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才女張玉娘
張玉娘,字若瓊,自號一貞居士,處州松陽(今屬浙江麗水市)人。生于宋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卒于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僅活到27歲,留存詩詞100余首。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宋代才女張玉娘。
人物生平
張玉娘(1250 ~1276), 宋末 文學家,處州 松陽(今屬 浙江麗水市)人。字若瓊,自號一貞居士,張玉娘自幼喜好文墨,尤其擅長詩詞,當時人曾經將她比作東漢 曹大家( 班昭)。她著有《蘭雪集》兩卷,留存詩詞100余首,其中詞只有16首,有人稱之為 李清照《漱玉集》后第一詞集。她與 李清照、 朱淑貞、 吳淑姬并稱“宋代四大女詞人”。
玉娘生于宋 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卒于南宋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僅活到27歲。她出生在仕宦家庭,曾祖父是淳熙八年進士,祖父做過登士郎。父親曾任過提舉官。她自幼飽學,敏慧絕倫,詩詞尤得風人體。時以班昭比之。然她才豐而運蹇,未盡其才,將婚而逝,事追“ 梁祝”,一生充滿了痛苦與坎坷。
松陽“梁祝”
玉娘十五歲時和與她同庚的書生 沈佺訂婚。沈佺是 宋徽宗時狀元 沈晦的七世孫。沈、張兩家有中表之親,自小青梅竹馬。訂婚后,兩個情投意合,互贈詩物。玉娘曾親手做了一個香囊,并繡上一首《紫香囊》詩送給沈佺。詩云:
珍重天孫剪紫霞,沉香羞認舊繁華。 紉蘭獨抱靈均操,不帶春風兒女花。
后因沈家日趨貧落,沈佺又無意功名,玉娘的父親有了悔婚之意,玉娘竭力反對,寫下《雙燕離》詩:
白楊花發春正美, 黃鵠簾低垂。燕子雙去復雙來,將雛成舊壘。
秋風忽夜起,相呼 渡江水。風高江浪危,拆散東西飛。
紅徑紫陌芳情斷,朱戶瓊窗侶夢違。憔悴衛佳人,年年愁獨歸。
玉娘父母迫于無奈,寫信給沈家:“欲為佳婿,必待乘龍。”沈佺不得不與玉娘別離,隨父赴京應試。玉娘不僅以私房錢資助沈佺,還贈詩表達自己的別離之情,《古別離》云:
把酒上河梁,送君 灞陵道。去去不復返,古道生秋草。
迢遞山河長,縹緲音書杳。愁結雨冥冥,情深天浩浩。
人云松菊荒,不言桃李好。淡泊羅衣裳,容顏萎枯槁。
不見鏡中人,愁向鏡中老。
別后,玉娘更是思念 沈郎,飽受相思的凄苦。詩《山之高》三章云: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 我有所思在遠道。一日不見兮,我心悄悄。
采苦采苦,于山之南。忡忡憂心,其何以堪。
汝心金石堅,我操冰雪潔。擬結百歲盟,忽成一朝別。 朝云暮雨心來去,千里相思共明月
又填了一闋詞曰:
何時,星前月下,重將清冷,細與溫存。 薊燕秋勁,沈郎應未整歸鞍。
數新鴻、欲傳佳信;擱兔毫、難寫悲酸。 到黃昏、敗荷疏雨,幾度銷魂。
沈佺是個豐神翩翩、才思俊逸的士子,雖只有22歲,在京城順利通過經、論、 策三場考試進入殿試,高中榜眼,金榜題名。他的才思在京城一時傳為佳話。據說,在面試時,主考官問得沈佺是松陽人士,恰好這位主考到過松陽,于是考官拿松陽的地名出了上聯讓沈佺對對子,上聯是:“筏鋪鋪筏下橫堰”。才思敏捷的沈佺很快就對出下聯:“水車車水上寮山”。對句工整完美,上聯的“橫堰”是地名,沈佺對的“寮山”也是地名,且都在松陽。立時,眾皆驚嘆。考官又出了許多題,沈佺均對答如流,不落凡俗,一鳴驚人,稱奇才。沈才子之名由是京城盡知。 然而,天不佑人,他不幸得了傷寒,病入膏肓。 當玉娘得知沈佺是“積思于悒所致”,即寄書于沈佺,稱“妾不偶于君,愿死以同穴也!”沈佺看信后感動不已,強撐起奄奄病體,回贈玉娘五律一首:
