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規模宏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小編帶你去看下最早的規模宏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在美麗富饒的川西成都平原上,有個完整的農田灌溉系統,這就是我國最早的規模宏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其修建時間之早和收益之多,在世界上是罕見的。二千多年來,它一直顯示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李冰,人名,在中國較為普遍出現。當代主要指戰國時期水利家李冰,他主持修建了世界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另外也有,如藝術家、主持人、教授、主持人、企業家、政府官員等同名名人。
都江堰市是成都市下轄縣級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以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譽為“天府之源”。全市幅員面積1207平方公里,轄6街道、13個鎮、1個鄉,2012年人口65萬。都江堰是國際旅游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稱的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發祥地。先后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成為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都江堰市是山水園林城市,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市域林木覆蓋率達70%,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范例獎”。
岷江發源于成都北部的岷山,它穿越層層陡峻的高山流入成都平原時,水勢突然減緩,夾帶的大量泥沙和山石隨即沉積下來,淤塞河道,經常造成水災。因此,征服岷江,變水害為水利,就成為成都平原人民的共同心愿。
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家李冰,公元前251年被秦昭襄王任命為蜀郡(今四川成都附近)守。他到任不久,便在兒子二郎的協助下,領導當地人民進行了治理岷江的工作。李冰先 對岷江兩岸做了實地考察,弄清了水勢、水情,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工程的第一步,是鑿穿位于灌縣城西南、阻礙江流、容易造成東旱西澇的玉壘山,從而把水引向易旱的山東邊。玉壘山被鑿開一個約二十米寬的口子,稱為“寶瓶口”。由于山的東面地勢高,江水進入寶瓶口的流量不大,李冰便決定在江心構筑分水堰,把江水分為兩支,逼使其中的一支流進寶瓶口。筑堰工程開始是用鵝卵右、石塊在江心堆砌,但被洪水沖垮,李冰又組織民工編制三丈長、二尺寬的大竹籠,把許多裝滿鵝卵石的大竹籠接連投入江中,終于成功地筑成了分水堰。分水堰像一個狹長的小島,前端狀似魚頭,故取名為“魚嘴”。它迎向岷江上游,將奔涌而來的江水在玉壘山前分為東西兩股。西股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可泄洪排水;東股稱內江,流出寶瓶口后再分成縱橫交錯的大小溝渠河道,灌溉農田。內江實際上是一條灌溉總渠,而節制內江水量的寶瓶口就是渠首。
為了調節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正對著寶瓶口的魚嘴分水堰尾部,又修建了飛沙堰。堰頂高度適宜,當內江水位過高時,江水就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從而保障內江灌溉區免遭水淹。這樣,由主要工程寶瓶口、分水堰、飛沙堰等組成的都江堰,使大約三百萬畝農田得到灌溉,原來旱澇多災的成都平原,變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都江堰按照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合理控制內、外江的江水流量,二千多年前,有這樣高超的科學設計和施工安排,不能不令人贊嘆!直到現在,都江堰仍然完好,繼續為人民造福。人們為懷念李冰父子的功績,在都江堰附近修建了伏龍觀和二王廟。今天,古老而宏偉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也已成為旅游勝地,它時刻敞開胸懷,迎接著中外旅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