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有什么影響
蘇聯解體是內外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分析任何因素都不能單純地考慮而完全地將其他因素撇開。蘇聯的民族問題始終是和各民族共和國的分離運動、蘇聯中央權威的喪失交織在一起的。那么蘇聯解體有什么影響?
早在蘇聯解體發生之前,社會主義陣營的崩潰就已經變得不可扭轉。蘇聯的解體,為波蘭開始的東歐政變大潮畫上了句號。蘇聯解體后,世界上只剩下美國這一唯一超級大國。
解體影響:蘇聯民族問題的歷史性
蘇聯建立伊始就面臨著民族問題的挑戰,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在沙俄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在14世紀以前,沙俄帝國原本是單一俄羅斯民族的莫斯科公國,到15世紀末以莫斯科為中心形成同意的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在伺候的幾個世紀里,沙俄帝國不斷向外侵落擴張,征服了周圍100多個國家,由單一的民族國家,擴張為地域橫跨歐亞大陸的一個龐大封建帝國,因此對異族的壓迫和奴役非常殘酷,極力煽動大俄羅斯沙文主義情緒,唆使俄羅斯人鄙視、仇恨、欺壓非俄羅斯民族。
列寧曾憤慨的指出:“俄國是各族人民的監獄。”“打破了民族壓迫的記錄。”1917年,列寧領導十月革命,摧毀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1917至1921年又相繼成立了烏克蘭、白俄羅斯、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等獨立的蘇維埃民族共和國。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捍衛年輕的無產階級政權,實現個民族的聯合和團結,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提出了個蘇維埃共和國在自愿、平等、民主聯合的基礎上成立社會主義聯邦制國家。
解體影響:中央權威的喪失
(一) 形式上聯邦制,實際上中央高度集權,
在革命后的頭幾年里,蘇領導人是贊成民族自治的。列寧一開始就反對建立一元化國家,明確強調支持聯邦制。1922年12月30日蘇聯成立宣言和條約規定:每個民族都享有自治權,每個加盟共和國都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隨后,1924年蘇聯第一部憲法規定,蘇聯是各主權蘇維埃民族國家的聯盟,加盟共和國是主權國家,加盟共和國獨立行使自己的國家權利。蘇聯保護各加盟共和國的主權獨立地位,加盟共和國可以自由退出蘇聯。1936和1937年蘇聯憲法也作了同樣的規定。但列寧之后,聯邦制原則就成了紙上談兵,20世紀中期至30年代,蘇聯處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之中,斯大林成為蘇聯的領導人,他違背了列寧堅持的民主集中制原則,逐步加強了個人集權地位,形成了黨內高度集權領導制,并把黨內高度集中的組織領導原則運用到國家體制上。其結果,聯邦制原則遭破壞,加盟共和國的獨立主權地位喪失,形成了中央高度集權的體制。實際上是建立起一個絕對集中統一的國家。在這種體制下,中央往往過分強調全蘇統一的國家利益,輕視各民族地區特殊利益。
在1998至1999年曾擔任過俄,后來又被葉利欽解除職務的葉·普里馬科夫在分析蘇聯解體時曾指出:各加盟共和國的一切事情或一切重大事情都聽命于莫斯科。中央領導一切。甚至連各共和國一些企業的建設問題常常不是在經濟合理性的基礎上,而是依據各種政治理由加以解決。中央下達的干部政策猶如命令一般無條件執行。……甚至想出這樣的主意:由莫斯科排除一些“全權代理人”擔任各共和國黨中央第二書記。時而也向各共和國黨中央派遣第一書記。
(二) 人權危機——形式上實行平等,事實上不公平對待,
