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六賊蔡京人物簡介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權相之一、書法家。蔡京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后,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長沙)。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北宋六賊蔡京人物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北宋六賊蔡京人物簡介
蔡京(1047~1126),北宋奸臣。字元常。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與北宋政治家、書法家蔡襄是同鄉。蔡京是王安石變法的堅決擁護者和得力干將。熙寧二年(1069年),在滿朝保守派大臣的反對中,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為宰相,實行變法;次年,興化軍仙游縣蔡京進京應試,得中進士,開始步入仕途。后據明代弘治年間編寫的《重刊興化府志·蔡京傳》記載,蔡京登第后,“調錢塘尉,舒州推官,累遷起居郎。使遼還,拜中書舍人。時弟卞已為舍人,故事入官以先后為序,卞乞斑京下,兄弟同掌書命,朝廷榮之”。短短數年,蔡京由地方政府官員變成朝中大臣,受到宋神宗,宋徽宗和王安石的重用。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變法順利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等一一面世,解決了北宋面臨的種種危機。新法推行后,社會矛盾得到緩和,政府收入有所增加;促進農業生產,全國各地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在莆田,就有侯官(今閩侯),“長者”李宏應詔,攜帶巨額家資來莆田建造木蘭陂,此陂于宋熙寧八年(1075)動工,歷經八年完工。
列寧對王安石變法評價很高,稱他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但在當時,反對變法者卻眾多,甚至連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出面,帶頭反對。她倆視新法為洪水猛獸,把王安石說成是亂臣賊子。她倆哭著向神宗訴說:“王安石是要用新法把天下搞得大亂!”神宗動搖,罷了王安石的官。后來后悔了,又請王安石出來重新當政。
宋神宗死后,子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聽政,1086年,司馬光出任宰相,盡復舊人舊法,對新人新法一概排除,蔡京這個王安石變法的得力干將,成了被打擊的主要對象。《重刊興化府志》說,司馬光秉政,復差役法,為期五日,迫蔡京等完成。“京獨如約,悉改畿縣差役,無一違者。詣政事堂,白光,光喜曰:‘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已而,臺諫言京挾邪壞法,出知成德軍……”蔡京辦事雷厲風行,連保守派首領司馬光也不得不折服,當面稱贊,但在反對派面前,這個興化之子卻無立錐之地,終被逐出京城,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由于高太后臨朝聽政,對變法者大打出手,使北宋政權又陷入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重新使用變法者,任命章淳為相。不久,蔡京回都城,任戶部尚書。《重刊興化府志》說:“章淳復變役法,置司講議,久不決”。蔡京見狀,主動上前積極配合,幫章解決問題。“京謂淳曰:‘取熙寧成法施行之,爾何以講為?然之,雇役遂定。差雇兩法。十年間,京再蒞其事,成于反掌,兩人相依以濟”。這一記載說明,蔡京對王安石十分敬仰,對他的新法很有研究。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在江寧(今江蘇南京)去世;八年后,蔡京還繼續宣傳和介紹王安石新法,使王安石的遺志有人繼承。
但哲宗時的這次變法因新舊黨爭反復不已,難于取得明顯成效。宋徽宗即位后,有意修熙豐政事,又起用蔡京,任命他為宰相,繼續推行新法。靖康元年(1126),宋欽宗即位后,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長沙)。
蔡京的藝術天賦極高,素有才子之稱,在書法、詩詞、散文等各個藝術領域均有輝煌表現。他的書法,躋身于北宋蘇、黃、米、蔡四大家之中。當時的人們談到他的書法時,使用的詞匯經常是“冠絕一時”、“無人出其右者”,就連狂傲如米芾都曾經表示,自己的書法不如蔡京。據說,有一次蔡京與米芾聊天,蔡京問米芾:“當今書法什么人最好?”米芾回答說:“從唐朝晚期的柳公權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問:“其次呢?”米芾說:“當然是我。”
存世書跡有《草堂詩題記》、《節夫帖》、《宮使帖》、《節夫帖》
北宋六賊蔡京人物評價
《宋史》將蔡京列入《奸臣傳》,大加貶斥。但是不少人替他寫過翻案文章。蔡京死后,其門人呂川卞醵錢以葬,曾為蔡京寫墓志,有“天寶之末,姚、宋何罪”之句,認為金兵入侵不能全歸罪于蔡京。
南宋人葉適說:“宋財賦之入比唐增倍,熙豐以后又增數倍,‘而蔡京變鈔法,以后比熙寧又再倍矣。’”代初年設立鹽法,“置局設官,令商人販鬻”。都是蔡京鹽法的延伸。
王夫之亦稱:“方臘之反,毆之者朱勔花石之擾,非新法迫之也。”
北宋六賊蔡京藝術天賦
蔡京的藝術天賦極高,素有才子之稱,在書法、詩詞、散文等各個藝術領域均有輝煌表現。他的書法,躋身于北宋蘇、黃、米、蔡四大家之中。蔡京書法頗妙。初師蔡襄,徐季海,不久棄之,改學沈傳師,又厭棄,改學歐陽詢,又改學“二王”,博采諸家眾長,自成一體。其書筆法姿媚,字勢豪健,痛快沉著,獨具風格,為海內所崇尚。
蔡京的書法藝術有姿媚豪健、痛快沉著的特點,能體現宋代“尚意”的書法美學情趣。因而在當時已享有盛譽,朝野上庶學其書者甚多。元陶家儀《書史會要》曾引當時評論者的話說;“其字嚴而不拘,逸而不外規矩,正書如冠劍大人,議于廟堂之上;行書如貴胄公子,意氣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絕占今,鮮有儔匹。”甚能反映蔡京當時在書法藝術上的地位。當時的人們談到他的書法時,使用的詞匯經常是“冠絕一時”、“無人出其右者”,就連狂傲如米芾都曾經表示,自己的書法不如蔡京。據說,有一次蔡京與米芾聊天,蔡京問米芾:“當今書法什么人最好?”米芾回答說:“從唐朝晚期的柳公權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問:“其次呢?”米芾說:“當然是我。”
存世書跡有《草堂詩題記》、《節夫帖》、《宮使帖》等。
節夫帖
《節夫帖》,全稱《致節夫親契尺牘》。冊頁。載宋人法書第三冊之第四開。本幅紙本,墨跡。縱32.2厘米,寬42.3厘米。行書。此帖流傳有緒,鈐有鑒藏印記,有“神奇”、“墨妙”、“安氏儀周書畫之章”、“王元美鑒賞”、“薛氏家藏”等。此帖書法近似北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筆力雄健,氣勢亦不同凡響。盡管他的書法似米芾,但從他那姿媚的筆法來看,還是從唐人書法入手,直溯“二王”,即從此帖能清楚地看出其精細的筆意與健麗的體態。用筆揮灑自然,而不放縱的高雅格調;結字方面,字字筆劃輕重不同,出自天然;起筆落筆呼應,創造出多樣統一的字體;分行布白方面,每字每行,無不經過精心安排,做到左顧右盼之中求得前后呼應,達到了氣韻生動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