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鄉之戰的歷史
柏鄉之戰開始于中國后梁開平四年(910)十二月至次年正月,河東晉王李存勖援助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镕,在柏鄉(今屬河北)地區抗擊后梁的作戰。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柏鄉之戰的歷史,希望對你有用!
柏鄉之戰的歷史
五代初,后梁太祖朱全忠與河東晉王李存勖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為了擴展各自的勢力,互相爭奪成德(治鎮州,今河北正定)、義武(治定州,今河北定縣)、盧龍(治幽州,今北京)三藩鎮。
朱全忠早疑王镕與李存勖相通,深恐其日后勢強難以控制。開平四年十一月,盧龍節度使劉守光發兵至淶水(今屬河北),欲攻占定州。朱全忠佯稱助王镕拒劉守光,派供奉官杜廷隱等領兵3000進駐深州和冀州(今河北深縣、冀縣),企圖消滅成德、義武兩鎮勢力。王镕察覺了朱全忠之謀,即四出求援,遣使去晉陽(今太原西南)。時義武節度使王處直的使者亦至,于是共推李存勖為盟主,聯合抗梁。晉將佐疑王□有詐,而李存勖以為疑而不救,正中朱全忠之計,遂出兵抗梁,派蕃漢馬步總管周德威率部屯趙州(今河北趙縣)。朱全忠命部將王景仁為北面行營招討使,韓□為副,李思安為先鋒,率兵4萬,于十二月經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向柏鄉進軍。王镕告急,李存勖親自領兵至趙州與周德威會合;王處直亦派兵5000支援。晉軍進駐野河(今滏陽河支流)北岸,與梁軍夾河對峙。
晉軍屢派騎兵去梁營挑戰,并擊其陣的兩端,俘梁軍百余人,周德威認為,梁軍士氣正旺,不宜速戰,成德、義武兩鎮之兵善守城,騎兵不便進攻營壘,建議按兵持重,退守高邑(今屬河北),誘梁軍離營,以逸待勞,乘機出擊。李存勖采納其策,退軍高邑。五年正月初二,晉諸將率精騎再次挑戰,激怒梁將王景仁、韓□ 率全軍出戰。晉軍按預定計策,且戰且退。梁軍橫亙數里,爭先奪橋,遭到趙、晉軍抗擊,激戰多時,未分勝負。下午,梁兵饑渴,士氣銳減,東陣兵稍向后退。晉將周德威、李嗣源乘勢從東西兩面夾擊,疾聲呼應。梁軍驚擾,陣勢大亂。晉、趙軍奮力猛追,梁軍大敗,精銳全部被殲,王景仁等率數十騎夜逃。杜廷隱等聞敗訊,也棄深、冀州而去。
經此一戰,晉軍威大振,使后梁在河北的勢力退至魏博(今河北大名和山東聊城地區)以南,為爾后南下攻后梁建立后唐創造了有利條件。
柏鄉之戰其他信息
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正月發生的這場柏鄉之戰是五代史上的著名戰役,柏鄉之戰是梁晉爭霸過程中最具戰略意義的大戰,此戰敗后,梁朝的精銳兵力損失慘重,朱溫為之驕傲的"龍驤"、"神捷"軍全軍覆沒。河北的形勢也發生重大變化,王镕、王處直全面倒向李存勖,梁朝從此一蹶不振。李存勖基本控制了河北地區,對梁朝的優勢越發明顯。
柏鄉之戰梁太祖朱溫
梁太祖朱晃(852年-912年),宋州碭山人,母王氏傭食于蕭縣,五代十國梁朝開國皇帝。早年參與黃巢起義,后脫離黃巢大齊政權而歸唐。后被唐廷賜名朱全忠,篡唐建梁后又改名朱晃。
開平元年(907年),朱溫廢唐哀帝李柷,自行稱帝 ,建都開封,國號為"大梁",是為梁太祖 改元開平,自此唐朝結束了它289年的統治,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朱溫在位時頗重視農業發展,下令兩稅之外不得妄有科配。
乾化二年(912)六月,朱晃被親子朱友珪所害,終年 61 歲。廟號太祖,謚號神武元圣孝皇帝,毛澤東評價說:"朱溫處四戰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
柏鄉之戰后唐莊宗李存勖
李存勖(音xù)(公元885年12月2日至926年5月15日),是五代十國之后唐開國君王。廟號為莊宗,謚號是光圣神閔孝皇帝,應州人,沙陀族,小名亞子,為李克用二子,虎父無犬子,李存勖大概就承襲了父親的戰斗細胞,“及長,善騎射,膽勇過人”,難怪唐昭宗見了他不禁贊嘆“此子可亞其父”,李存勖的“亞子”,即“李亞子”(《舊五代史》)的綽號由此而來。除了作戰勇猛,李存勖還有一項別的愛好,即《新五代史》提到的“尤喜音聲歌舞俳優之戲”。李存勖不光喜歡看戲,有時還親自登臺過過癮。一次,他與伶人敬新磨同臺演出,自稱扮演的角色為“李天下”,敬新磨上去就給了他兩巴掌,“新磨遽前以手批其頰”。敬新磨解釋道:“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復誰呼邪!”意思是說,只有皇帝才能稱李天下,你一個小小的演員竟敢大言不慚,這不是要謀反嗎?可能是敬新磨太投入了,竟然忘了眼前這位就是皇帝。李存勖一聽,非常高興,看到敬新磨對自己忠心耿耿,不但沒有怪罪,反而“賜與新磨甚厚”,“李天下”的諢名也由載 入史冊。
李存勖908年即晉王位,923年建立后唐,926年去世。李存勖在位19年,其中在皇帝位3年。