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的正本去哪里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明成祖命解縉、姚廣孝等人纂修大型類書,1404年11月編成《文獻大成》。《永樂大典》還收錄了許多后世已經殘缺或佚失的珍貴書籍。它的篇幅之大,內容之豐富,繕寫和裝潢之精美,在當時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那么永樂大典的正本去哪里了?
《永樂大典》的編纂
明太宗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取得皇位后,為了炫耀文治,他命令系統收集天下古今書籍,編篡一本大型類書。于是解縉等人便組織一百多年進行收集編纂工作,第二年書成,明成祖特賜書名《文獻大成》,這就是《永樂大典》的前身。可因為編纂時間短,書籍收得太少,記載也顯得簡略,永樂皇帝對此不太滿意。于是,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重修原書,再由解縉與太子少傅姚廣孝、禮部尚書鄭賜3人共主監修,朝廷3000多文臣共同參與。
關于書的內容,明成祖規定:經、史、子、集百家之書,天文、地理、陰陽術數、醫學、佛教、道教等各種書籍,無不在收集之列。除了皇家圖書館“文淵閣”的全部藏書外,明成祖還派人分赴各地購書。由于明成祖的“額外”重視,《永樂大典》收入的書籍總數達到8000余種。永樂六年(1408年),空前絕后的《永樂大典》編纂完成。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是當時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
然而時事變遷,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我們已知和所能見到的《永樂大典》僅800余卷,不到400冊,余下九成多的《永樂大典》不知去處。有人認為《大典》正本毀于戰亂或火災,早已蕩然無存。有人卻認定《大典》應該是被殉葬了,現在還有重現于世的希望,要不然怎么會突然間杳無音訊的呢?以歷史記載詳實而著稱的中國,怎么會連這樣大的一部重要典籍的下落都沒有記載呢?實在匪夷所思!!本究竟遭受了何等命運?
正本下落不明
《永樂大典》修成后,一直收藏在南京文淵閣的東閣。永樂十九年(1421年),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遷都北京,《永樂大典》隨之運到北京,藏在宮城內的文樓(即文昭閣)。而大典原稿則存放在南京文淵閣內,明代中期毀于火災。
此后,《永樂大典》深鎖禁宮百余年,少人問津。這種情況直到明孝宗和世宗時才有所改變。明孝宗曾經把《永樂大典》中的醫藥秘方抄給御醫藥房,并親自抄寫。明世宗在明朝皇帝中最喜歡讀書,常將《大典》放在案頭,隨時瀏覽。1557年皇宮內起火,三大殿被燒毀,危及文樓,世宗皇帝一夜之間連頒三道諭旨搶救《永樂大典》,《大典》因此逃過一劫。而世宗因此心有余悸,決心重新抄錄一部,以備不測。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重錄工作正式開始。當時經考試錄用的謄錄人員百余人,嚴格按照永樂正本的冊式行款摹寫,每人每天謄抄三頁。每冊注明重錄總校官、分校官、寫書官等銜名,以示負責,前后6年方完成。正本移放北京文淵閣內,而副本先是存放在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間移入翰林院。
《永樂大典》重錄后,它的身世由此也變得撲朔迷離。首先是正本的下落,前人雖說正本放在宮內,但乾隆修《四庫全書》時,曾在皇宮內外大肆查找,但毫無結果,《大典》正本的下落從此成謎。
再說《大典》的副本,雖有散失,但在清雍正年間還在。然而,到乾隆年間修纂《四庫全書》,需借用《永樂大典》,發現此時它已丟失1000余冊;而至光緒元年(1875年),相關人員清理《永樂大典》時,已僅存5000余冊;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短短20年間,大典存世數冊急劇萎縮,竟只剩下區區800余冊!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毗鄰東交民巷的翰林院成為戰場,藏書四散毀損,侵略者肆意搶掠破壞,甚至用它們代替磚塊構筑工事,大量毀于戰火。連遭厄運的《永樂大典》幾近喪失殆盡,數百冊大典從此也散落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