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為何拒絕孫權和親
三國時關云長為何拒絕女兒與孫權之子和親?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關羽為何拒絕孫權和親,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關羽為何拒絕孫權和親:
諸葛瑾的這個意見,被關云長“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拒絕了。這也是千百年來被認為是荊州失守的一個重要環節。很多人認為是關云長的驕傲葬送了荊州。但是,細品《三國演義》,你就會發現,沒有那么簡單。
其一,東吳如有意與蜀漢和好共圖曹操,似乎更應該先把孫夫人送回劉備身邊。事實上,在后來劉備欲報荊州之仇時,東吳使臣諸葛瑾正是這樣說的“孫夫人一向思歸。今吳侯令臣為使,愿送歸夫人”。在經歷了東吳騙走孫夫人后,關云長如何能相信東吳聯姻的誠意?大家設身處地為關云長想想,如果你的哥哥被人家騙婚,目的是為了賺你哥哥的財產,失敗后又企圖把你哥哥的孩子拐走要挾,再失敗后就把你嫂子要回去了。這種拿妹妹“放鷹”的家庭,在這種情況下,又要來和你商量,讓你把女兒嫁到他們家,你會怎么想?
其二,東吳要和蜀漢和好共圖曹操,不是和劉備協商,而是來和關云長聯姻,也是不妥當的。關云長是鎮守一方的大員,雖得劉備信任,但擅自將女兒嫁給孫權的公子,也是有忌諱的。
其三,聯姻采取的是讓關云長嫁女的類似和親的方式。而東吳不是習慣于游牧的匈奴,和親是不可能阻擋“孤亦欲取荊州久矣”的孫權的野心的。相反,只能是自綁手腳,而讓東吳占有更大的靈活性。一旦嫁女之后,焉知不會賠了女兒又折兵?其四,幾次對曹操作戰失利的孫權集團,對于“北取徐州”還是“西取荊州”,的優劣,早已作出了判斷。
《三國演義》第75回權未及發言,忽報呂蒙:“乘小舟自陸口來,有事面稟。”權召入問之,蒙曰:“今云長提兵圍樊城,可乘其遠出,襲取荊州。”權曰:“孤欲北取徐州,如何?”蒙曰:“今操遠在河北,未暇東顧,徐州守兵無多,往自可克;然其地勢利于陸戰,不利水戰,縱然得之,亦難保守。不如先取荊州,全據長江,別作良圖。”權曰:“孤本欲取荊州,前言特以試卿耳。卿可速為孤圖之。孤當隨后便起兵也。”
其五,更有現實說服力的是,曹仁之女就是嫁給孫策幼弟孫匡,可東吳攻打曹仁鎮守的荊州是毫無顧慮的。
《三國演義》第29回曹操知孫策強盛,嘆曰:“獅兒難與爭鋒也!”遂以曹仁之女許配孫策幼弟孫匡,兩家結婚。留張纮在許昌。孫策求為大司馬,曹操不許。策恨之,常有襲許都之心。
《三國演義》第51回瑜笑曰:“吾東吳久欲吞并漢江,今南郡已在掌中,如何不取?”玄德曰:“勝負不可預定。曹操臨歸,令曹仁守南郡等處,必有奇計;更兼曹仁勇不可當:但恐都督不能取耳。”瑜曰:“吾若取不得,那時任從公取。”故爾,關云長拒絕嫁女,不僅僅是一個慈父對女兒的關愛,更是嚴酷現實下的必然選擇,絕不是什么驕傲自大。
關羽“刮骨療毒”的真相:
《三國演義》中神醫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這件事雖然不是小說家完全杜撰出來的,但歷史真相與傳說故事卻有很多出入,真實的“刮骨療毒”又是怎樣的呢?
