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為何能稱帝40年
諸葛亮死后后主劉禪為何能當(dāng)30年皇帝?劉禪為何能稱帝40年?下面學(xué)習(xí)啦小編就告訴大家劉禪為何能稱帝40年,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丁?/p>
劉禪為何能稱帝40年:
諸葛亮去世后,劉禪仍能繼續(xù)領(lǐng)導(dǎo)蜀國30年,休養(yǎng)生息,無為而治。就單憑能讓皇權(quán)維持這么長時間而又沒出什么大亂子這一點看,劉禪并非如史評那么昏庸。
劉禪,小名阿斗,是三國時期劉備的長子。公元223年劉備病故,劉禪繼位,史稱劉后主,領(lǐng)導(dǎo)蜀國41年。在劉禪漫長的政治生涯中,“貴人”不斷,先有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后有蔣琬、費袆、姜維等人輔佐,從羅貫中到市井街頭,劉禪的形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的庸主一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
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嗎?如此昏庸之輩又何以在位41年?我想,劉禪既非雄才大略,可也談不上是十足的昏君。同樣是后主,劉禪不應(yīng)該是最無能的一位,南唐后主李煜若不是會寫幾句詞,他連阿斗一半都不如。生活在劉備、諸葛亮這樣巨星般照耀的環(huán)境里,劉禪有光也發(fā)不出來了。
劉禪能領(lǐng)導(dǎo)蜀國41年,還是有他的過人之處的。
看過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歷代末帝,幾乎都是橫征暴斂,政治腐化、宦官專權(quán),戰(zhàn)爭不斷,民不聊生。劉禪可沒學(xué)他們。據(jù)《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劉禪事孔明如父,委以諸事,不加干涉,基本上都是“就按丞相說的辦吧”,即使自己心中對諸葛亮窮兵黷武的一味北伐有成見,也都憋在心里不說,充分領(lǐng)會并嚴格執(zhí)行了劉備的教導(dǎo)以及對長輩的尊重,更主要的是團結(jié)了內(nèi)部領(lǐng)導(dǎo)班子,沒鬧內(nèi)訌,保持了領(lǐng)導(dǎo)集團的穩(wěn)定,最終得實惠的還是平民百姓。
易中天品三國的時候也認為扶不起的阿斗其實很聰明:“諸葛亮去世以后,劉禪立馬廢除了丞相制度,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袆主管軍事,將原本集權(quán)于諸葛亮的權(quán)力一分為二,讓兩人相互制衡。蔣琬去世后,劉禪干脆自攝國政。在易中天看來,這都不是弱智的行為。”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諸葛亮去世后,蜀中百姓和官吏上書要求在各地建廟祭奠,劉禪卻一直沒有答應(yīng)的原因了。
劉禪生活腐化時,學(xué)者周譙和老臣董允上書勸柬,劉禪最多也就是無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開殺戒。后主劉禪可能是中國歷代帝王里,對大臣動刀最少的一個了,這點非常難得。還有個宦官黃皓,相比之下,也沒鬧出什么大動靜。諸葛亮去世后,劉禪仍能繼續(xù)領(lǐng)導(dǎo)蜀國30年,休養(yǎng)生息,無為而治。就單憑能讓皇權(quán)維持這么長時間而又沒出什么大亂子這一點看,劉禪并非如史評那么昏庸。
公元263年,當(dāng)魏國三路大兵兵臨城下的時候,劉禪選擇了投降。劉禪是懦弱的,愧對列祖列宗,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劉禪此舉也使百姓免受戰(zhàn)火之苦。降魏期間,劉禪更留下被世人嘲笑的“樂不思蜀”的典故,作為一代君王,我想劉禪即使再昏庸也不該愚蠢到這個地步,劉禪通過超高水平的偽裝讓晉公司馬昭放棄警惕,盡管明哲保身畢竟躲開了殺身之禍。人非頑石,假相背后,每當(dāng)劉禪想起遠在西蜀的父親的亡靈,又多少次為思蜀而淚下呢,個中傷感又有誰知?降魏8年后,劉禪直到65歲方才死去。
三國里,劉禪領(lǐng)導(dǎo)的蜀國一直處于弱勢,然而41年來,劉禪能知人善任,政權(quán)穩(wěn)固,重現(xiàn)實輕面子,使百姓免受戰(zhàn)爭涂炭,這又豈是扶不起的阿斗所能為之?