隔水度仙妃,清絕雪爭飛。嬌花羞素質,秋月見寒輝。
高情春不染,心鏡塵難依。何當飲云液,共跨雙鸞歸。
沈佺知道自己已不治,只期待玉娘“共跨雙鸞歸”,在陰間相聚。此時沈佺還在趕回松陽見玉娘的路上。1271年農歷12月25日丑時,沈佺去世了,給玉娘帶來無限的悲痛和無盡的思念。《哭沈生》云:
中路憐長別,無因復見聞。愿將今日意,化作陽臺云。
仙郎久未歸,一歸笑春風。 中途成永絕,翠袖染啼紅。
悵恨生死別,夢魂還再逢。寶鏡照秋水,照此一寸衷。
素情無所著,怨逐雙飛鴻。
此后,玉娘終日淚濕衫袖,父母心疼女兒,想為她另擇佳婿,玉娘悲傷地說:“妾所未亡者,為有二親耳。”玉娘拒絕再婚,為沈佺守節,懨懨獨守空樓,度過5年悲痛的日子。又一年的元宵節來臨,玉娘面對青燈,恍惚間見沈公子出現,對玉娘說希望您不要背棄盟約。語畢,人不見。玉娘悲痛欲絕,喃喃說道:“沈郎為何離我而去?”半月后,一代才女受盡了相思的煎熬,終絕食而死。
玉娘的父母終于為女兒矢志忠貞的行為所感動,征得沈家同意,將玉娘與沈佺合葬于西郊楓林之地。月余,與她朝夕相處的侍女霜娥因悲痛“憂死”,另一名侍女紫娥也不愿獨活,“自頸而殞”,玉娘生前畜養的鸚鵡也“悲鳴而降”。張家便把這“閨房三清”(即霜娥、紫娥和鸚鵡)陪葬在沈佺、玉娘的墓左右,這便是松陽有名的“鸚鵡冢”。
張玉娘不僅生前不幸,為殉情而死,而且死后也是不幸的。她雖“情獨鐘于一人,而義足風于千載。”卻鮮為人知;所著的《蘭雪集》兩卷,也長期默默無聞。“歷三百年后顯于世。”直到明代成化、弘治年間,邑人 王昭為之作傳表彰,她的事跡才始顯于世。清代順治間,著名 劇作家 孟稱舜任松陽教諭時,為其事跡所感動,為其詩詞所折服。于是發動鄉紳為張玉娘修墓擴祠,刊印《蘭雪集》,并為她創作了著名的35折傳奇劇本《張玉娘閨房三清鸚鵡墓貞文記》。從此,玉娘的事跡和作品才得以流傳。但因印數不多,流傳不廣,知者甚少。一顆璀璨的明珠差點被埋沒在 歷史的塵埃之中。
人物評價
歷代的有識之士很看重張玉娘的詩詞和為人。早在元代,當時最負盛名的學者,詩人虞伯生讀到《山之高》三章贊曰:“有三百篇(《詩經》)之風,雖《卷耳》、《蟲草》不能過也!”讀到“我操冰雪潔”句時贊:“真貞女也,才女也!”當讀到《暮春夜思》末句“此景誰相問,飛螢入繡床”時,拍案道:“此豈婦人所及!”;現代著名詞學家 唐圭璋教授在三十年代所寫的《宋代女詞人張玉娘——“鸚鵡冢”故事的來源》中寫道:“誰也知道,宋代女詞人,有 李易安(李清照)、 朱淑真、 魏夫人、吳淑姬這一班人。
可是很少人知道,宋代還有一位女詞人張玉娘,足以和她們分庭抗禮呢!……她短促的身世,比李易安、朱淑貞更為悲慘。李易安是悼念伉儷,朱淑貞是哀傷所遇,而她則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屬,含恨千古。……她這種貞孝的大節,不獨超過尋常百姓,便是李易安,朱淑真也還遜一籌呢!”他大聲疾呼:“一般文學史家,應該留出一點篇幅,敘述這已經隱埋了六百多年的女作家。”現代詞學家 譚正璧在其編著的《中國女性文學史》中寫道:“宋代女詞人以地位著名的,有魏夫人和 孫夫人。以作品著作著名的,有李清照、朱淑真、吳淑姬、張玉娘被稱為四大詞家”。陶秋英教授在她的《中國婦女與文學》一書中有言:“玉娘的詩,絕少閨閣氣,她最擅長于古風,簡直沒有一首不顯露一幅好圖畫呢!而女子長于古風,也是一個特點。……她的詞也很好,雖不十分多,差不多首首都好。”現代戲曲史家 趙景深教授稱張玉娘故事為“一出希臘式的大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