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政變簡介
曹芳繼位后,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曹爽一族,史稱“高平陵事件”,自此與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獨專朝政,魏國名存實亡。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高平陵政變的基本內容
裝病拒召 韜光養晦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打敗了呂布、袁紹、馬超等勢力,逐步統一了中國北方。為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他招賢納士,征聘地方名士出來做官。很多名士都積極響應,歸順在他的賬下。但在征聘司馬懿時,曹操卻遇到了麻煩。
司馬懿(179--251),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祖上許多人都做過西漢的大官,是有名的望族。司馬懿年輕時,就已經顯露出才干。冀州別駕崔琰非常欣賞他,對其兄司馬朗說:"令弟聰明果斷,有膽識,有才干,非您所及呀!"曹操當時剛打敗袁紹,急需人才,聽說司馬懿有才干,便征聘他出來做官。
司馬懿得知消息后,一時拿不定主意。他知道曹操是個英雄,將來很可能掃平天下。但他又覺得曹操是個宦官之后,出身低微,自己乃名門之后,實在不愿意屈節侍奉他??紤]再三,決定再觀望一下。但他又不敢公開拒絕曹操,便假說自己患有風痹癥,起居不便,不能出來做官。
曹操向來機警,馬上懷疑司馬懿是有意推托。于是,曹操秘密地派人在夜間前去察看。司馬懿事先得知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深人靜時,那人悄悄地潛入司馬懿臥室,果然見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把刀向司馬懿揮去。眼見利刀奪命,司馬懿只是睜大眼睛看著那人,身體依然堅臥不動。那人這才相信司馬懿果然患了風痹癥,收起佩刀,回去稟報了曹操。要司馬懿做官的事,這才暫且擱在一邊。
有一天,司馬懿發現家中的藏書發霉,就叫人把它們攤在庭院里面晾一晾。不料突然烏云密布,頃刻間大雨傾瀉下來。司馬懿惜書心切,一時忘了自己還在裝病,馬上從床上跳下來,去搶收書籍。正在手忙腳亂時,不巧被家中一個婢女看到了。司馬懿的夫人張春華怕這件事透露出去,會招來大禍,一狠心,親手把那個婢女殺了。.
208年,曹操當了丞相。他急于網羅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馬懿,決定再次征聘他。世間沒有不透風的墻,曹操也多少聽到一些司馬懿裝病的風聲。這次他決心再也不讓司馬懿愚弄了。他對使者說,如果司馬懿再不應召,就把他抓起來。
司馬懿知道,曹操雖然愛才,但對于恃才傲物、不肯親附自己的人,卻是不能容忍的。孔子二十世孫、大名士孔融因瞧不起曹操,就被他以"違反天道、敗倫亂禮"的罪名處死了。以家世文才自傲的楊修,也因"恃舊不虔"而被曹操處死。司馬懿害怕被殺,只得乖乖地離家應召。
司馬懿應召后,被任命為丞相府的文學掾。司馬懿親眼看到曹操有非凡的軍事、政治才能,并且有了異常雄厚的實力,他也就施展自己的才智,努力做好與自己職責相關的事情,所以深得曹操的賞識。不久,曹操任命他擔任總管相府一切事務的主簿,并讓他和其子曹丕游處。司馬懿和曹丕相處很好,私交甚厚,深為曹丕所倚重。
