,手術告成,關羽便大笑而起,高興地說:“先生真是神醫。看,我的手臂已經屈伸自如,毫無痛楚了。”華佗也說:“我一生行醫,沒有見過象您那樣沉著堅強的人,真是大丈夫!”
敗走麥城
漢建安二十四年,蜀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于臨沮。后以"走麥城"喻陷入絕境。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關羽失守荊州,退守麥城,在此演出了一場千古悲劇。麥城因此聞名中外。麥城現留有殘垣斷壁。南北長600米,寬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橫臥在沮水河畔。清同治《當陽縣志》記載:“麥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沮漳二水這間,傳楚昭王所筑。三國時,關羽為孫權所襲,西走麥城即此”。
單騎救主
《三國志-卷三六 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記載“趙云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云遂隨從,為先主主騎。一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先主入蜀,云留荊州。”。此事還見于《云別傳》。
舌戰群儒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品,其中的“諸葛亮舌戰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寫諸葛亮只身隨魯肅過江、游說東吳群臣。時值劉備新敗,退守夏口,曹操大軍壓境,東吳上下主降之風日盛。在此情勢下,諸葛亮以其超人的膽識同東吳群儒展開舌戰,并以其滔滔辯才使對手一個個皆成“口”下敗將,并最終說服了孫權,使孫劉聯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三氣周瑜
這是三國演義里的一個故事,小說虛構,為了美化諸葛亮而故意貶低周瑜,正史上并無此事,并且周瑜氣量也非常寬宏,與演義描寫的完全不同。“三氣周瑜”時諸葛亮在山上彈奏《長河吟》,自敘對周瑜《長河吟》之曲傾心思慕,所以重金求來,又分析天下鼎足三分之勢,言語中殷切勸導之意十分動人。而周瑜回答的則很簡單:“我既為東吳之臣,便與吳主謀事!”
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三讓徐州
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劉備三讓徐州這件事既有史實,又有虛構。具體說,“讓徐州”是史實,而“三讓”則是虛構的。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陶)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 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這說明,陶謙在臨死時的確曾安頓徐州官員將徐州后事交給劉備,也就是“讓”過徐州。
羽扇綸巾
羽扇綸巾所指乃是周瑜,非是諸葛亮。周瑜文韜武略,盡顯英雄氣概,之所以用羽扇綸巾來形容他就是要體現出他的儒將風采。儒,指文人雅士。將,指大將風范。周瑜在詩中盡顯文人雅士的高尚情操,又不失戰火紛飛中的大將風范,實乃人中豪杰!周瑜一生征戰,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橫行天下的報負;周瑜少年得志,風度可人,議論英發,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樂,即使是酒后,仍能聽出樂人演奏的音樂中的很細微的疏失。
水淹七軍
關羽進攻襄樊不久,就發生了“水淹七軍”的事件。《三國演義》描述此事說:時值八月秋天,連日大雨不止。關羽把軍隊移于高阜處,差人堰住各處水口。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里,命人放水淹了魏將于禁的七軍,于禁投降,龐德奮戰被擒,誓不投降,引頸受刑,壯烈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