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墻是猶太教最重要的圣地
導語:6位天使曾經坐在圣殿的一面墻上哭泣,淚水粘結石縫,故而大墻永遠不倒。又猶太人在此為圣殿的被毀而慟哭,因此,它又稱哭墻,但這一名稱已逐漸較少使用。
西墻(Western Wall,又作哭墻,或嘆息之壁)是猶太教最重要的圣地,長48米,高18米,大石砌成,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宗教圣地圣殿山,是猶太教耶路撒冷第二圣殿殘存的西部外墻,也是第二圣殿護墻的僅存遺址,被猶太人視作本民族信仰和團結的象征。
根據圣經記載,第一圣殿(所羅門圣殿)建于公元前10世紀古以色列國所羅門王時期,來此朝覲和獻祭的教徒絡繹不絕,從而形成古猶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公元前586年被入侵的巴比倫人所摧毀。大約公元前515年,圣殿得到重建(第二圣殿)并于大希律王統治時期得到擴建。然而羅馬帝國皇帝希律王統治時期,極力鎮壓猶太教起義,數十萬猶太人慘遭殺戮,絕大部分猶太人被驅逐出巴勒斯坦地區,耶路撒冷和圣殿幾乎被夷為平地,僅存目前的西墻遺跡。
西墻
傳說耶路撒冷圣殿被燒毀時,六位天使曾經坐在圣殿的一面墻上哭泣,淚水粘結石縫,故而大墻永遠不倒。又猶太人在此為圣殿的被毀而慟哭,因此,它又稱哭墻,但這一名稱已逐漸較少使用。
由于現在的西墻事實上成為一座露天猶太會堂,所以按照猶太教的傳統隔成男女兩個部分。男性必須戴上名為“卡巴”的圓形小帽才可接近西墻。
此外,西墻對穆斯林也很神圣,他們相信所羅門是安拉的一個先知。
猶太教(Judaism)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天啟宗教)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猶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猶太教的主要誡命與教義,來自《托拉》(妥拉),即圣經的前五卷書。托拉,英文:Torah。猶太教信奉的是耶和華神,希伯來語稱“יהוה”。托拉廣義上指耶和華神啟示給以色列人的真義,亦指耶和華神啟示給人類教導與指引。狹義上指《舊約》的首五卷(猶太人不稱舊約),又稱律法書或《摩西五經》即《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猶太教(Judaism),舊稱挑筋教、藍帽回回,是在公元前2000年西亞地區的游牧民族希伯來人中產生的。猶太教最重要的教義,在于只有一位神,即無形并且永恒的上帝。他愿所有的人,行公義,好憐憫,因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人都應該有尊嚴且受到尊敬地對待。猶太人以學習及祈禱來侍奉上帝,同時遵行摩西五經上所指引的誡命。與世界上其他宗教不一樣,猶太教普世性較弱,不主動到外族人中傳教,堅持皈依猶太教者必須通過考驗才可以。他們“傳教”的對象是已經不遵守猶太教規的猶太人。這些人可能是因為居住在沒有其他猶太人的地方而入鄉隨俗,或與外教的人結婚。傳教者鼓勵他們重新遵守猶太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