司馬懿的才能在曹操在世時就已顯露出來。他根據當時戰爭的需要,建議曹操改變屯田的方式,實行"且屯且守"的軍屯。曹操采納他的建議以后,屯田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從此,"務農積谷,國用豐贍"。219年,蜀將關羽圍攻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欲遷都以避其鋒。司馬懿認真分析了吳蜀聯盟中的矛盾,認為"劉備與孫權,外親而內疏。關羽之得意,是孫權所不愿看到的"。他建議派使者聯絡孫權,請其抄關羽后路,樊城之圍自然可解。曹操采納了他的建議,馬上派使者前往東吳,請孫權襲擊關羽后路。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孫權派大將呂蒙偷襲關羽,關羽被迫敗走麥城,為孫權擒殺,襄樊也轉危為安。
曹操雖然很賞識司馬懿的才干,卻并不信任他。司馬懿"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曹操覺察到他有雄豪之志,不禁深感憂慮。據說,曹操曾"夢三馬同食一槽"。有人為曹操解夢:槽即曹氏,馬即司馬氏,食槽則預示著司馬氏將侵奪曹氏政權。因此,曹操對司馬懿甚為反感,每欲加害。他曾對其子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將來一定會干預你的家事。"然而,曹丕與司馬懿的關系甚好,并未把父親的告誡當回事。他對司馬懿總是多方保護,才免其被害。
司馬懿看出曹操對他多有疑慮,于是作出滿足現狀之態。曹操對其功高不賞,他毫無怨言。雖然官位很低,他還是勤奮工作,好像對權勢漠不關心。司馬懿的韜光養晦之策,蒙混了老奸巨滑的曹操。曹操見他素無野心,也就消除了對他的懷疑和警惕。
以退為進 假病惑敵
曹操進封為魏王后,在220年病死,他的長子曹丕繼為魏王。同年秋,漢獻帝劉協被迫禪讓帝位,曹丕作了皇帝,他就是魏文帝。
曹丕稱帝后,司馬懿的地位逐漸提高,官至撫軍大、錄尚書事,參與了曹魏統治集團重大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成為曹丕的重臣。226年,曹丕死。按照他的遺詔,由司馬懿和曹休、曹真、陳群等輔政。太子曹睿繼位,史稱魏明帝。魏明帝封司馬懿為舞陽侯,后又遷驃騎大。231年曹真死后,司馬懿總管軍事,同東吳、蜀漢對峙。他老謀深算,深諳用兵之道,連智謀過人的諸葛亮也無可奈何。他所采取的拖延戰術成功地遏制了蜀漢的進攻,致使諸葛亮北伐中原接連失利,含恨病死五丈原。東吳的孫權對他的顧忌更大,曾對人說:"司馬懿用兵,可謂變化若神,所向無敵。"在頻繁的用兵之中,司馬懿逐漸掌握了曹魏的兵權,成為最有權勢的大臣。這時曹魏政權日益腐朽,魏明帝大修宮室,廣建園苑,頻繁役使民力,致使農桑失業,國庫空虛,加劇了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這樣,就為司馬懿控制曹魏政權創造了有利條件。
237年,割據遼東(今遼寧西部大凌河中游地區)的公孫淵叛魏,自立為燕王。次年,司馬懿奉命率四十萬大軍遠征,歷盡艱險,平定遼東。239年正月,他勝利班師。軍至河內(今河南泌陽)時,遇到了皇帝派來的特使,要他火速趕回京師。司馬懿疑京師有變,快馬加鞭,疾趨入朝,直奔內宮。原來,魏明帝自上月病重,此時已在垂危之際。見了司馬懿,魏明帝就拉著他的手說:"我病得很厲害,把后事托付給你,希望你和曹爽一起輔佐幼主。我還能見到你,沒有什么不放心的了。"說著,魏明帝讓八歲的兒子曹芳和司馬懿相認,并讓曹芳抱著司馬懿的脖子和他親近。司馬懿急忙跪下磕頭,表示效忠幼主。魏明帝當天就咽了氣。曹芳繼立為帝,由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佐。二人共同執掌朝廷大權,官位同樣是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每人各領兵三千,輪流護衛皇宮。
