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壯舉
鄭和(1371-1433),原名馬三保。出身云南咸陽世家,明朝偉大的航海家。1381年(洪武十三年)冬,明軍進攻云南。10歲的馬三保被擄入明營,受宮成為太監,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北)為朱棣立下戰功。1404年(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1431年(宣德六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
鄭和下西洋是指自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間,鄭和率眾七次遠航的歷史。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他成就了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壯舉。
十五世紀前期,在西洋(今南洋群島和印度洋一帶)的萬頃波濤中,前后七次出現過龐大的船隊,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鄭和七下西洋。
明朝前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明成祖朱棣為了擴大明朝的政治影響,加強同外國的友好往來,發展對外貿易,派鄭和作為明朝使節,率領船隊出使西洋。鄭和(1371-1435),原名馬三保。昆陽(今云南晉寧)人,回族。他少年時被送入皇宮當太監,后又服侍朱棣,在朱棣與侄子建文帝朱允炆(wé文)爭奪皇位的“靖難之役”中,他“出入戰陣”,“多建奇功”,受到朱棣的器重,并賜姓名“鄭和”。
1405年(永樂三年),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載著大量金銀、絲綢、瓷器、鐵器、銅器和布匹等貨物,浩浩蕩蕩,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瀏河)啟程,開始了第一次遠航。鄭和的船隊,有大船六十二艘,連同中小船只共二百余艘,水手以及負責護衛的軍卒等二萬多人。最大的船,長四十四丈(約一百四十七米)、寬十八丈(約六十米),裝有九桅十二帆,載重量約一千噸,可容千人,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船上專業人員有負責羅針的“火長”、“番火長”(外國領航員),有操舵的“碇手”,有修理弓箭、器械的軍匠、民匠,有辦理交涉事務的“行人”,有擔任翻譯的“通事”,還有醫生、伙伕、書算手等等。每艘船上都備有充足的糧食、淡水、鹽、茶、酒、醬、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如此分工精細
嚴密、人員眾多、規模宏大的船隊,在當時的中國和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斗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抗沉性等問題都作了合理解決,故鄭和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云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生意外事故。
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首達占城(今越南南部),再南至爪哇、舊港、蘇門答臘(均屬今印度尼西亞)、滿刺加(今屬馬來西亞),西抵古里(今印度南部)等國,然后于1407年返國。以后鄭和又于1407年至1409年、1409年至1411年、1413年至1415年、1417年至1419年、1421年至1422年、1431年至1433年六次奉命出使西洋。在1405年到1433年的二十八年中,鄭和七次遠航西洋,前后共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鄭和作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會當地國王或酋長,同他們互贈禮品,向他們表示通商友好的誠意。鄭和還同各國商民交換貨物,平等貿易,購回當地的特產象牙、寶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1433年(宣德八年)鄭和船隊最后一次航行的時間,比世界著名航海家葡萄牙人迪亞士到達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意大利人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葡萄牙人達·伽馬沿非洲西岸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時間,都約早半個世紀。鄭和七下西洋,發展了我國和亞非各國人民的友誼,架起了友好通商的橋梁,在我國古代和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最壯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