一、關羽“刮骨療毒”不是傳說
《三國演義》第75回記載,關羽指揮襄樊戰役期間被曹軍的一名弓弩手射中了右臂,回營拔出箭,發現右臂已青腫,原來箭頭有毒,毒已入骨,情況很嚴重。
這時神醫華佗恰好趕到,判斷箭頭上有“烏頭之藥”,已“直透入骨”,如果不早治,這條胳膊就得殘廢。關羽問怎么辦,華佗提出了“刮骨療毒”的治療方案:“當于靜處立一標柱,上釘大環,請君侯將臂穿于環中,以繩系之,然后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開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藥敷之,以線縫其口,方可無事。”
關羽于是與馬良弈棋,伸出右臂讓華佗去割。對這次手術過程,咱先來看《三國演義》的記載,再看《三國志》的記載。
《三國演義》敘述得十分詳細:“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須臾,血流盈盆。佗刮盡其毒,敷上藥,以線縫之。公大笑而起,謂眾將曰:‘此臂伸舒如故,并無痛矣。先生真神醫也!’佗曰:‘某為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
這段描寫很精彩,既表現了華佗醫術的神奇高超,又展現了關羽的堅毅。《三國演義》一向推崇蜀漢,杜撰了許多神化關羽的情節,如三英戰呂布、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等,但這段神奇的“刮骨療毒”卻不完全是杜撰的。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后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看來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是有來歷的,這個“可以有”。
二、有關“刮骨療毒”的史實對比
對照一下《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記載,發現有幾處不同:
一是關羽中箭的部位?!度龂萘x》說是右臂,而《三國志》說是左臂,《三國演義》借用了這段史料卻把一個重要的細節弄錯了,也許不是無心之錯,而是有意為之。在《三國演義》中關羽使刀,右臂如果不能動,比左臂受傷情況更嚴重,把右臂改為左臂增加了情節的緊張度。
二是關羽所中之毒。《三國演義》說是“烏頭之藥”,而《三國志》沒有具體指出。烏頭是一種主要產于南方的中藥,可散經絡之寒而止痛,適用于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癥的治療,但其毒性很大,必須經過炮制才可使用,未經炮制少量即可使人中毒,輕者四肢麻木,重者躁動不安、肢體發硬、肌肉強直、抽搐,直到意識不清而昏迷。
烏頭可內服也可外用,因中箭接觸“烏頭之藥”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但很少的劑量能否致使關羽的胳膊無法動彈,這也值得懷疑?!度龂尽氛f關羽中箭后創傷其實已被治愈,只是每到陰雨天骨頭感到疼痛,說明該毒的藥性并不大。
三是關羽中毒的時間?!度龂萘x》說是在攻打樊城時,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下半年,當時關羽率大軍北上,攻擊曹魏在荊州的兩個重要據點襄陽和樊城,與曹仁、于禁、龐德等人率領的曹軍展開激戰,雙方展開了多次攻防戰,關羽在此戰中曾經中過箭,倒也有可能,但正史并未有過記載。
四是關羽中毒的地點?!度龂萘x》說關羽中箭是在樊城的城外,《三國志》等史書沒有記載。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樊城之戰打得很激烈,關羽雖然俘虜了曹魏名將于禁,又殺了龐德,但始終未能攻克樊城,后來徐晃援軍開到,在樊城外連破關羽的圍頭、四冢等營壘,關羽退走。
有人提出湖北省荊州市是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的地方,無論按照《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這一說法均不成立,荊州市在漢末三國稱江陵,是荊州刺史部南部最重要的城市,但卻不是劉備在荊州的大本營,劉備留關羽守荊州,大本營是公安,即今湖北省公安縣。
如果按《三國演義》所說,關羽中箭是在樊城,那么他之后就再沒有回到過公安或江陵,不存在華佗在江陵為其“刮骨療毒”的可能;如果按《三國志》所說,關羽中箭和療毒也可能發生在后方,那么公安的可能性顯然大于江陵。
五是為關羽“刮骨療毒”的醫生?!度龂萘x》說是華佗,《三國志》沒有具體記載。華佗是漢末名醫,在當時很有名,為陳登、周泰、曹操等人都看過病,史書均有記載。
如果關羽中箭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之前,華佗有沒有可能為其療傷呢?這種可能性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但很小,建安十三年(208年)之前華佗很長一段時間都被曹操指定為“私人醫生”,難以四處行醫,更無法給曹魏的對手去治病了。
《三國志》把關羽“刮骨療毒”一事的記載置于劉備稱漢中王之后、關羽發動襄樊戰役之前,按該書敘述習慣,這件事也應大體發生在此階段。
三、“刮骨”真的能“療毒”嗎?
說給關羽“刮骨療毒”的人不是華佗,還有一個依據,那就是手術的過程。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寫,華佗為關羽手術并沒有采取任何麻醉過程,眾所周知華佗被稱為“中醫鼻祖”,他發明了“麻沸散”,手術前把麻醉藥和熱酒配制,讓患者服下,等患者失去知覺再實施手術,以減輕痛苦,像“刮骨”這樣的手術,他當然會用麻沸散。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如果關羽因為中箭而中毒,能通過“刮骨”的辦法去治療嗎?類似“烏頭”這樣的毒,一般通過血液或消化系統吸收,迅速作用于人的神經系統,從而發生作用,這種毒類似于被毒蛇咬傷,不說“七步倒”,但也拖不了很久。
從《三國演義》的描寫看,關羽中毒后受傷部位出現了青腫,胳膊不能運動,這符合中箭毒的病理特征,在沒有抗毒血清的情況下,治療方法應該是結扎傷口,防止毒素擴散,然后對傷口進行清洗和消炎,同時內服驅散和解毒的中藥,讓所中之毒慢慢消散。
也就是說,類似箭頭上帶的“烏頭之藥”,是依靠人體代謝和循環系統傳播的,毒素不可能只停留在身體的一個部位,一旦傳播出去,用“刮骨”的辦法無法根除。但《三國志》又確實記載了“刮骨療毒”的事,該如何解釋呢?按照該記載,關羽的箭傷其實已經基本痊愈了,只是每到陰雨天骨頭常感疼痛。
根據這個癥狀判斷,關羽的身上已不存在箭毒,但中箭后遺留了骨傷,可能是外傷性骨髓炎,中醫稱附骨疽,民間稱鐵骨瘤,最常見的情況是外傷所引起的骨骼感染和破壞,時間長了會在原創面附近生出一些“死骨”,產生疼痛,通過手術的辦法把“死骨”取出是治療這類疾病的好辦法,所謂“刮骨療毒”,指的應該是這個。
華佗雖擅長外科手術,“刮骨療毒”對他來說并不難,只是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建安十三年(208年)他就被曹操殺了,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已經過去了11年,所以《三國演義》里的這個情節與史實嚴重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