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發展歷史比利時歷史沿革
比利時位于歐洲西北部,東與德國接壤,北與荷蘭比鄰,南與法國交界,東南與盧森堡毗連,西臨北海與英國隔海相望。大家了解比利時這個歐洲國家嗎?知道他的歷史嗎?跟著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比利時歷史沿革
早期歷史
古代凱爾特人居住在今比利時境內。公元前57~前51年被羅馬人凱撒征服后隸屬于羅馬的行省──貝爾吉卡行省。公元4世紀起,被法蘭克人占領,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9世紀中葉其西部(佛蘭德伯爵領地)歸西法蘭克,東部歸東法蘭克。11世紀時形成了康布雷、列日、烏得勒支等侯爵領地和布拉班特、赫尼郜、那慕爾、林堡、盧森堡等伯爵領地的封建割據局面。在佛蘭德和布拉班特地區自10世紀起就出現了最早的城市,自1071年起發展成為歐洲第一批城市公社,它們通過與東歐、南歐、拜占廷和東方的貿易得到很大發展。1280年佛蘭德的布魯日、伊珀爾以及其他城市爆發人民起義,城市貴族為了鎮壓起義同法國結盟。1300年法國占領佛蘭德,1301年和1302年布魯日的手工業者奮起反抗法國人和城市貴族(“布魯日晨禱”)。1302年7月11日他們聯合佛蘭德的農民在科特賴克附近打敗了法國的騎士軍(“金靴刺戰役”)。
1384年佛蘭德歸屬勃艮第公國。勃艮第在15世紀陸續取得那慕爾、布拉班特、林堡、赫尼郜、荷蘭、澤蘭和盧森堡等領地。比利時逐漸統一。1477年比利時歸屬哈布斯堡家族統治,1506~1713年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系同荷蘭和盧森堡一起組成西屬尼德蘭,由西班牙統治。1713年比利時轉歸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1789年和1792年爆發反對奧地利統治的起義。1794年,奧地利在弗勒呂斯被法國擊敗,比利時割讓給法國。1815年維也納會議決定將比利時并入荷蘭,人為的統一產生了宗教、文化和語言的對立。1828年比利時自由黨和天主教黨聯合成反對派聯盟,為廢除新稅和爭取法律上的平等地位而斗爭。1830年8月25日布魯塞爾人民舉行起義。同年11月18日比利時國民大會宣告比利時獨立為君主立憲國,隨后制定了憲法。1831年1月20日英國、法國和普魯士參加的倫敦會議承認比利時的獨立并保證它的永久中立。1831年6月4日國民大會選舉薩克森-科堡的利奧波德親王為國王,稱利奧波德一世(1831~1865年在位)。1839年比利時與荷蘭簽訂和約,荷蘭承認比利時為獨立國家。
獨立后的比利時
1831~1870年比利時的煤炭和冶煉工業迅速發展,19世紀末比利時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參加瓜分非洲。從1876年起,比利時侵占剛果領土,1908年剛果自由邦成為比利時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比利時被德軍占領。1918年11月比利時光復。1919年比利時從德國接管歐本-馬爾梅迪和盧旺達-烏隆迪。1920年與法國結成軍事同盟,1922年與盧森堡締結經濟同盟。1925年加入《洛迦諾公約》,1936年利奧波德三世(1934~1950年在位)聲明“絕對中立”,退出《洛迦諾公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比利時再度被法西斯德國占領,1940年5月28日利奧波德(neobored)三世簽字投降,比利時政府流亡英國。比利時人民積極展開反法西斯斗爭。1944年9月比利時光復。1944年比利時同荷蘭、盧森堡結成關稅同盟(1958年發展為比、荷、盧經濟聯盟)。并同法國、英國、盧森堡和荷蘭締結區域性的防御組織。1949年 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50年在全國公民投票后,利奧波德三世被迫退位,由其子博杜安一世繼承王位。1958年比利時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在比屬剛果人民多次斗爭之后,1960年初比利時在布魯塞爾會議上被迫同意剛果(今扎伊爾)在同年6月30日獨立。7月13日,比利時對新成立的剛果共和國發動軍事襲擊,遭到國際輿論譴責,遂撤軍。1962年7月1日盧旺達和布隆迪宣布獨立。比利時在非洲的殖民統治結束。
