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英國。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組成,是一個位于歐洲西北部大不列顛群島的君主立憲制國家,下面給大家講下英國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在19世紀中葉,沒有人能夠預見到英國的相對衰落。在當時,得益于率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的工業優勢看上去簡直是不可挑戰的。1850年時,占世界人口2%的英國, 生產了全世界60.2%的煤,50.9%的鐵,加工了全世界46.1%的棉花,是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 。
倫敦是世界金融中心,英格蘭銀行號稱世界央行,英國的經濟總量占全球的40%。此外,英國的軍事力量同樣雄霸全球,殖民地領土達到本土面積的一百多倍,殖民人口近4億,因為每時每刻都會有太陽照耀在英國的米字旗上,號稱日不落帝國,廣大的殖民地為它提供著全球范圍的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其領先于世界其它國家的水平,遠超今天的美國。
德國19世紀著名的經濟學家李斯特(喬治·弗里德里希·李斯特Georg Friedrich List,1789~1846)是貿易保護主義早期最主要的倡導者,1841年,他在代表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中提出了生產力理論、經濟發展階段理論及幼稚工業保護理論,闡述了德國工業追趕先進國家的路徑,是19世紀后半葉德國經濟崛起的理論和政策基礎。李斯特也被稱為經濟追趕理論家,但是這位致力于讓德國追趕英國的經濟學家,卻到死也不相信德國能夠超過英國。
確實,這時的德國工業革命剛剛開始沒多久,煤炭產量600多萬噸(英國是5000多萬噸),生鐵產量21萬噸(英國是230萬噸);而這時的美國就更挫了,還是個農業國,農場蓄奴,大搞種植業,出口點簡單紡織品賺取微薄的利潤,等待著十年之后的南北戰爭。誰能預見到50年之后,美德就顛覆了這種格局呢?(1900年,美國的經濟總量占全球31%,同年,英國的數值是18%,德國是16%)
那么19世紀后半葉(1870-1900)究竟發生了什么,讓美國和德國完成了這個impossible mission?
答案可以很簡單,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了。
經濟發展史一再證明,技術落后國家要追趕技術先進國家,最可能的方式就是在新的工業革命初期以國家意志的形式強勢介入,在新興的工業部門建立優勢。美國和德國正是在這一階段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的。
但是答案也可以不那么簡單,憑什么美國和德國能乘第二次工業革命之機實現這種跨越式的發展?事實上,第二次工業革命仍然首先從英國開始萌發。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他有關電磁旋轉裝置的發明成為后來電動機科技的基礎。亨利·貝塞麥發明了貝塞麥轉爐煉鋼法,查理斯·帕森斯發明了蒸汽渦輪發動機。同時,英國的傳統產業(即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由英國稱霸的產業,如紡織、煉鐵等)優勢并未喪失,直到一戰前仍然領先于美國和德國。
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問世以來,自由貿易主義大行其道。英國作為第一強國,更是不斷地向各國兜售著貿易自由化的藥方,仿佛一貿易自由化,COPY英國的地位指日可待。
李斯特對此進行了激烈的批判,認為自由貿易只會有利于已經占據絕對優勢的英國,德國應當認清自己的經濟發展階段,用開征關稅的方式保護國內剛剛開始發展又存在外國強有力競爭者的幼稚工業,依靠國家的力量發展自己的民族工業,直到國內工業品具備國際競爭力,再通過自由貿易,參與全球分工,享受交換的好處。
美國、德國隨后的發展,證實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
美國不是新技術的最初發明者(德國人發明了內燃機和西門子平爐,比美國高端),他們學習來自歐洲的新技術,但剛剛建立的工業體系不具備國際競爭力,只能通過高關稅保護和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確保本國工業對國內市場的獨占,同外國的產品進行競爭。
而且,與歐洲狹小的國家相比,這時的美國政治穩定、國土廣闊,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巨大。新技術傳到美國,迅速被消化和二次創造,產生無數新的專利技術,反過來占領歐洲技術先發國的市場。這時才有了大家如雷貫耳的愛迪生和特斯拉。
至于德國,雖然在李斯特的努力下,1834年德意志邦聯內就建立起了一個關稅同盟,開始實行以關稅制度為核心的貿易保護政策。但在英國自由貿易政策的影響下,19世紀50-70年代,容克地主階級積極主張自由貿易,自由貿易政策在德國又占據了上風。
直到1873年,世界經濟危面爆發,德國統一后工業和農業先后遭遇重創,美國等外國農產品的傾銷損害了容克地主階級的利益。鋼鐵業也需要抵制英國和比利時的鋼鐵進口,全國上下終于在提高關稅、貿易保護上達成一致。俾斯麥正式開始貿易保護政策。
同時,政府開始有意識的指導重工業的發展。人力、物力被集中投入到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新興產業部門,德國的電氣、化工、鐵路、鋼鐵等產業迅速躍居世界前列。1880-1900年,德國經濟年均增長6%,遠超英國。到19世紀80年代,德國的煤產量達到近6000萬噸、生鐵產量達到270多萬噸。
至于英國,它并沒有迅速衰落,只不過,固守優勢近乎本能,英國也不能免俗。既然現有的紡織品和煤炭鋼鐵工業已經能讓英國資本家們迅速賺錢,自然不會像美德那樣把大部分的人力物力投向新興產業。英國沒有止步不前,但絕對優勢的漸漸喪失卻是一個已經被證實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