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趙恒是怎么死的
編者按:宋真宗在位時,大興祥瑞,東封泰山,西祀汾陽,粉飾太平,又廣建佛寺道觀,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內憂外患”日趨嚴重。在東封泰山歷史中,宋真宗是完全不具備封禪泰山的資格和能力的。
宋真宗趙恒簡介
宋真宗趙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原名趙德昌,又曾名趙元休、趙元侃,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個兒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997年以太子繼位,宋真宗是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作者。
宋真宗趙恒是宋太宗的第三子,也非皇后所生,最初并非皇位繼承人。宋太宗最初立長子趙元佐為太子,但因趙元佐后來患有精神病,而且因病傷人及在宮內縱火,最后被廢。太宗再立次子趙元僖為太子,但趙元僖又早逝。趙元僖死后,太宗才立三子趙德昌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箭傷復發而駕崩,趙德昌繼位為帝,改名為趙恒,是為宋真宗。
自咸平二年(999)開始,遼朝陸續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真宗朝名相寇準,對宋遼關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寇準19歲就考中進士,仕途比較順利,其人生性豪爽,不拘小節,是個很有個性的人。
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入侵宋,宋朝大多數大臣建議不抵抗,以宰相寇準為首的少數人極力主張抵抗,最后他們說服宋真宗御駕親征,勉強北上,雙方在澶淵(今河南濮陽附近)相交,宋勝。真宗決定就此罷兵,以每年向遼納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來換取與遼之間的和平,定澶淵之盟,這是宋朝以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
宋真宗在位時,大興祥瑞,東封泰山,西祀汾陽,粉飾太平,又廣建佛寺道觀,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內憂外患”日趨嚴重。在東封泰山歷史中,宋真宗是完全不具備封禪泰山的資格和能力的。
因為在宋真宗統治時期原本就存在著內憂外患、民不聊生。但是宋真宗為了能夠去封禪泰山,他就欺騙天下老百姓,營造了一種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的假象。
趙恒是怎么死的
宋真宗統治后期以王欽若和丁謂為宰相,信奉道教和佛教,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稱受天書,封泰山、祀汾陽,詔令丁謂修建了玉清昭應宮,極侈土木,七年始成,有房屋近三千間,“小不中程,雖金碧已具,必毀而更造,有司不敢計其費。”,給民眾造成極大的負擔。
1009年,客居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出資,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了泉州清凈寺,占地2500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處伊斯蘭教寺。這一年,河南虞城富人曹誠在商丘建學舍150間,聚書1500余卷,“博延眾生,講習甚盛”,宋真宗賜名“應天府書院”,為中國四大書院之一。
同年,宋真宗追封孔子弟子顏回等十人公爵,曾參等62人為侯爵,封先儒左丘明等19人為伯爵。
1022年,宋真宗崩于汴京宮中延慶殿,駕崩后葬于永定陵。太子宋仁宗繼位,史稱“(宋)仁宗以天書殉葬山陵,嗚呼賢哉!”七年后,昭應宮遭雷擊,被大火焚為灰燼。
《宋史》稱真宗“及澶洲既盟,封禪事作,祥瑞踏臻,天書屢降,導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但又以為封禪其實只是為了要震懾強鄰遼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