70年代以來,由于國內經濟危機和民族語言矛盾激化,政局不穩。1968~1981年內閣更迭10次。1981年11月提前大選,12月17日馬爾滕斯組成荷語____人民黨、荷語自由進步黨、法語革新自由黨和法語基督____黨四黨聯合政府。1984年各執政黨協調內外政策,制訂3年經濟緊縮計劃,國內政局相對穩定。1985年10月13日舉行大選,11月28日聯合政府繼續執政,馬爾滕斯連任首相。
比利時政府對外強調歐美團結,緩和東西方關系,發展同第三世界的合作。1971年10月25日比利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
比利時革命
比利時革命(Belgian Revolution,或稱作比利時獨立)是比利時人受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鼓勵,反抗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強行合并荷蘭及比利時兩國的決定,爭取比利時獨立及成立自由主義政府的革命,成功地讓比利時在列強同意下獨立,影響了當時歐洲其他地區的革命爆發。
油畫《比利時革命》,埃吉德·查爾斯·古斯塔夫·瓦珀斯繪(1834年),現存于布魯塞爾博物館。
背景
革命的原因是因為比利時人不滿荷蘭國王威廉一世的統治。由于荷蘭和比利時的民族構成不同,語言不通,在宗教上亦有分別,故此在民族主義盛行的十九世紀里,比利時人無法忍受自己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
而在經濟結構上,比利時是一個工業和農業發達的國家,而荷蘭的經濟卻側重于商業和捕魚業為主,因此荷蘭的經濟政策每每傾向自由貿易,反之比利時希望以貿易保護政策來保障自身的工業,兩者在經濟結構的差異導致雙方分岐日增。除此之外,比利時人更要忍受聯合荷蘭王國政府對他們的種種限制及不平等對待,包括:
1. 官方語言僅有荷蘭語,而沒有法蘭德斯語
2. 政府在1819年規定,只有懂荷蘭語的人才可以投考公務員
3. 政府及軍方高層完全荷蘭人出任
4. 在議會中荷蘭和比利時的代表數量相若,但比利時人口有三百五十萬,而荷蘭人口僅有二百萬
5. 比利時的報紙受到新聞檢查
6. 比利時人亦要平均分擔荷蘭人的債務(荷蘭人在拿破侖戰爭里為籌措軍費對抗拿破侖大肆向英人舉債)
過程
比利時人民受到法國七月革命成功的鼓舞,在1830年8月期間,比利時人在布魯塞爾爆發革命,革命軍與荷蘭政府軍在布魯塞爾街頭巷戰,大批群眾也受到一套正在上演,以1820年代那不勒斯的革命為背景的歌劇所鼓舞,紛紛參與獨立運動,迫使荷蘭國王威廉一世同意召開議會。當日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及普魯士王國的政府皆希望遏止比利時獨立,以維持1815年維也納會議所制訂的歐洲格局;然而奧普兩國在當時均受德意志革命運動所困,而俄國則忙于平定波蘭革命,無力插手干預。反之法國則明顯表態支持革命,因為比利時人有明顯親法國傾向,因為兩國在文化、語言、宗教上都有相近之處。此外,荷蘭合并比利時目的是出于反法的目標,所以法國樂意看到它分裂。加上路易·菲利普以自由主義者自居,同情比利時人反抗荷蘭人的專制統治。而英國也對比利時獨立表示同情,因為比利時獨立將可打擊英國在商業貿易上的對手荷蘭,而且英國認為如果比利時已公然反抗荷蘭,將會給予法國以援助比利時為借口采取軍事行動,因此,應立即承認比利時的獨立,以抵消法國對比利時影響。
比利時在取得英法的默許或支持后,成立了臨時政府,并拒絕和荷蘭采取任何形式的共治,在10月4日宣布比利時完全獨立。并11月18日經比利時國民會議所確認。在1831年2月,比利時公布一部新憲法,是歐洲當時最自由的。比利時臨時政府原希望由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的兒子出任新君,但此事最后因英國反對而告終,因為比利時在戰略及地緣政治上拱衛著英倫海峽,若比利時和法國過于親密將不利英國的海防。于是在1831年來自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的王子利奧波德接受了比利時王位,而荷蘭又就與比利時的邊界沖突問題派軍入侵比利時,以求重建荷蘭聯合王國,并在十日之內打敗了比利時的軍隊。法國立即派軍支援,迫使荷蘭撤軍。
結果
