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南漢歷史簡介
南漢(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代十國南漢歷史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五代十國南漢簡介
南漢(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之一。位于現廣東、廣西兩省及越南北部,面積約80多萬平方公里。唐朝末年,劉謙任封州(現廣東封開)刺史,擁兵過萬,戰艦百余。劉謙死后,劉隱繼承父職,逐步統一嶺南,進位橫海軍節度使。
907年,劉隱受后梁封為彭郡王,909年改封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為南海王。劉隱死后,其弟劉龑襲封南海王。劉龑憑借父兄在嶺南的基業,于后梁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廣州)稱帝,改廣州為興王府,國號"大越"。次年,劉龑以漢朝劉氏后裔自視,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971年為北宋所滅,歷五主,五十四年。
五代十國南漢歷史政治統治
劉巖在位時依靠士人治政,盡任士人為諸州刺史,還通過科舉,每年錄用進士、明經十余人為官,避免了武職官據地稱雄之患。但劉巖及其繼任者均為荒淫殘暴之君,廣聚珠寶珍玩,大興土木。劉巖造昭陽殿時,以金為頂,以銀鋪地,還耗費大量珍珠、水晶、琥珀作裝飾。
為了課斂重賦并鎮壓人民的反抗,南漢統治者濫用酷刑,民眾不堪其苦。光天元年(942)七月,劉巖死后不久,博羅(今屬廣東)人張遇賢在循州(今廣東龍川西南)揭竿而起,自稱“中天八國王”,年號永樂。起義軍多次打敗南漢官軍,并自嶺南向北挺進到南唐的虔州(今江西贛州),以白云洞為根據地,擁眾十余萬人。次年,因力量懸殊及叛徒出賣,被南漢軍所鎮壓。
南漢立國后,要面臨同周邊多個國家的不斷戰爭。它的西邊是楚國,北邊則是當時諸侯國內勢力僅次于中原大國的、強大的南唐。為抗衡鄰國,南漢統治者煞費苦心擴充軍隊。其中最重要的步驟就是組建以戰象為主要作戰工具的象陣。南漢地處南方,它的南方鄰國大多處于亞熱帶地區,盛產大象。而且南方國家向來有捕捉、訓練戰象作戰的傳統。在這種情況下,南漢軍隊因地制宜的也組建了自己的象軍。為建軍,南漢當局不惜重金,從安南、大理等國購進大量戰象,同時雇傭當地少數民族教授南漢軍隊如何駕馭戰象以
及使用戰象的戰術戰法。到滅亡前夕,南漢共擁有戰象近千頭。南漢的戰象是真正意義上的重甲戰象,裝備精良。戰象周身披掛著厚重的鎧甲。這種鎧甲都是以厚牛皮為內襯。外面密集的加掛多層魚鱗狀或塊裝鐵或鋼制甲葉。除了掛甲以外,象體防御力最差的胸部和腹部被整塊的厚度達2毫米的鋼制板狀胸、腹甲保護起來。象腿上也被帶活動護膝的鋼制甲胄保護起來。象頭裝有鋼制護面,甚至連象鼻子上也包裹有鎖子甲。而且作為主要武器的象牙上也被套上長達1.5的銳利鋼制矛尖。戰象背部是一座用厚木板制作、包裹有鐵甲的塔樓。
塔樓分為三層,第一層是馭手。上面一層是4-6名弓箭手或弩手,最上面是了望員。以戰象為核心,四周各有一名持大刀、長矛、盾牌,背負弓箭或強弩的的步兵。如此一來,構成一個以戰象為核心的完整的作戰單位。作戰時,南漢象陣一般在遠程弓弩的掩護下,列陣以沖鋒的方式向對方發起集團沖擊。發揮的作用類似今天的主戰坦克。象陣沖擊后,騎兵和步兵將在后面跟進沖鋒。由于披掛重甲,具有強大的防護力和攻擊力,南漢象陣在同周邊鄰國的歷次戰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其統治者的“護國法寶”。
不過南漢象陣有著兩大致命的弱點:火與機動性。當時的大象部隊根本就沒有實戰的經驗,跟北宋大將潘美打仗是第 一次實戰,南漢當時無兵可用,才用的實驗階段的大象。象騎兵部隊本身耗費人力物力極大,缺點也十分明顯,除非在強攻戰斗中,否則弊大于利。南漢當時還在對它們進行調教,火與機動性兩大問題還未解決,就因為宋朝來攻提前報廢了。
看了五代十國南漢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