曹爽是曹真的兒子。與司馬懿的精明能干、富于謀略相反,曹爽是個毫無政治軍事才能的庸才。當中書監劉放等人推薦曹爽輔佐朝政時,魏明帝問他:"你能擔當這個重任嗎?"曹爽不知如何回答,急得滿頭大汗。后經劉放在旁邊輕聲提示,才回答了一句:"臣愿以死報效國家。"就是這樣一個庸才,卻與何晏等人結成死黨,組成以曹爽為首的政治集團。何晏崇尚玄學,與鄧飏、李勝、丁謐、畢軌等都是有聲望的名士。魏明帝生前,"以其浮華,皆抑黜之"。曹爽掌權后,把他們引為心腹,委以重任。何晏等人則慫恿曹爽排斥司馬懿,獨攬朝廷大權。他們經過一番策劃,于239年2月以小皇帝曹芳的名義頒發詔書,提升司馬懿為太傅。太傅是皇帝的老師,品位尊貴,但無實權。這實際是給司馬懿一個虛名,剝奪了他的實權。與此同時,曹爽以何晏、鄧飏和丁謐為處理朝廷政務的尚書,畢軌為管理京師及其周圍地區的司隸校尉,李勝為河南尹。曹爽的幾個弟弟或是統率禁軍,抓住兵權;或是以列侯侍從皇帝,出入禁中。這樣,曹爽一伙就完全排斥了司馬懿,獨攬了軍政大權。
起初,曹爽因司馬懿德高望重,對其非常尊敬,遇事經常請教,不敢過分專行。自從何晏、鄧飏、丁謐等人弄權以后,表面上還客客氣氣,處理政務卻不再找司馬懿商量,雙方的隔閡也日漸加深。面對這種形勢,司馬懿極為不滿,但一時又無能為力。為了等待時機,聚集力量,以清除曹爽集團,他作了暫時的退讓。247年5月,司馬懿上書曹芳,請求告老養病。獲準后,他一面在家裝病,一面暗地聯絡心腹,以待時機。
對司馬懿告老還家,曹爽并不放心。這一年冬天,曹爽的心腹李勝由河南尹調任荊州刺史。曹爽便讓他以告辭為名,前去察看司馬懿的動靜。司馬懿得知李勝要來,便將計就計,披頭散發躺在床上,裝出重病的樣子。
李勝來后,司馬懿讓兩個婢女扶著出來,有氣無力地倚坐在床上接見客人。在同李勝談話時,他有意裝聾作啞,說話顯得語無倫次。婢女侍侯他穿衣服,他抖抖嗦嗦地抓不住,衣服也掉在地上;婢女服侍他喝粥,只見他難以下咽,粥都從他嘴邊流了下來,撒滿了前胸。
李勝說:"當今主上尚幼,天下恃賴明公。聽說明公的舊病復發,沒想到如此嚴重。如今我承蒙皇恩,回本州(李勝是荊州人,所以稱荊州為本州)任刺史,特來向您告辭。"
司馬懿故作氣喘吁吁狀,說:"我年老病重,死在旦夕。你去并州,并州靠近胡地,可要好好防范??峙挛覀冊俨荒芟嘁娏?。"
李勝糾正道:"我是回本州,不是去并州。"
司馬懿又假裝糊涂,說:"您要到并州,請努力自愛。"
李勝又重復一遍:"我是回荊州,不是去并州!"
司馬懿裝作剛剛明白的樣子,說:"我年老糊涂,沒有聽懂您的話。您調回荊州,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最后,司馬懿表示推心置腹地拜托李勝,請李勝好好照顧他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
司馬懿這場表演非常出色,李勝竟都信以為真,他回去將其所見所聞詳告曹爽,并說:"司馬公言語錯亂,口不攝杯,指南為北,已經形神離散,不過是一具尚有余氣的尸體,不足為慮了。"
曹爽等人聽后,非常高興,更加肆無忌憚了。
他們做夢也未曾想到,"重病在身"的司馬懿正在緊鑼密鼓地策劃著一場政變。
司馬懿迷惑了曹爽集團后,便積極進行政變的準備工作。當時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任中護軍,統領著一部分京師禁衛軍,但他還覺得力量不夠,于是暗中結納、畜養心腹死士三千人,分布在洛陽城中,準備隨時集中使用。司馬懿還看到,曹爽集團的獨斷專權,也引起一些大臣的不滿,于是又暗中聯絡太尉蔣濟等人,得到了他們的支持。
