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爾比亞歷史沿革埃塞爾比亞發展歷史
埃塞俄比亞的全名是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是一個位于非洲東北的國家,關于它的歷史知識大家了解嗎?跟著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埃塞爾比亞歷史沿革
阿克蘇姆是埃塞俄比亞的古國。埃塞俄比亞人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已經開始農耕,創造了很高的文化。約在公元前2世紀,提格雷高地陸續興起一些城邦,后來阿克蘇姆王國異軍突起,統一各部,成為一個繁榮強盛的國家。它向東渡紅海,征服也門;向西南沿尼羅河推進,與庫施迎面相撞,刀兵相見。公元350 年埃扎納國王派軍侵占麥羅埃,把這座繁華的古城變成了廢墟。公元四世紀,阿克蘇姆的奴隸制達到了繁榮的頂點。農業和畜牧業是生產的主要部門,都使用奴隸勞動。它向鄰近國家掠取大量奴隸,用于建筑和各種生產部門。
阿克蘇姆同歐、亞、非三洲均有貿易往來。它的商隊深入尼羅河流域和鄰近各地收購象牙、香料和黃金。《環航紀》說:阿克蘇姆的“所有象牙都是從尼羅河以外的國家弄來的。”它經由阿杜利斯港同西亞、埃及和印度通商,同羅馬帝國以及拜占廷帝國保持聯系,輸出非洲的產品。
333 年,阿克蘇姆國王埃扎納皈依了____。在埃塞俄比亞錢幣和埃扎納的銘文上出現了“萬能的天主執掌天地間一切權力”的基督____,在錢幣的一面壓印了十字架。他的繼承者在全國修建了許多壯麗的教堂和修道院。五世紀時許多受到迫害的敘利亞單性教派神職人員,紛紛逃到阿克蘇姆,基督____塞俄比亞盛極一時。
六到七世紀,由于奴隸制內部的矛盾和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的興起,阿克蘇姆開始走向衰落。
埃塞俄比亞和東非沿海城邦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興起,對非洲的歷史發生了重大影響。七世紀到十五世紀期間,伊斯蘭教在北非和東非沿海廣為傳播,并滲透到西非內陸。阿拉伯人在640年占領埃及后,不斷向馬格里布和蘇丹擴張勢力。阿拉伯移民一股股地涌向東非沿海。
八世紀初,越過紅海的阿拉伯移民,一方面在沿海定居,壟斷印度洋上的貿易;另一方面他們深入內地,在阿特拉巴河和青尼羅河定居,建立了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豐吉王國,割斷了阿克蘇姆同努比亞各地的聯系。阿克蘇姆局限于埃塞俄比亞高原,長期衰敗不振。1270 年埃塞俄比亞人建立了所羅門王朝。所羅門王朝統治時,埃塞俄比亞開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土地屬于領主和教會,耕種土地的農民必須服徭役和交納實物地租。
具有三千年文明史。公元前8世紀建立努比亞王國。公元前后建立阿克蘇姆王國,10世紀末被扎格王朝取代。13世紀,阿比西尼亞王國興起,19世紀初分裂成若干公國。1889年,紹阿國王孟尼利克二世稱帝,統一全國,建都亞的斯亞貝巴,奠定現代埃塞俄比亞疆域。1890年,意大利入侵,強迫埃接受其“保護”。1896年,孟尼利克二世在阿杜瓦大敗意軍,意被迫承認埃獨立。1928年海爾·塞拉西登基,1930年11月2日加冕稱帝。1936年,意大利再次入侵,占領埃全境,塞拉西流亡英國。1941年,盟軍擊敗意大利,5月5日塞拉西歸國復位。1974年9月12日,一批少壯軍官政變推翻塞拉西政權,廢黜帝制,成立臨時軍事行政委員會。1977年2月,門格斯圖·海爾·馬里亞姆發動政變上臺,自任國家元首。1979年成立以軍人為主的“埃塞俄比亞勞動人民黨組織委員會”,推行一黨制。1987年9月,門宣布結束軍事統治,成立埃塞俄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1988年3月,埃爆發內戰。1991年5月28日,埃塞俄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埃革陣)推翻門格斯圖政權,7月成立過渡政府,埃革陣主席梅萊斯·澤納維(Meles Zenawi)任總統。1994年12月制憲會議通過新憲法。1995年5月舉行首次多黨選舉。8月22日,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成立,梅萊斯以人民代表院多數黨主席身份就任。在2000、2005年兩次大選中,埃革陣均獲勝,梅任至今。埃塞俄比亞是非洲史上唯一沒有被殖民過的國家。
