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水車是誰發明的 龍骨水車的發明歷史
龍骨水車是漢族歷史上的灌溉農具,流行于我國大部分地區。大家對于龍骨水車的知識了解多少呢?知道是誰發明的嗎?知道當中的發明歷史嗎?下面跟隨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龍骨水車的發明者以及發明歷史
龍骨水車約始于東漢,三國時發明家馬鈞曾予以改進。此后一直在農業上發揮巨大的作用?!逗鬂h書·宦者傳·張讓》:“又使掖廷令畢嵐......作翻車渴烏,施于橋西,用灑南北郊路。”李賢注:“翻車,設機車以引水;渴烏,為曲筒,以氣引水上也。”《三國志·方技傳·杜夔》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傅玄曰:“居京都,城內有地,可以為園,患無水以灌之,乃作翻車,令兒童轉之,而灌水自覆,更入列出,其巧百倍于常。”宋梅堯臣《和孫端叟寺丞農具十三首.水車》:“既如車輪轉,又若川虹飲。能移霖雨功,自玫禾苗稔。”宋王安石《山田久欲坼》詩:“龍骨已嘔啞,田家真作若。”清蔣炯《踏車曲》:“以人運車車運輻,一輻上起一輻伏。輻輻翻水如瀉玉。大車二丈四,小車一丈六。小以手運大以足,足心車柱兩相逐。左足才過右足續,踏水渾如在平陸。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車勞人力盡,但愿秋成獲嘉谷。”
龍骨水車的稱呼來自民間,南宋陸游《春晚即景》:“龍骨車鳴水入塘,雨來猶可望豐穰。”目前見到的史料中,這是最早的出處。
龍骨水車適合近距離,提水高度在1~2米左右,比較適合平原地區使用,或者作為灌溉工程的輔助設施,從輸水渠上直接向農田提水。用于井中取水的龍骨水車是立式的,水車的傳動裝置有平輪和立輪兩種以轉換動力方向。
它提水時,一般安放在河邊,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下,利用鏈輪傳動原理,以人力(或畜力)為動力,帶動木鏈周而復始地翻轉,裝在木鏈上的刮板就能順著水把河水提升到岸上,進行農田灌溉。這種水車的出現,對解決排灌問題,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最初的龍骨水車是用人力轉動的,后來我國人民又創制了利用畜力、風力、水力等轉動的多種水車。
龍骨水車的作用
唐宋以來農田灌溉、排水及運河供水中,龍骨水車是使用最普遍的提水機械,特別是南方大興圍田之后,對低水頭提水機械的需求更加普遍。元代王禎《農書》繪制了不同動力的龍骨水車的圖譜,其中人力水車有腳踏、手搖等,畜力水車有牛車、驢車等,為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改繪的三種龍骨水車。
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現有根據史書記載,仿制比例1:1的實物模型。
龍骨水車的發展
由于這種龍骨水車結構合理,可靠實用,所以能一代代流傳下來。直到近代,隨著農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才完成了歷史使命,悄悄地退出歷史舞臺。龍骨水車作為灌溉機具現在已被電動水泵取代了,然而這種水車鏈輪傳動、翻板提升的工作原理,卻有著不朽的生命力。就拿我們的海岸、港口經常能見到的疏浚河道的斗式挖泥機來說吧,那一只只回轉挖泥的泥斗,就是從水車的提水翻板脫胎而來的。因此一看到挖泥機,人們就仿佛見到了古老的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的結構
其結構是以木反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輪軸一。另一端有小輪軸,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時踩動拐木,使大輪軸轉動,帶動槽內板葉刮水上行,傾灌于地勢較高的田中。后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動力的水轉龍骨車,利用牛拉使齒輪轉動的牛拉翻車。以及利用風力轉動的風轉翻車。廣東等地用手搖的較輕便,施于田間水溝,稱“手搖拔車”。
古代水車的詳細解釋
1. 指水神乘坐的車。
《楚辭· 九歌·河伯》:“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
2. 舊式灌溉機械。用人或畜力作為動力,通過管、筒、水槽等機件將水上提。
宋 陸游 《 入蜀記》卷一:“婦人足踏水車,手猶績麻不置。”《宋史·河渠志五》:“地高則用水車汲引,灌溉甚便。” 清 錢泳《履園叢話·考索·水車》:“ 大江 以南灌田之法,俱用水車,其來已久。又名曰桔橰。” 姚雪垠 《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七章:“幾年前咱們在 和州 、 滁州一帶,那兒水多,可是莊稼人還常常用水車澆水。”
3. 船名。
南朝 梁 宗懔 《 荊楚歲時記》:“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 屈原 投 汨羅日,傷其死,故并命舟檝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 飛鳧,一自以為水車,一自以為水馬。”
4. 古代戰船的一種。
《南史· 徐世譜傳》:“ 世譜 乃別造樓船、拍艦、火舫、水車以益車勢。”
5. 指古代戰船中用腳踏推動前進的水輪。
《 說岳全傳》第二九回:“第二隊名為‘弩樓船’,也有五十號。頭尾俱有水車,四圍用竹笆遮護,軍士踏動如飛。”
6. 以水流為動力的舊式動力機械裝置,用以帶動 石磨、風箱等。
7. 運水的車。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外面長胡同里傳來那時 北平獨有的單輪水車,在 磷磷不平的路上單調地‘孜妞妞,孜妞妞’的聲音。”
看過龍骨水車是誰發明的的人會看:
1.魯班發明鋸子的故事
2.創新發明的名言
3.魯班根據什么發明了鋸子
4.一個關于想象力與發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