司馬懿的行動非常機密,具體行動計劃只和長子司馬師商量策劃。發動政變的前一天晚上,他才告訴次子司馬昭。當夜,司馬懿對身邊隨從說:"這兄弟倆身體不好,你去看看他們睡得怎么樣?"那隨從看后回報說:"大公子睡得又香又甜,二公子不知有什么事牽腸掛肚,翻來覆去睡不好。"
誅除曹爽 獨專國政
249年正月初六,曹爽兄弟按照早已安排好的日程,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陽城南九十里的高平陵(魏明帝陵墓)去祭祀。過去,曹爽兄弟多次一起出城游玩,其同鄉、大司徒桓范曾規勸過他:"萬機和統率禁軍的人,不應一起出游。倘若有人關閉城門,誰來接應你們進城呢?"但曹爽不以為然,并自信地說:"誰敢這樣做!"結果,不幸而被桓范言中。這次曹爽外出,司馬懿看準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了政變。
這天,曹爽兄弟出城后,司馬懿便假借皇太后的命令,精神抖擻地在城內指揮政變。三千多名敢死之士,像從地下冒出來似的集結起來。司馬懿命令司徒高柔行大事,占據曹爽軍營;太仆王觀行中領軍事,占據曹爽弟曹羲軍營。這樣,便接管了曹爽兄弟手中的武裝力量。同時,司馬懿下令關閉洛陽的所有城門,占領武器庫,然后親率大軍占據洛水浮橋,切斷了曹爽等人的歸路,殺氣騰騰地威脅著曹爽。
一切準備妥當后,司馬懿上書魏帝曹芳。奏疏歷數曹爽等人的罪惡,說他們有"無君之心",要求罷免曹爽兄弟的兵權。曹爽先看了奏疏,不敢送給曹芳,惶惶然不知如何是好。他手下的人征發了在附近屯田的幾千名士兵,砍伐樹木作防御工事,皇帝車駕也滯留在伊水南岸。司馬懿接連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等人勸說曹爽:只要罷兵息甲,交出兵權,仍可回歸府第,保留爵位。他還指著洛水發誓,表示決不食言。太尉蔣濟也寫信勸說曹爽投降。
司馬懿起兵時,曾以皇太后的名義征召桓范,想讓他代行中領軍職?;阜洞蛩銘?,其子勸止說:"皇帝在城外,不如出城。"桓范遂不應召。他行至平昌城門,城門已閉。守門將領司蕃,是桓范過去的部下?;阜杜e起手版,對他說:"皇帝有詔書征召我,你趕快給我開門。"司蕃要求看詔書,桓范呵斥道:"你不是我過去的部下嗎?怎么敢這樣對待我!"司蕃不得已,打開城門,放他出城。桓范出城后,回頭對司蕃說:"太傅想造反,你趕快跟我走!"司蕃追之不及,只好眼睜睜看著他走了。
桓范很有謀略,是當時有名的智囊。司馬懿聽說他跑了,不免有些擔憂,對蔣濟說:"這智囊投到那邊去了,怎么辦?"蔣濟笑著說:"桓范雖然很有智慧,但曹爽優柔寡斷,必然不會采納他的計謀。這就像跑不快的馬兒貪戀馬槽里的飼料一樣,曹爽留戀的只是自己的家業。"
事態的發展,果然如蔣濟所料?;阜兑娏瞬芩诡^喪氣的樣子,便拼命給他打氣,希望他振作精神,與司馬懿一決雌雄。他勸說曹爽兄弟把皇帝遷到許昌,調外地軍隊和司馬懿作戰。曹爽猶豫不決。
桓范又勸說曹羲:"這事再明白不過了。你讀那么多書是為了什么呢?如今像你們這樣的人家,想過貧賤的日子都辦不到。匹夫被劫持,尚欲活命;你們與天子相隨,發令于天下,誰敢不應從!"曹羲也拿不定主意。
桓范又說:"你們還有軍隊在附近,召之即來。從這里到許昌,不過一宿的時間。許昌有武庫,可以裝備軍隊。所擔憂的只是糧食,但大司農的官印在我身邊,調集軍糧也不成問題。"
就這樣,桓范從入夜勸到五更天,說得口干舌燥,曹氏兄弟只是默默不從,始終鼓不起勁來。
拂曉時分,遠方傳來陣陣雞鳴,曹爽似乎拿定了主意。他把佩刀往地上一扔,說道:"司馬懿無非是想奪去我的兵權罷了。我交出兵權,以侯爵身份卸職在家,依舊不失為一個富翁!"
