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歷史基本簡介
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蜀漢歷史基本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蜀漢的國名起源
劉備所建“漢”政權的核心地區為蜀地(今四川省、貴州、云南、陜西一帶),為了區別歷史上的其他“漢”政權,將劉備所建立的“漢”政權稱之為蜀漢。稱劉備之“漢”為季漢,源于大臣楊戲所著《季漢輔臣贊》,季漢是相對于以前的西漢和東漢而言的,季是序數詞,即伯、仲、叔、季。
稱呼劉備建立的“漢”政權為“蜀國”,則是因為西晉以繼承曹魏大統自居、認曹魏為正統,《三國志》的作者——晉朝官吏陳壽不得不以曹魏作為三國中的正統王朝,并直接以地域名稱來稱呼劉備所建的“漢”政權,蜀漢的歷史也記載于《蜀書》當中,而不再使用“漢”這個正式國名,以致后來乃至今日依然有不少地方稱蜀漢為“蜀國”。
蜀漢雖然偏安蜀川一隅、是三國之中實力最為弱小的一國,但是因其為漢室宗室劉備所建立,意在延續漢朝,與歷史上的偏安江南延續中原王朝的政權心有戚戚焉。所以,蜀漢的地位在東晉時期漸漸升高到南宋時期更有質的飛躍,以至于許多王朝都承認蜀漢為正統,如南宋朱熹、元末羅貫中、民國蔡東潘皆以蜀漢為正統。
蜀漢前期
公元214年劉備占領益州后雖然并未立即建立封建王朝,但政權實際是存在的,同時也馬上著手對這一地區進行治理。從占領益州時起,至蜀漢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去世,共約20年。建興元年(223)以前,諸葛亮雖說是劉備的助手,但由于劉備經常征戰在外,因而在治國方面諸葛亮仍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劉備去世以后,諸葛亮受托孤遺命輔佐后主,“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在治國方面發揮主要作用。這一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吏治良好,既有效控制了益州士族勢力的過度膨脹,也得到其支持。
蜀漢中期
諸葛亮死后蔣琬、費祎相繼執政(234~254),他們治國“咸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繼續保持了社會的安定,注意維護與益州士族的關系。可以說,這一時期蜀漢政治狀況與前期大致相同;但是,費祎對奸佞陳秖的提拔和縱容,為日后陳秖、黃皓的弄權亂政,留下了禍根。這是蜀漢的中期。
蜀漢后期
自253年年初費祎遇刺身亡后,蜀漢政治發生了很大改變。陳祗把持朝政,宦官黃皓與之“互相表里”,操弄權柄,位高權重如大姜維竟至不敢回朝議事,惟擁軍在外以自重;政治的昏暗也引起社會的動蕩,益州士族由于自己應有利益得不到封建王朝的保護,對蜀漢政權的存亡也漠不關心。于是263年魏軍攻入益州,蜀漢迅速滅亡。這10年,可視為蜀漢的后期。
劉備集團自建安十九年(214)攻占益州到炎興元年(263)蜀漢滅亡,共50年。在這50年中,諸葛亮治國約20年,可以視為蜀漢政治的前期,也是其最輝煌的時期;接著蔣琬、費祎執政約20年,他們并無變革,保持了蜀漢政治前期主要優點,但也留有隱患,這一時期可視為蜀漢政治的中期;蜀漢政權的最后10年,陳祗、黃皓亂政,位高權重如大姜維也岌岌可危,朝政混亂,迅速滅亡。這三個時期中尤其是蜀漢的前期和后期之間,政治狀況有著明顯的差異。將其分別進行研究,有助于把握不同時期政治狀況。
蜀漢的社會狀況
蜀漢全盛時期擁有三十多萬戶(未失荊州時),人口約一百萬,為三國中最少。至263年蜀亡時,有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當中蜀郡擁有戶口最多。
因地處著名產茶的西南地區,所以飲茶的風氣甚盛,足以代酒,因此飲酒之風不及魏、吳。民間亦有拜祭鬼神,諸葛亮死后,劉禪初期不與立廟,百姓仍在路上祭祀。朝延中,蜀漢后期,劉禪聽信黃皓、陳祗巫鬼之說,最后間接令蜀漢被曹魏所滅。
蜀漢的文化
文體
表,古代臣子對君主有所陳請時所寫的一種文字。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其中的代表。蜀漢后主(劉禪)公元227年(建興五年),諸葛亮駐軍漢中(現陜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出師之前,向劉禪上疏,勸導他尊賢納諫,發揚劉備品德,并推舉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將,表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決心。“出師表”就是關于隊出征的奏疏。本篇文字最初見于《三國志·諸葛亮傳》,并無篇名。蕭統編《文選》時收錄了這篇文章,給加上《出師表》的篇名。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散關(現陜西省寶雞市西南),臨行又上過一個表(見本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后人遂分稱為前后《出師表》。但《后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所寫,后世爭議頗多。
建筑
劉備墓是具有標志性的建筑,史稱惠陵。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內之正殿西側。史載,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四月,劉備病死白帝城永安宮(在今重慶奉節縣城),五月梓宮還成都,八月葬惠陵。后主從諸葛亮之意,先后將甘、吳兩位夫人合葬于此。 墓拔地而起,呈圓堆形,高12米,周長180米,占地3畝,形若小丘。塋上樹木參差,墓邊古柏森森。陵墓建筑,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照壁長10米,高5米,正中鑲嵌菱形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