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舉世聞名的成書于明代初期的《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類書,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它的篇幅之大,內容之豐富,繕寫與裝潢之精美,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無與倫比的!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明成祖命解縉、姚廣孝等人纂修大型類書,1404年11月編成《文獻大成》。《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永樂大典》匯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種古書典籍,除了著名的經史子集,還有哲學、文學、歷史、地理、宗教、醫卜等各類著作,包羅萬象,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它比著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成書年代早了300多年。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永樂大典》內容包括詩文、戲曲、僧、道、醫藥、工藝等方方面面,其中,《永樂大典》還收錄了許多后世已經殘缺或佚失的珍貴書籍。它的篇幅之大,內容之豐富,繕寫和裝潢之精美,在當時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
《永樂大典》編纂于永樂年間,由翰林院大學士解縉擔任總纂修,《永樂大典》: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它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為后世留下許多豐富的故事和難解之謎。編纂于明朝永樂年間,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共計2293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1095冊,全書約3億7千萬字。
它是一部類書,它編纂于明朝永樂年間,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采擇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數量是前代《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書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收書也不過3000多種。
類書,是古代百科全書式的資料匯編,因博采群書,分類編輯,故稱“類書”。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鑒于古今事物散記于各書,不易查閱。1403年(永樂元年)命翰林院侍讀學士解縉等人,組織編纂一部便于查索的大型類書。當時規定:自古以來的“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第二年,解縉等人編出《文獻大成》,朱棣認為過于簡略,又于1405年命大臣姚廣孝、劉季篪(chi池)和解縉等人,組織人力重修。這次參加編纂繕寫工作的官員、文士,多達二千一百六十九人,至1408年(永樂六年)冬全部完成,由朱棣將該書定名為《永樂大典》(以下簡稱《大典》)。
《大典》輯有上古至明初的圖書七、八千種,包括經、史、子、集、釋藏、道經、醫藥、戲劇、平話、工技、農藝等著作,可謂旁搜博采,匯集了當時的天下群書。全書計有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裝訂成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共約三億七千萬字,是一部規模宏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煌煌巨制!《大典》的編排體例以《洪武正韻》為綱,按韻分列單字。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詩文詞曲、奇聞異見等等,都隨字收載。例如天文志列在“天”字下,地理志列在“地”字下。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當時規定所輯入的書,不準刪改,必須照原著整部、整篇、整段地編入,因此《大典》保存了我國宋元以前大量的珍籍。
《大典》編成后,只繕寫了一部。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后,《大典》也運至北京,收藏在皇宮的“文”內。由于卷帙過多,此書始終未能刻版付印,直到明嘉靖末年,才照原本摹寫了一部做為副本。《大典》的正本約于明亡之際被焚毀,副本在清朝前期由皇家檔案庫皇史宬(cheng成)移至翰林院藏存。乾隆年間纂修《四庫全書》時、由于官吏們的偷盜,《大典》缺失了二干四百多卷;1860年英法聯軍侵占北京時又被劫掠。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后,《大典》慘遭浩劫,部分被燒毀,部分被搶走,剩下的僅有六十四冊了。這部出類拔萃的文化典籍遭到如此摧殘,是我國文化史上無法估量的損失!
解放后,經多方努力,到1959年為止,已搜集《永樂大典》二百一十五冊,加上復制本等,共七百三十卷,1960年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雖然這七百三十卷只是原書的百分之三,但其中仍然保存了不少散佚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