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背景是什么
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也位列規劃中的25片舊城保護區之中。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京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背景是什么,希望能幫到你。
北京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背景是什么
北京古都風貌中一塊保存完整的“碧玉”
在元大都“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 南鑼鼓巷是“后市”的組成部分。元代, 以南鑼鼓巷為軸線, 東側地區屬昭回坊, 西側地區屬靖恭坊。明代屬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間屬鑲黃旗, 光緒末年至宣統年間屬 內左三區。民國時期屬內五區。東西各有8條胡同整齊排列著, 呈“魚骨狀”, 又如同一條“蜈蚣”。因此, 南鑼鼓巷也 稱為“蜈蚣巷”。從南向北,西面的8條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兒胡同、帽兒胡同、景陽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胡同;東邊的8條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廠胡同、東棉花胡同、北兵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圓恩寺胡同、后圓恩寺胡同、菊兒胡同。這些胡同在元朝時沒有名稱,名稱是明朝以后逐漸演變來的。比如菊兒胡同,明代叫局兒胡同,后來改稱橘兒胡同,清代宣統時才稱菊兒胡同,后延續至今。她里坊,是中國古代居住區組織的基本單位,也是城市規劃建設的基本單位。在先秦稱為“里”、“閭”或“閭里”。從北魏開始,出現了“坊”的稱呼。唐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共建108坊。元大都規劃設計時仍延續了里坊制,全城分為50坊,坊與坊之間是寬闊平直的街巷,猶如棋盤。
明朝時,將北京劃為28坊,兩坊合并稱“昭回靖恭坊”。清代屬鑲黃旗。南鑼鼓巷曾叫羅鍋巷,乾隆15年(1750年)繪制的《全城全圖》改稱為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1]街區北邊是鼓樓東大街,南邊是地安門東大街,西邊是地安門外大街,東邊是交道口南大街。由這4條街圍合的這塊長方形地塊,正是元大都的兩個坊。以南鑼鼓巷為界,東面是“昭回坊”,西邊是“靖恭坊”,南鑼鼓巷是兩坊間的分界巷。
唐朝長安的里坊早已無存,元大都里坊構造在8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也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鑼鼓巷地區卻還極為完整地保存著元大都里坊的歷史遺存。胡同格局那么完整,胡同里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真可謂是北京古都風貌中一塊保存完整的“碧玉”。
北京南鑼鼓巷歷史文化簡介
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也位列規劃中的25片舊城保護區之中。但是近幾年,卻成為許多時尚雜志報道的熱點,不少電視劇在這里取景拍攝,許多國外旅行者把其列為在北京的必游景點。其實,明清以來,這里一直是"富人區",居住過許多達官貴人、社會名流,從明朝到清朝王爺,從北洋政府總統到國民黨總裁,從文學大師到畫壇巨匠,這里的每一條胡同都留下歷史的痕跡。
南鑼鼓巷是我國唯一完整地保存著元大都里坊風貌的傳統民居區,是最富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周邊胡同里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
南鑼鼓巷及周邊區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時期則更是一處大富大貴之地,這里的街街巷巷擠滿了達官顯貴,王府豪庭數不勝數,直到清王朝覆滅后,南鑼鼓巷的繁華也跟著慢慢落幕。在老胡同被拆之前,保護古城的提案得到重視,憑借較為完好的元代里坊格局、明清名人府邸,南鑼鼓巷得以幸存。近幾年又有先見之明的人看到商機,租下沿街民房,開起了風格百變的個性店鋪,元朝古巷新舊混血,就此重生,全球游客都愛來此“迷失北京”。
青灰的院落,歪斜的樹丫,凄冷的寒風,寂寥的街巷……冬天的南鑼鼓巷,在寒流的侵襲之下顯的很安靜,沒有人聲鼎沸,也沒有燈影霓虹,有的只是寒闌的期許。這些期許應和著陽光的印跡游動,穿梭于小街小巷,看罷傳統,也看罷時尚;看罷過往,也看罷未來……時光在這里老去,也依然在這里回蕩。
北京南鑼鼓巷歷史文化元代遺存
南鑼鼓巷位于北京中軸線東側的交道口地區,北起鼓樓東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全長786米,與元大都同期建成。因其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如一駝背人,故名羅鍋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繪制的《京城全圖》改稱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南北走向,東西各有8條胡同整齊排列著,整個街區猶如一條大蜈蚣,所以又稱蜈蚣街。據說以前在南鑼鼓巷的最北處有兩眼古井,恰好就成了這條蜈蚣的兩只眼睛。這種整體肌理的胡同、四合院形態,正是元大都棋盤式城市建筑格局的具象體現。隨著歷史的變遷,元大都的里坊構造、胡同肌理至今基本已面目全非,但南鑼鼓巷地區卻較為完整地保存著元大都的歷史遺存,
真可謂是北京古都風貌中一塊保存完整的“碧玉”。
看了北京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背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