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亳之命的歷史簡介
"景亳之命"是發生在夏朝末年的歷史事件。商湯從舊都商丘北遷至景亳,又稱北亳、蒙亳(在今山東曹縣南二十里)。商湯在此告命天下,征伐四方,最終滅夏。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景亳之命的歷史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景亳之命圖片
景亳之命的出處
《左傳·昭公四年》記載,魯昭公四年(前538年)六月,楚靈王在申舉行諸侯大會,會前,楚國大臣椒舉聽說會盟的禮制不全,就向楚靈王進言說:"現在君王剛剛獲得諸侯的信服,在禮法上一定要謹慎行事。楚國霸業能否成功,都在這次會盟上了。"然后,椒舉列舉了歷史上的幾次著名的諸侯大會:"夏啟有鈞臺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陽之搜,康有酆宮之朝,穆有涂山之會,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然后問楚靈王:"你準備模仿哪一次會盟的禮制?"楚靈王說:"我用齊桓公召陵會盟的禮制。"
景亳的地望
關于景亳,歷史上說法不一,杜預《左傳注》認為:"河南鞏縣西南有湯亭,或言亳即偃師",晉代的皇甫謐不同意此說,在《帝王世紀》里辨析說:"湯始居亳,學者咸以亳本帝嚳之墟,在《禹貢》豫州洛河之間,今河南偃師西二十里尸鄉之陽亭是也。以經考之事實,甚失其正?!睹献印贩Q'湯居亳,與葛為鄰。'案《地理志》:'葛,今梁國寧陵之葛鄉'是也。湯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制;葛伯不祀,湯使亳眾為之耕,有童子餉食,葛伯奪而殺之。計寧陵至偃師八百里,而使亳眾為之耕,有童子餉食,非其理也。今梁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師也。故古文《仲虺之誥》曰:'乃葛伯仇餉,初征自葛。'即《孟子》之言是也。湯又盟諸侯于景亳,然則二亳皆在梁矣,《春秋》'會于亳'是也。"皇甫謐認為"谷熟為南亳,即湯都也"。后來王國維在《說亳》一文中經過詳細考證,認為景亳就是北亳,在今山東曹縣南,因為此地有景山,故稱"景亳";又因為此地古稱"蒙",故又稱"蒙亳"。
景亳之命的發出者商湯人物簡介
他是商朝的建立者,原為商部族領袖。殷墟甲骨文稱成或唐,亦稱大乙。西周甲骨與金文稱成唐。商湯據史書記載,商族從始祖契到湯,曾先后遷居八次,至湯定居于亳。夏末自孔甲始,荒淫無度,力量漸衰,至桀時更甚。湯定居于亳,為滅夏之戰創造了有利條件。湯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輔助國事,又陸續滅掉鄰近的葛國(今河南寧陵)以及夏的聯盟韋(在今河南滑縣)﹑顧(在今河南范縣)﹑昆吾(在今河南許昌)等部落﹑方國,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而后作《湯誓》伐夏。湯與桀大戰于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桀大敗。此后三千諸侯大會,湯時為諸侯,被推為天子。經過11次戰爭,無敵于天下,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又利用有緡氏的反叛,起兵打敗夏桀于鳴條之野,一舉滅夏,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成為中國繼夏王朝之后,第二個王朝。
湯建國后,鑒于夏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又作《湯誥》,要求其臣屬“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則就要“大罰殛汝”。對那些亡了國的夏民,則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湯注意“以寬治民”,因此在他統治期間,階級矛盾較為緩和,政權較為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詩·商頌·殷武》稱:“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十三年后,湯卒。因其長子太丁早殤,由次子外丙繼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