蘇聯把實行個民族平等以憲法的方式確定下來,卻在實踐中積極推行俄羅斯化,對境內不同民族未平等對待,這犯了合理解決民族問題的大忌諱,激化了各民族之間的矛盾,也進一步削弱了中央權威,在統治上失去民心。Astrid S.tuminez在其論文中也論述了同樣的觀點:“國家宣稱中的平等與實踐中的對各民族的不公平對待和殘酷鎮壓之間的相互抵觸是長期削弱中央權威的另一個因素。”
1. 語言政策——推行俄羅斯化
語言政策是蘇聯政府在民族問題上最早采取行動的方面,以用平等地發展語言的方法來實現民族平等。蘇聯憲法中就規定:“蘇聯公民可以使用本民族語言和蘇聯其他民族的語言。”列寧曾認為非俄羅斯民族總有一天會自愿地使用俄語,因為他覺得俄語用起來方便,同時也因為開始的政策允許這些民族自由地發展過各自的文化。蘇聯政府在初期的政策確實是允許和幫助大小民族,甚至最弱小的民族繁榮昌盛自己的語言文化。
2. 蘇聯境內民族歧視嚴重
克里米亞的韃靼人在蘇聯建立伊始享有了紀念和其他民族一樣的地位,但是二戰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平等不見了,迎接他們的是殘酷的不平等的現實。從1957年7月到1961年10月,他們向黨和國家各級機構遞交了六份請愿書,每份簽名的人數達6000到25000人不等。這些請愿書都只有一個要求,即要求得到與其他被流放民族平等對待,恢復該民族的政治權利和民族權利。蘇聯政府卻對這些集體聯合的要求不置一詞,還職責最活躍分子煽動“種族仇恨”并對他們進行了鎮壓。[x]明顯受到不公平對待的還有猶太人。1949年1月,蘇發動了批判“無愛國心的世界主義者”運動,運動的矛頭直指猶太人。一批科學家、教師、文藝工作者在這場運動中慘遭滅頂之災。1948年12月,猶太人反法西斯委員會被解散,其積極分子遭到逮捕;1949年蘇聯人民演員米霍埃爾斯被鎮壓。之后,猶太人的文化機構----劇團、學校、報紙等被查封。這一運動在斯大林晚期達到高潮。在克里姆林宮醫院里為高干治病的一批猶太人醫生被指控謀害高干而被投入監獄。
在后來的建設過程中,蘇聯領導人放棄了列寧提出的按照民族特征劃分民族自治單位和地域自治單位,確立自治區、自治州以及地方自治的管理范圍;在劃分行政區域時要對當地居民的經濟情況和民族成分進行認真的考察,而且要充分照顧到民族歷史傳統的邊界,而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強行解決民族邊界問題,這在族際關系中埋下了隱患,引起了不少民族的不滿。三十年代蘇聯在全蘇進行了一次大清洗運動,二戰后這中大清洗依然未被舍棄,加之后來的蘇聯,尤其是斯大林晚期及以后的領導人都極力宣傳大俄羅斯沙文主義,各民族的平等事實上成了虛設。以上這一切都為民族主義,民族分裂主義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也為西方勢力干涉其內務提供了機會。在內外因素的綜和作用下,這種分離傾向越來越嚴重,各民族都更傾向于建立起本民族的完全獨立國家。
解體影響: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戈爾巴喬夫上臺之時,蘇聯俄民族與非俄民族,蘇中央政府與各加盟共和國地方之間的矛盾已經悼念了相當激化的狀態。探究其之所以在此之前未爆發出來,是因為當時各共和國仍是由共產黨為領導核心的,在各民族之間列寧樹立起來的一個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還普遍地占據著人們的意識形態。戈上臺后以“新思維”實行改革,倡導“民主化”和“公開化”。不能否認其改革的大方向是對的,符合了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但遺憾地是他沒有把握好讓渡權利的度,公開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引起了人們意識形態上嚴重的混亂,人們一直堅持信奉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被動搖。他在政治上倡導多元化,這動搖了共產黨的核心地位。尤為重要的是1990年2月蘇聯中央全會上通過實行多黨制,同意修改憲法第6條。實行多黨制,取消了憲法賦予蘇共的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