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古城是個什么模樣
導讀:樓蘭是中國對外交流的樞紐和前哨,是一座頗具規模的國際性中轉城市。中國古代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經著名的敦煌,再西行至樓蘭。中國客商到這里,便可選擇不同道路前往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的人員從四面八方匯集于此,再前往長安。
樓蘭文化堪稱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觀。據考古學家證實:塔里木河盆地人類活動已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如果我們把遺棄在塔里木河 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紅線聯接起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所有的古城包括樓蘭王國在內,突然消失的時間都在公元四一五年,所有的遺址都在距今天人類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
昔日的樓蘭古城是個什么模樣?根據斯文·赫定和斯坦因的研究成果,樓蘭古城的原貌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繁盛時期的樓蘭城占地約10萬平方米,位于羅布泊西北,孔雀河下游。古城的四周大多是風蝕的“雅丹”地貌。古城被夾在兩條古河道的中間,這兩條古河道是雙向注入羅布泊的河流,古城中間有一條水渠與這兩條古河道相連,從西北向東南斜穿過古城遺址。
古城的平面略呈長方形,東城墻長約334米,南城墻長約329米,西城墻和北城墻均長約327米,面積達10多萬平方米。
城墻所用的材料是用新土和紅柳枝或蘆葦攪拌混合成泥夯筑而成。如今的樓蘭南城墻和北城墻因順東北風勢,所以保存得較好,而東城墻和西城墻因受東北風的強烈風蝕,已經變成一堆殘垣斷壁。
樓蘭城內的建筑遺跡以斜穿城址的水渠為界,可大致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主要殘留四座建筑遺跡,包括佛塔與三處房址。佛塔采用夯筑方法,呈八角形,用土坯砌筑。比較集中的房址有三處,地表周圍有許多散布的木框構件,以及用紅柳枝編織的涂泥的殘墻。
城正中是行政官署,建筑規模最為宏大。根據斯坦因發掘出土的漢文簡牘顯示,城正中的宮殿為長史衙署遺址,在它附近的房屋是長史衙署的附屬建筑。建筑形式兼具內地建筑的特點及當地的建筑形式。官署由土坯砌成,有粗而高的門柱,有涂朱漆的雕梁畫棟,這里是古城的權力中心,也是古城最豪華的處所。城東有一座高大的佛塔,可以窺見當年這里的宗教情況。城東北還有殘存的土堆,這就是漢代的驛站遺址。城西北和西南有茂密的胡楊林。
城南是居民區,也有大量的建筑遺跡,當時居住著大約14000人,殘存的房屋顯示出這里有中國宅院式建筑,分正房和廂房,屋后還有果園。還有一組較大的建筑在西城墻下,這是由許多房間組成的一組建筑。樓蘭城內渠道東側的一組房屋建筑,規模宏偉、豪華,是高級官吏邸宅和客館。由此可見,在樓蘭城在被廢棄之前,城內建筑是非常密集的。城周圍有集中的墓地,這里可窺見當時的風俗人情。
樓蘭是中國對外交流的樞紐和前哨,是一座頗具規模的國際性中轉城市。中國古代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經著名的敦煌,再西行至樓蘭。中國客商到這里,便可選擇不同道路前往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的人員從四面八方匯集于此,再前往長安。
正如史學家孔拉特所說:“樓蘭古城的興衰,是一面世界史的紀念碑。”
我們嘗試著去回想昔日樓蘭城的輝煌吧:街上人流熙熙攘攘,操持不同國家的語言人們牽引著一群一群的駝隊來來去去;商人們攜帶著大量錢幣和貨物尋找著旅館;從中原千里迢迢趕來駐守邊關軍人們正在酒館里觥籌交錯,因為這一派和平熱鬧的景象似乎顯示出軍人的多余。不同風格的華麗的建筑比比皆是,出入于官署的信使絡繹不絕。
然而,這一切都去得那么倉促和突然,樓蘭古城似乎在極其短暫的時間內驟然消失,究竟是什么使這個繁華的古城陡然之間被掩埋在厚厚的黃沙之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