埃塞俄比亞同中國的關系
1970年11月24日兩國建交。海爾·塞拉西皇帝、門格斯圖總統、梅萊斯等曾訪華。埃革陣政府堅持一個中國立場,重視對華關系,愿學習和借鑒我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經驗。兩國簽有貿易、經濟技術合作、文化合作等協定。
2005年是中埃建交35周年,兩國和外長互致賀電,雙方舉行了一系列慶祝活動,并以此為契機推動兩國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向前發展。11月27-30日,埃塞俄比亞外交部長塞尤姆·梅斯芬(Seyoum Mesfin,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曾慶紅副主席予以會見,李肇星外長主持會談。雙方簽署了中埃經濟技術合作協定。
2007年4月,埃塞俄比亞人劫持16名中國人質,7人遇害,9人獲救,他們于5月都回到國內,盡管如此,兩國的關系仍然是友好的。
此外,外交助理呂國增兩次訪埃。中國政府還應埃政府邀請派遣觀察員對埃議會選舉進行了觀察。南京軍區司令員朱文泉、教育部援非工作組訪埃。中方派出12名青年志愿者赴埃開展支援服務工作。埃議會聯邦院議長穆拉圖·特肖梅來華參加世界漢語大會。埃教育部長辛塔耶胡·沃爾德·米切爾來華出席首屆中非教育部長論壇。埃最高法院副院長曼比爾·謝哈耶、埃新聞團訪華。
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5年中國同埃塞俄比亞貿易總額為3.69億美元,同比增長77.4%。其中中方出口額為2.84億美元,進口額為8571萬美元。2006年1-6月雙邊貿易額為2.78億美元,同比增長77.3%,中方出口額為1.73億美元,進口額為1.05億美元。
埃塞俄比亞主要景點
東非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北起西亞的死海約旦河谷地,南出亞喀巴灣經紅海,由東北向西南縱貫埃塞俄比亞高原中部。抵達埃塞俄比亞南端的阿巴亞湖后,大裂谷分成東西兩支繼續向南延伸。東支裂谷為主裂谷,它經肯尼亞北端的圖爾卡納湖向南縱貫肯尼亞高地,過馬尼亞拉湖向西南延伸至坦桑尼亞南端的馬拉維湖。
東非裂谷帶地形復雜,千姿百態。有時高峰矗立,層巒疊嶂;有時峽谷含幽,湖光秀美。裂谷帶火山林立,多姿多彩。在眾多的火山中有數百年不曾活動的死火山,也有本世紀還曾爆發過的活火山。其中最為著名的有乞力馬扎羅山和位于肯尼亞境內的肯尼亞火山。坦桑尼亞境內的梅魯火山是一座活火山,曾于1953年爆發過。這里最為壯觀的活火山應數位于基伍湖以北的尼臘貢戈火山。這座火山海拔只有3700米,但火山上空終年籠罩著濃煙,方圓幾十里都可聞刺鼻的硫磺氣味,火山口里有一個充滿高溫熔巖的巖漿湖,湖中巖漿紅如鋼水,時而熱浪翻滾,火光沖天,時而轟鳴大作,響徹云霄,真可謂為世上少有的奇觀。
東非大裂谷幾乎跨越了東部非洲所有的國家,其中以在埃塞俄比亞境內為最長。其實東非大裂谷不只局限于東非范圍之內,它實際上是地跨中東與東非的一條巨大斷裂帶,所以人們將其稱為地球最大的傷疤。
拉利貝拉教堂
在埃塞俄比亞的北部,隱藏在綠色橄欖樹林中的11座拉利貝拉教堂突然顯現。人們通常是仰視教堂,而在這里則變成了俯視。這些教堂坐落在巖石的巨大深坑中。精雕細琢的教堂像龐大的雕塑,與埃洛拉的廟宇一樣從堅硬的巖石中開鑿而成。它們建于公元12世紀后期拉利貝國王統治時期。由于該城鎮名聲日增,最終以國王拉利貝的名字重新命名(原名為”哈”)。圣喬治教堂是拉利貝唯一被鑿成十字架形的教堂。
這些教堂的建成使拉利貝拉城成了一個宗教中心。它也許可以與埃塞俄比亞最重要的城市阿克薩姆,或者甚至與耶路撒冷相匹敵。從前人們只能乘坐騾車抵達這里。21世紀初,從公路或空中都很容易到達拉利貝拉。
看過埃塞爾比亞歷史沿革的人還會看:
1.從嚴治黨的歷史沿革
2.美國國會大廈的歷史沿革
3.國際兒童節歷史沿革
4.中國共青團的組織簡介與歷史沿革
5.英國歷史沿革 英國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