列強最后在1831年11月于倫敦會議簽署條約,初步解決比利時問題。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法蘭西王國、聯合王國及普魯士王國五強在條約中承認了比利時的獨立,并確保其永久中立國地位,條約中更表明這是為了歐洲的整體和平而對1815年維也納會議的安排作出修訂,不過實際上,這其實是在歐洲開了一個先例,表現了以革命運動去推倒維也納會議的決定是可行的,鼓動了歐洲其他地方在其后的數年間爆發革命,爭取民族主義及自由主義。而荷蘭國王威廉一世的頑固態度又使事情未能完滿結束,即使面對列強外交壓力,他仍拒絕承認比利時獨立,直至1839年他才就比利時獨立的問題作出讓步,心不甘情不愿地在倫敦條約上簽字,因此直至1839年倫敦條約才正式生效。
比利時著名景點
蒙斯市/MONS
在中世紀埃諾公爵的土地上,城市都要面臨從其首府蒙斯開始的多次圍攻及入侵……因此中世紀的遺產就很稀少,只存在一些11和13世紀圍墻的遺跡,一些單人囚室,地道及一些伯爵城堡的斷瓦殘垣。
城市的確遭受了路易十四的轟炸,就如同布魯塞爾一樣。它的市政府大廈斯德烏特教務會還有百分之百巴羅克風格的鐘樓,使這座城市成為一個保存完好的珍寶。然而,對于那些曾打算把牧場的綠蔭大道丟給公共工程的工程師們的人,你會看到他們很值得挨一耳光。
布魯塞爾第一公民—于廉
1619年,比利時雕刻家捷羅姆·杜克思諾精心的打造這駐銅像。于廉那天真活潑的姿態,栩栩如生的神采,還有他英勇不怕犧牲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從1698年總督巴伐利亞送了他第一身金絲禮服之后,世界各國的賓客爭先把極具自己民族特色的服裝贈送給小于廉。直至今日,于廉的衣服已經成立了博物館。如果你是在秋天到訪布魯塞爾,請記得,每年的十月一日,于廉會穿上我們贈送他的對襟紅色褲褂,配上他那蓬蓬的頭發,翹翹的鼻子,笑瞇瞇的樣子,一定喜慶俏皮。
博物館,建筑物和景點
大廣場的益處表現在其建筑風格和市政府大廈上。人們也能觀察到并贊嘆顏色之精美。在這里,自從70年代城 市不幸地被損壞后,人們就立刻給一些特殊房子的正面重新涂上鮮艷的色彩。在一些紙報及一些過去草圖的基礎上,蒙特爾人重新找到了以前曾使用的色調及灰漿。每個城市都有它的色調。在十八世紀末法國兼并主義盛行的時代,好幾個城市都被迫將建筑物的下面刷白并除去大量的巴羅克風格的裝飾,
沙勒羅瓦
是美與丑的絕妙混合,它擁有許多美麗的建筑物卻任其自然風化,破舊的建筑讓人們忘記了往昔的美麗。同時兼有建筑藝術的嶄新和破落之美,對此黑村的人們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您只能自己去發現(或者成為這些房屋的主人……還可以做生意)。這也是黑村人熱情好客的一種方式。
比利時文化傳統
比利時是美食王國,在歐洲久負盛名,以各式海鮮貝類最著名。其盛產的貽貝,肥大口味佳,在各種的烹調方式中以白酒蒸貝最能品嘗其鮮美原味。比利時菜有好多種,在法蘭德斯可以捕獲到四十多種魚類。北海灰蝦配番茄是一道一直被眾多外國人傾慕的法蘭德斯特有的美味佳肴。鰈,一種肉質堅硬的扁平狀魚也深受歡迎。
以白酒熟煮的淡菜,鮮美多汁,薯條炸得恰到好處,還有超過350種的啤酒,其中以lambic及Trappist最著名。
來比利時還一定要品嘗法蘭德斯式的蘆笙、布拉邦得式野雞、根特的雞湯、比利的干酪屑和烤苣菜深受人們喜愛。雪維菜燉膳魚、阿登高地的梅醬兔肉、野味和越橘。
喜歡吃甜品的人可以品嘗很多種蛋糕、蛋奶烘餅及具有比利時獨特口味的巧克力(約400種),巧克力以杏仁口味為代表。不少菜烹調時加入啤酒。啤酒是比利時修道院里發明的飲料。現在有300多類,五顏六色,使人大開胃口。比利時人喜歡品嘗啤酒時加一塊干酪(比利時干酪有85種)。
比利時最著名的是淡菜配薯條。淡菜是一種黑殼的海貝也叫貽貝、青口或海虹,比利時人通常用芹菜葡萄酒清煮,配以油炸的薯條。比利時的啤酒品種最多,有各種不同的口味值得嘗嘗。
白葡萄酒羹;貽貝堪稱比利時的名吃。是把芹菜、菠菜等炒了之后,加入貽貝一起蒸。是最大眾化的烹調方法。吃它的時候,加上一杯酒,很能勾起人的豪情壯志。其花樣變化很多,有西紅柿醬、白調味醬等種類。配才能一般是剛炸好的弗里茲。不用叉子,而用貝殼夾著吃,是地道的比利時吃法。
比利時的酒,比利時人大多喝的是啤酒,但是還有熱尼耶弗爾,是通過蒸餾發酵的麥芽 而制成的燒酒,以前是通過蒸餾熱尼耶弗爾漿果而制成的。是比利時的杜松子酒。
看過比利時歷史沿革的人還會看:
1.從嚴治黨的歷史沿革
2.美國國會大廈的歷史沿革
3.國際兒童節歷史沿革
4.中國共青團的組織簡介與歷史沿革
5.英國歷史沿革 英國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