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武德之治
武德之治,是指中國唐高祖李淵武德時期所創立的初唐制度和政治格局。為唐王朝打下了堅實的行政、經濟和軍事基礎。唐高祖為他兒子的輝煌統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唐高祖李淵,希望對你有用!
唐高祖李淵圖片
武德之治簡介
武德之治,是指中國唐高祖李淵武德時期所創立的初唐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從任何現實標準來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從其結果來看,唐王朝已經打下了堅實的行政、經濟和軍事基礎。總而言之,唐高祖為他兒子的輝煌統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
武德之治開創者李淵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人,祖籍邢州堯山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出身于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開皇中,歷任譙、隴、岐三州刺史,隋煬帝即位后,李淵又歷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后被召為殿內少監,又升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大業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占長安。義寧二年(618年)農歷五月,李淵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并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后,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于兒子李世民。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逝。謚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上元元年(674年)農歷八月,改上尊號為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754年)農歷二月,上尊號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
武德之治的為政舉措
李淵稱帝后,百廢待舉。他一面組織力量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一面注意加強政權建設。唐朝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制度,在李淵時期基本上初具規模。
政治
政治體制方面,李淵繼承了隋朝的制度,又有一些發展。唐朝中央建立政治制度概括地說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尚書省掌管全國政令,是命令的執行機關。下屬共有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吏的選用、考核與獎懲;戶部掌戶籍和賦稅;吏部掌禮儀和科舉;兵部掌軍事;刑部掌刑獄;工部掌土木工程;每部又分四司來作為辦事機關。中書省負責皇帝詔書的起草,是決策機關。門下省則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書,不合適的駁回修改。監察機關是御史臺,職責是監督、彈劾文武百官。
地方的政權機構基本是兩級,即州和縣。長官分別是刺史和縣令。刺史每年要巡查各縣,考核官員政績,還負責舉薦人才。縣令要負責一縣的各種事務,官很小,卻是最繁忙的官員。
軍事制度
唐朝軍事制度為府兵制,是一種職業兵制。這種制度創始于西魏的宇文泰時期,經過北周、隋朝,沿用至唐朝。在太原起兵進軍長安的途中,李淵就逐步將手下軍隊納入了府兵制度中。府兵制將練兵權和領兵權分離,以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對抗中央。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是兵農合一的制度,士卒平時在家生產,戰時出征。農閑時由兵府負責操練,提高戰斗力。在隋文帝時期,曾實行過這種制度。府兵的重要職責是輪流到京師或者邊塞服役,叫做"番上",戰時則出征御敵。在服役期間,士兵可以免除自身的租和調,但不論"番上"還是出征,所需的兵器和衣服糧食等都要由自己負責籌備。府兵制從根本上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它不但能擴大兵源,也能保證戰斗力。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如突厥,其騎兵來源和府兵制相似,但都是牧民組成,平時沒有什么軍事訓練,所以,在和訓練有素的內地軍隊的較量中,雖然他們總在數量上占優勢,但戰斗力卻很弱,經常打敗仗。
對外戰爭
唐朝開國后,許多地方還在分裂之中,農民起義軍和隋朝殘余將領割據各地。李淵在長安安定之后便開始了長達10年的統一戰爭。
經濟
唐朝賦役制度主要是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均田制:丁男授田一頃,包括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對于貴族田地也有限制: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數從一百頃到五頃不等。在職的官員從一品到九品,授田數從三十頃到二頃不等。此外,各級的官員還有職分田,用地租補充,作為俸祿的一部分。均田制對土地的買賣也做了限制,官僚和貴族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買賣,百姓在貧窮無法辦理喪事時可以賣永業田,從人多地少的地方往人少地多的地方搬遷時也可以出賣永業田。
唐高祖李淵在實行均田制的基礎上,又實行了租庸調制:受田的農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這是租;每年交絹二丈、綿三兩,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這是調;每丁每年服役20天,不服役可以折算為每天絹三尺,這是庸。假如官府額外加了役期,加夠15天則免調,加30天免租調。每年的加役最多30天。唐朝的租庸調制與隋朝的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條件放寬了很多,更有利于農民從事農業生產。
文化
隋朝滅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
在文化教育方面,李淵推崇儒學,儒家的經書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如《周易》、《左傳》、《禮記》、《尚書》。
在文化貢獻方面,李淵下詔編撰了《藝文類聚》,這是一部類編圖書,引用的古籍共有一千多種,為后人保存了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李淵還下詔開始修訂各朝歷史。
宗教
李淵對佛教采取抑制政策。在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相州鄴人傅奕。李淵在做隋朝地方太守時和傅奕結識,李淵建立唐朝后任命他為太史令。武德七年(624年),傅奕請求滅佛,認為佛教宣傳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來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而佛教卻與此背道而馳。但李淵最后沒有采取措施實施傅奕的滅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