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誰發明
舞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舞龍是誰發明的,希望能幫到大家。
一、歷史發展
舞龍運動是指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游戲,穿,騰,躍,翻,滾,戲,纏,組圖造型等動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龍的精,氣,神,韻等內容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上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龍”作為吉祥之物,在節慶、賀喜、祝福、驅邪、祭神、廟會等期間,都有舞“龍”的習俗。
這是因為,“龍”是中國華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圖騰。在古代,中國人就把“龍”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的神奇之物。數千年來,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作是“龍的傳人”。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因舞蹈者持中國傳說中的龍形道具而得名。龍的形象源于中國古代的圖騰,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并把它看做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的神物。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時,便舞龍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舞龍驅蟲。龍舞歷史悠久,漢代已有了形式比較完整的龍舞。據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記載,當時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龍,夏舞赤龍和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每條龍都有數丈長,每次5~9條龍同舞。經過勞動人民近2000年的創造發展,民間的龍舞不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其中流傳比較廣泛的有以下幾種。龍燈也稱火龍、金龍。用竹篾扎成龍頭、龍身和龍尾,3~10多節不等,節數多為單數。節與節之間以100~170厘米綢布相連,再用色彩繪成龍的形象。每節中都燃有燈燭,節下裝有木柄,供舞時握持。舞蹈時,一人手拿"寶珠"(球形的彩燈),在龍頭前領舞,表現龍搶寶珠。龍燈的動作有"龍擺尾"、"金龍蟠玉柱"等。龍燈多在節日之夜舞弄,有些地區還同時施放煙火、爆竹,在鼓、鑼、鈸、嗩吶等樂器的伴奏下,顯得氣勢更加雄偉、舞姿更加生動。布龍也稱打龍。它和龍燈稍有不同,節內不燃燭,一般長10多節。舞弄起來,左聳右伏,九曲十回,時緩時急,蜿蜒翻騰。布龍的特點是動作快、幅度大、舞姿輕捷矯健,多由兩條布龍一起表演"二龍搶球"。布龍的動作有"金龍噴水"、"雪花蓋頂"、"白鶴展翅"、"雙跳龍門"等。草龍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龍用稻草、青或柳枝等扎成。有的地方還在龍身上插滿香火,所以也稱香花龍。一般于農歷五月和六月間的夜晚舞這種龍,舞起來星光閃閃。過去鬧蟲災時多舞草龍;有的地方在祈雨時舞弄,并向龍潑水,故又稱水龍。百葉龍主要流行在浙江省。舞蹈開始時,人們分別手持裝有木柄的荷花燈、荷葉燈和蝴蝶燈,穿插起舞。最后一只大荷花燈變做龍頭,蝴蝶燈化做龍尾,其他燈結成龍身,猶如一條花龍騰空而起。段龍主要流行于江蘇省。龍頭、龍身和龍尾互相不用布相連,只在龍頭和每節龍身上扎230~300厘米紅綢。段龍多由婦女舞弄,輕盈優美,具有江南水鄉舞蹈特色。
早在漢代(公元前205——公元219),就有雜記記載了這樣的壯觀場面:為了祈雨,人們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龍。漸漸地,舞“龍”成為了人們表達良好祝愿、祈求人壽年豐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慶的節日里,人們更是手舞長“龍”,宣泄著歡快的情緒。
全國的舞龍有上百種,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和發展,表現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舞龍能受到如此的喜愛,與它的群眾性、娛樂性是分不開的,民間傳說:“七八歲玩草龍,十五六歲耍小龍,青年壯年舞大龍”。
耍龍的時候,少則一兩個人,多則上百人舞一條大龍。最為普遍的叫“火龍”,舞火龍的時候,常常伴有數十盞云燈相隨,并常常在夜里舞,所以“火龍”又有一個名稱叫“龍燈”。
耍龍燈的時候,有幾十個大漢舉著巨龍在云燈里上下穿行,時而騰起,時而俯沖,變化萬千,間或還有鞭炮、焰火,大有騰云駕霧之勢!下面簇擁著成百上千狂歡的人們,鑼鼓齊鳴,蔚為壯觀,好不熱鬧!