劉禪簡介:
劉禪(shàn)(207-271),即蜀漢后主,字公嗣,又字升之(《魏略》)。小名阿斗。劉備之子(非長子,劉備的長子是誰已不可考,但肯定是多次被呂布以及曹操俘虜),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公元263年蜀漢被曹魏所滅,劉禪投降曹魏,被封為安樂公,后在洛陽去世。劉禪(shàn),字公嗣,或字升之,小名阿斗,劉備之子。劉備去世后繼位成為漢朝皇帝。劉禪初為皇帝時,對諸葛亮非常信任,軍國大事全權(quán)委任于諸葛亮。諸葛亮、蔣琬等賢臣相繼去世后,劉禪自身無力把持國政,宦官黃皓開始專權(quán),迫使姜維外出屯田避亂,蜀漢逐漸衰敗。后魏國大舉征伐蜀漢,劉禪投降,漢朝滅亡。劉禪舉家遷往洛陽,被封為安樂公。劉禪從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稱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jù)、兵連禍結(jié)的戰(zhàn)亂年頭,劉禪安穩(wěn)地做皇帝歸因于諸葛亮的輔佐。公元234年,諸葛亮死后,劉禪又做了29年的皇帝,蜀漢開始衰敗,公元263年蜀漢被曹魏所滅,劉禪投降曹魏,被封為安樂公。
《三國志》記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么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fù)何憂?勉之,勉之。”射君就是是射援,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諸葛亮對射援稱贊劉禪的智慧,射援又將這贊辭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予以勉勵。諸葛亮當(dāng)然不會是阿諛奉承之人,劉備也頗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見劉禪非魯鈍之人。
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lǐng),劉備讓其多學(xué)《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并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xué)習(xí),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xué)習(xí)《左傳》。不僅如此,還令其學(xué)武。《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xué)射于此。”對于劉禪的表現(xiàn),諸葛亮是很滿意的。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個敏字可說明阿斗并非愚蠢之人,不然諸葛不是有心諷刺了?
不僅如此,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的頭腦也非常清楚,諸葛亮急于北伐的時候,他規(guī)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盡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guī)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后,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shù)谋狈ァK抉R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魏延造反,卻誣奏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后,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為了防止權(quán)臣權(quán)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祎為尚書令后遷大,錄尚書事,主管政務(wù)[1],以蔣琬為大,后遷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quán)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cè)重。蔣琬死后,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quán)獨攬,徹底解決了蜀漢多年“事無巨細,咸決于丞相”的政局。
劉炎的妻子胡氏入賀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炎的猜疑,導(dǎo)致了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xùn),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jié)。夏侯霸因司馬氏篡位怕受曹爽牽連逃于蜀漢,其父夏侯淵乃被黃忠斬于定軍山。劉禪在接見夏侯霸之時說:“卿父自遇害于行間,非我先人手刃也。”輕描淡寫,寥寥數(shù)語,消釋前嫌。又指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說:“此夏侯氏之甥也。”夏侯淵之堂妹乃張飛之妻,張飛之女乃劉禪之妻,故有此說。然后又對夏侯霸厚加賞賜,封官爵。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使的十分嫻熟。
盡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音調(diào),但劉禪卻一直保持克制的態(tài)度,顧全大局。諸葛亮用人失誤,后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后主劉禪適時恢復(fù)諸葛亮的職務(wù)。諸葛亮的死訊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龍床之上。當(dāng)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此時,李邈上書,援引歷史上呂祿霍光等人的例子,詆毀諸葛亮“身仗強兵,狼傾虎視”,說諸葛亮之及時死去使其“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暗指諸葛亮如果不死,早晚會圖謀不軌。李邈所說或是其真實想法,或者是為了迎合劉禪。但是劉禪聞言大怒,將其下獄處死。這說明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nèi)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內(nèi)亂不可避免。連環(huán)畫中的劉禪
但是,劉禪在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襄陽記》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jié)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于成都者,后主不從。步兵校尉習(xí)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聞周人懷召伯之德,甘棠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鑄金以存其像。自漢興以來,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王室之不壞,實斯人是賴,而蒸嘗止于私門,廟像闕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盡順民心,則瀆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此圣懷所以惟疑也。臣愚以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陽,使所親屬以時賜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廟。斷其私祀,以崇正禮。”在這種情況下,劉禪也沒有固執(zhí)己見。青年帝王劉禪能從長遠著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quán)臣問題,也可謂亙古少有。南朝史學(xué)家裴松之評價“后主之賢,于是乎不可及”。
劉禪盡管如此,在鄧艾一支偏師突入蜀境,蜀漢主力軍隊基本完整的情況下,劉禪輕而易舉就投降,這實在讓人不可思議,至今仍是一個謎團。袁松也就此事評論道:“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饑,艾雖戰(zhàn)勝克將,使劉禪數(shù)日不降,則二將之軍難以反矣。故功業(yè)如此之難也”。
對于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三國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話說:“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教之,淺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左右雖笑,不知禪之免死,正以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