桓范一聽這話,放聲大哭道:"曹子丹(曹真字子丹)多么出色的人才,怎么生下你這么一個兒子,真是蠢如豬狗!我們這些人都要受你牽連而滅族了。"
曹爽交出兵權后,就被軟禁起來。司馬懿派兵將其住宅團團圍住,并在四角搭起高樓,令人在樓上監視曹爽兄弟的舉動。一天,曹爽心中愁悶,便拿著彈弓到后園打鳥、樓上守兵望見,紛紛呼喊:"故大東南行!"嚇得曹爽慌忙回到室內。曹爽不知司馬懿將如何處置他,便寫信給司馬懿,說家中缺糧,想以此試探一下自己的命運。司馬懿接到信后,派人送去一百斛大米,還有些干肉、大豆等。曹爽兄弟餓不著,又癡心妄想起來:以后只要不死,總會有出頭之日。他們哪里知道,司馬懿正在搜羅罪狀,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不久,過去同曹爽來往密切的宮內黃門官張當被捕。在嚴刑拷問下,張當供稱曹爽與何晏等人預謀在三月里造反。于是立即來了一個大逮捕。曹爽兄弟和何晏、鄧飏、丁謐、畢軌、李勝、桓范等都被捕下獄,連同張當一起,被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處斬,并被夷三族(父族、母族、妻族),甚至已出嫁的女眷也沒能幸免。經過這次政變,曹魏的軍政大權全部落在司馬氏家族手中,魏帝曹芳只能惟命是從。
司馬氏政變后,獨掌曹魏大權,引起一部分人不滿,出現了一些反司馬氏的活動。251年,太尉王陵在揚州發難,陰謀推翻司馬懿,廢魏帝曹芳,立楚王曹彪為帝,因計謀泄露,被司馬懿先發制人,迅速平定。王陵、曹彪先后自殺,凡和這個案件有牽連的人都被夷三族。此后,曹魏的宗室都被迫遷居于洛陽城內,不準相互往來,不準自由進出,完全被置于監視之下。
251年秋,司馬懿以七十三歲高齡病逝。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他們連續打敗政敵,進一步鞏固了司馬氏家族的勢力,為西晉代魏奠定了基礎。
高平陵時間參與人物簡介
司馬懿簡介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后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御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于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曹爽簡介
曹爽,字昭伯,三國時期曹魏宗室,大司馬曹真之子,曹操族孫。自少以宗室身份出入宮中,謹慎持重。曹叡即位后,即任他為散騎侍郎,累遷城門校尉,加散騎常侍,轉任武衛;曹叡臥病時,拜曹爽為大,假節鉞;齊王曹芳即位后,曹爽又被加為侍中,改封武安侯。曹爽原本謙虛謹慎,后來任用私人,壟斷大權。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將曹爽一族處決。
司馬昭簡介
司馬懿之子,權傾朝野,謀反之心,路人皆知。曾廢魏主曹髦,立曹奐為元帝。262年命鐘會、鄧艾等伐蜀,次年亡蜀,封晉王。其子司馬炎稱帝后追封他為帝。司馬昭在歷史書和社會輿論上,是一個著名的奸臣,在歷史上他也是一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廢除了眾多雜役,減輕農民負擔、廢除了許多禁網和苛刻的法律、消除了不便于社會、亂政的規定、反對倒退的五等分封制等。
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讓位,自立為帝,建立了西晉王朝。司馬炎傾魏立晉,沒用一兵一卒,幾乎沒遇到什么抵抗。為什么這么容易呢?這是因為他祖父兩代處心積慮經營幾十年打下的基礎。特別是他的祖父司馬懿,在這場權力更替的斗爭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