這種氣勢雄偉的場面,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情緒,振奮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龍”成為了維系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樂章,也體現了中國人民戰天斗地、無往不勝的豪邁氣概。
起源
龍乃中國四靈之首,(龍、鳳、麒麟、龜乃中國四靈)中國人對之敬而且畏。在我們的心目中,龍是祥瑞的靈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濤駭浪的破壞者;它的力量,就連最兇猛的野獸也不能匹敵。龍既是水中的主宰,在中國沿海一帶,漁民皆立廟祭祀,以求風調雨順,而龍在沿海一帶的神話亦特別多。
似因生似果,夜來滿身大舞龍是中國極富民族色彩的民間藝術之一。逢有大節日 ,大慶典,及出會巡游等,必有舞龍助慶。至于舞龍始自何時,已無可稽考。但上古時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兇災之時,舞龍祈雨的儀式風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便相信龍是風雨的主宰,有呼風喚雨的無邊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澇則求它開恩庇佑。
在儀式的巫師術士,模做龍的活動姿態,回旋舞動,以“似因生似果”的法術原理,以求達至祈雨祈晴的效果,這就是舞龍的原始起源。由這種祭會上的儀式的玩藝,而演變成娛樂助慶式的玩藝,則是后事的事。由東京夢華錄紀宋時之宵百戲的起戲:“又于左右門上,各以草把轉成戲龍之狀,用青幕遮龍、草上密置燈燭萬盛,望之蜿蜓,如雙龍飛走”,便可知舞龍燈(舞火龍)之風俗,已于中古時代已盛行了。近世,中國南北各省,皆流行舞龍的風俗,新年春節,迎神賽會,皆少不了以金龍銀龍助陣,比舞獅更熱鬧和生色。
“龍”為圖騰的強大氏族,由西方(甘、峽)移向東方而入中原,這就是后來的“夏”。伏羲和女媧氏,是中國的先式里是有名的人物。傳說他們是兄妹,也有人說他們是夫婦。在漢代的石刻和磚畫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媧的畫像。這些畫像的伏羲和女媧,腰身以上成人形,穿袍,戴冠帽,腰身以下則是蛇軀(偶有作龍身),兩條尾巴緊緊地纏繞著;兩身的面孔或正向或背向,當時的人從傳說中竟認他們為始祖神,而且又成保護神,故此古人祠墓多刻有他的畫像,就是取其保護死者,以能安享地下快樂之意。
這強大的龍圖騰氏族,由甘、峽南入西川;巴蜀之地,亦因會為此氏族蟠據而得名(巴蜀之家形字為巴巴,亦即是蛇的象形字),其后由四川再順長江東下,武漢北上,到達中原的河南地區。后來與圖騰的殷族敵對,以到一部分移往北方,即后來的匈奴,故此,匈奴王祭天地的地方亦稱為“龍庭”,也表示與龍的關系。向南方遷移的,即周初時荊楚吳越各種民族及西南部的苗族。留在原地的一部分,雖為殷族所征服,但其文化勢力則始終存在,那時殷商銅器上乃有人面蛇身殷龍紋的圖案;所以雖在殷代,伏義仍有燎祭的資格。
“夏”朝是伏義的時代,所以夏代開國第一位君主-禹,與龍的關系的傳說就多了。據傳說禹本身就是龍,而他治水得成功亦是得龍的協助。就是禹的兒子啟,也是耳朵掛著兩條青龍,駕兩條龍的。夏朝的文化是我國真正文化本位,心致歷朝的皇帝都認是龍的化身,穿的衣服稱“龍袍”,睡的床稱“龍床”,皇后懷胎的胎亦叫“龍胎”,因此龍就成為中國一種神圣而尊貴的“生物”了。
龍在中國是極富民族色彩和神秘的神物;當然,這里所指的龍是“中國式龍”,而不是原始時代是恐龍。“中國式龍”是否存在或者曾經存在?這是一個“天曉得”的問題,這一種連化石也沒有的“動物”,能在圖畫中見到了!
但中國人確始終相信龍是真的神秘靈物,連上古時代精研變易哲理的玄學家,也深信宇宙間必然有神龍出歿于天地火三界。易經就時常講及龍,并且以龍出現的地方和蹤跡,來占卜吉兇貞祥。
二、習俗
舞龍(dragon dance)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扎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游走飛動。
舞龍是個大節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
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
燈節雖始于漢初,盛于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于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谷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 禮王制》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衤帝],秋曰嘗,冬曰烤”
可知春節的“開燈”,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龍”最初應是一種祭祀,而非娛樂,成為助慶娛樂應是漢唐以后的事。
看了舞龍是誰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